(故事——2013年5月摄于顺德逢简) 记叙文五种最常用的兴波技法及例文 一、导入新课 这个婆娘不是人, 九天仙女下凡尘。 儿孙个个都是贼, 偷得蟠桃庆寿辰。 唐伯虎短短四句,一波三折,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 二、兴波之因 “文似看山不喜平。”(清代袁枚) 叙事时为什么要波澜起伏?生活有曲折,文章在反映生活时应该曲折有致,波澜起伏。 三、实用兴波之法 记叙文兴波之法很多,但个人实践之后觉得:多不如少。如果一味求多未必就好,多了让人无所适从。所以,我只精选了5种常用而实用的方法。 (一)悲喜转换 人的情感总是悲喜交集,一天之内感情都有起伏,这些起伏的情感就是波澜。把这些起伏的情感稍微进行艺术的加工,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如: 上课了,很多话还没和同学说完…… 上课时,老师走到了我的后面,我狂喜,以为总算找到说话的机会了…… 正兴浓时,突然…… 没想到,这是我死对头在暗中对我进行陷害…… 又开始新的讲话…… 突然,又…… 以为还是死对头…… 没想到,这次却是老师!怪只怪,大意失荆州! 像这样的例子,我们只要留心,生活中一抓一在把。如果掌握了这样的技法,写出优秀的作文出来易如反掌了。 (二)倒叙设悬 清代的李渔一语道破:悬念就是叫人“揣摩下文,不知此事如何”,如果“使人想不到、猜不着,便是好戏法”。 关键:先铺垫,再设悬,适时解悬。 只借一美元 一位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 “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我想借点钱!”富豪回答。“可以,您想借多少呢?”“一美元。” “一美元?只借一美元?”贷款部经理惊诧地看着他。 “是的,我只需要借一美元。可以吗?” “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经理彬彬有礼地说。 “好吧。”那人从皮包里取出一沓股票、债券放在桌子上,“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经理清点之后说:“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吗?” “是的。”富豪不动声色地回答。 经理干脆地说:“好吧,请办理手续。年息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我们便把这50万美元的股票、债券都还给您。” “谢谢!”富豪办完手续后,从容离去。 一直在一旁观望的银行行长怎么也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一美元呢?于是,他追了上去,大惑不解地问这位富豪:“对不起,先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这实在弄不懂,您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还要借一美元呢?” “好吧,我可以把实情告诉你,我到这里来办事,需要一段时间,随身携带这些有价票据很不安全。我曾到过几家金库,想租用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都很昂贵。我知道贵年的保安很好,所以就将这些票据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年。况且借款利息很便宜,一年只要支付6美分……” 行长恍然大悟:有头脑又有金钱的人是幸运的,他们能用头脑支配金钱;而只有金钱没有头脑的人则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的头脑被金钱所支配。 经商斗智,善谋者胜。 设置悬念并不难,难的是水到到渠成地解开悬念,让读者觉得并不突兀而又拍称奇,下面我们再来看一则故事,你怎样解悬。 (三)对象错位 形容此物的语言用在形容彼物之上,最后亮出谜底。 如开头的诗,用的就是错位法写就的。 又如:《 一则短信 》 亲爱的!当我在大街上扭头离你而去的那一刻,你放声痛哭!听到你撕心裂肺的哭声,我的“心软了,我舍不得你走,我怎么忍心离开你呢?!于是我便飞奔过去,一把抱住你,说…… 这头猪我不卖了! 再如:《项链》 (四)铺垫渲染 例1:《草船借箭》 周瑜有意刁难、陷害诸葛亮,限令他在短时间内造箭十万…… 一向精明的诸葛亮这一回似乎很糊涂,竟然当众立下军令状,“三天后江边搬箭”…… 并莫明其妙地向鲁肃借用船只、军士、、布幔草束…… 期限越来越近,鲁肃的焦虑…… …… 一连串的悬念使情节的发展峰回路转,变化莫测,不能不叫人产生悬念和期待。假若作者在叙述这一事件时,采取“竹筒倒豆子”的方法,一下子就兜底翻出,说孔明早就定下巧计,如何如何去向曹操借箭,尽管周瑜一再刁难,他仍稳如泰山等等,这们读来就索然无味 例2:《温酒斩华雄》《三顾茅庐》 (五)巧合兴波 无巧不成书,由于偶然巧合,才构成了动人的故事。巧合法就是要利用事件本身的巧合或者人为地去制造巧合。 关键:偶然之中孕育必然 例1.《天下无贼》《雷雨》 例2. 《德军剩下来的东西》 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忙地在路灯昏黄的街上走着。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喝醉酒似的口气对他说:“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里?” 他笑笑,说:“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以前的恋人。”他回看了女人一眼,两个人走到路灯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 他也不由得抓住了女人的肩,迎着灯光。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把女人抱了起来。 —个落泊女人在街上拉客,拉的竟是自己的恋人!她该是怎样的羞愧难当,痛苦万分啊!读者不能不思考起来:侵略者剩下来的是些什么东西?文章正是运用了合乎事理的巧合收到了巨大的艺术力量,震憾了每一个读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