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愿将家藏抵充日本赔偿,还把古物分给6个女儿做陪嫁,最后助孙子成为收藏巨擘

 光明使者9988 2018-12-13


古籍善本及金石碑帖一直是小众收藏,

不经意间就成为拍卖会上的黑马。

11月中下旬的嘉德拍卖上,

安思远藏善本碑帖十一种以1.926亿成交,

创造了世界纪录,成拍卖史传奇。

所以,我们不能小看这项收藏,

它们或是流传稀少,

或是背后有强大的收藏家,

珍贵程度让其他拍品都难以“望其项背”。


安思远

善本碑帖十一种


西泠拍卖是浙江最著名的拍行之一,

古籍善本及金石碑帖专场一直是最重要的专场,

此次秋拍收集了几件极为重要拍品,

其中一件有吴大澂题赠王懿荣《秦石权拓本》,

且不说这件拓本如何重要,

光看藏家其名就如雷贯耳,

下面就来窥探下他的收藏家底吧。


吴大澂题赠王懿荣《秦石权拓本》

西泠拍卖 | 古籍善本·金石碑帖专场 

 拍卖时间:2018年12月16日 19:00


点击查看


出身官宦世家,长辈都好收藏



清代的苏州,是收藏家的汇聚之地,

其中以过云楼的顾氏和吴氏为典型代表。

提到吴氏,我们再熟悉不过,

梅景书屋主人吴湖帆为显赫收藏大家。

受到祖父吴大澂影响,

并在接收其家产基础之上积累巨富收藏。

可以说没有祖父就没有吴湖帆后来的成就,

他在晚清藏家中曾名重一时,

我们对他不能有所忽视。


吴湖帆


吴大澂1835年生于苏州,

老宅是明末学者、书画家金俊明先生的旧宅。

身为名门望族一员,

自幼年时就接受了良好的私塾教育。

来看看他儿时是怎么学过来的,

六岁进私塾,十岁学对句,

十二岁读《五经》,十三岁学作文,

十四岁学作画,十六岁学作赋,

十七岁以古学第二名成绩考中秀才,

十八岁遇到陈奂先生学篆书...


吴大澂像


这是身为官宦世家必须要经历的教育阶段,

聪颖过人的吴大澂又很争气,

三十四岁考中进士,进入翰林。

从此仕途顺遂,层层升迁。

在官场身经百战的他并未一身官气,

骨子里是个文人气质的士大夫,

这都源于家族对他的深远影响。


吴大澂像


书画收藏是吴氏家族收藏的传统,

吴大澂的祖父吴经堃就爱好书画,

尤其偏爱董其昌,

只不过经历太平天国之后,

吴家的书画都散失。

现所见吴大澂的藏品中,

唯一 一件是祖父旧藏,

是王翚的《春江晓别图》,

后来传给了吴湖帆。


吴大澂纪念馆


有个爱藏书画的爷爷还不够,

吴大澂幼年时期受到外祖父韩崇的影响最大,

他在十二岁左右时就看到徐渭画册。

只可惜1860年在太平军占领苏州期间,

外祖父外出避难不幸病逝,

藏品也都分散。

1861年时,

27岁的吴大澂拜见了苏州知府吴云。

此人是晚清著名学者、书画藏家,

喜好金石书画。

吴大澂在吴云这里见到

了大量名人书画及古董珍玩,

增长了眼界,也让他与金石结缘。



海量巨藏,愿拿出五分之二抵充日本赔偿



吴大澂官路恒通,

虽很繁忙,但仍不忘勤于所好。

大概于三十七岁时,

开始注意古代彝器的收藏研究。

1876年,他在长安花买金买到西周愙鼎,

可以说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收藏。

他的收藏斋号“愙斋”就以此而得名,

以至他到湖南任巡抚后,

购置房产仍重建了故居的“愙斋”,

可见他对此鼎的珍视程度。



愙鼎 南京博物院藏


愙鼎最后传到吴湖帆时,

同样对其视如珍宝,

后来遇到战事,

此鼎竟然在慌乱中丢了,

这可是祖父的挚爱,

吴湖帆深感遗憾。

所幸辗转流离之后,

在1941年时,

集宝斋主人得知此鼎流落到古董店,

便告知吴湖帆,才得以物归旧主。

最后在上世纪50年代是吴湖帆将愙鼎

捐赠给南京博物院。


愙鼎图像、文字拓片及愙斋集古录书影


吴大澂的愙斋收藏门类齐全,

包括书画、青铜器、高古玉、瓷器、

古印、铜镜、瓦当、封泥、古籍、碑帖等。

这些门类数量具体有多少虽不得知,

但他在《马关条约》签订后,

致电过张之洞,

指出愿以家藏古物抵充日本的赔偿。

吴大澂曾自述记录贡献藏品总量,

大概3200种是他愿意拿出来的。

这些只是他所藏的一部分,

曾有学者统计,

“吴大澂当时计划从自己的收藏中

拿出大约五分之二,用于赔款。”


玉琮 愙斋旧藏  现藏上海博物馆



虽然这部分收藏没有用于捐献,

被张之洞言辞拒绝后,

也没有保留太多,

他的藏品在他生前就开始流散。

其中大部分古玉藏品,

经古董商卢芹斋之手,

贩售到欧美各国,

现在还能在卢芹斋编纂的古董图录中,

看到愙斋藏玉专题。

目前在英国大英博物馆,

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和弗利尔美术馆等,

都可看到吴大澂旧藏玉器。



季良父盉 愙斋旧藏  现藏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吴大澂的藏品除了留给了孙子之外,

他对6个女儿都没有亏待。

她们出嫁时,

将愙斋藏古物作为陪嫁,

当然也被6位女婿的所得。

曾有记载,

吴大澂之女吴本娴嫁给袁世凯之子袁克定时,

给了部分古玉,

在袁家败落后,

卖给了上海古董商。

后在1927-1928年期间,

有28件被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买走。


玉璧 愙斋旧藏 现藏苏州博物馆


有关书画收藏,

多数都已流散,

他所经眼的书画中,

最早的记载为陆心源《穰

梨馆过眼录》著录之《文信国慈幼堂卷》,

末有吴氏观款一

行“咸丰八年戊午夏五月,

平江吴大淳敬观一过”。

最后归端方所有。


唐寅 墨牡丹图 苏州博物馆藏


具体书画的数量,

也只是《愙斋公手书金石书画草目》

中著录书画 的200 余件,

多数是明清为主,

唐宋元三大仅10多件。

吴湖帆接受祖父递藏的书画,

大致有周臣《柴门送客图》轴、

文徴明《虎山桥图》卷,

上海博物馆藏沈周《有竹邻居图》卷,

苏州博物馆藏唐寅《墨牡丹》扇页。


周臣《柴门送客图》吴大澂、吴湖帆旧藏 现藏南京博物院



吴大澂与端方的《秦石权拓本》同上拍场



基于以上对吴大澂的了解,

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开头所提到

吴大澂题赠王懿荣

《秦石权拓本》拍品的重要性。

今人对秦石权还不够了解,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初并天下时,

一统文字、度、量、衡,

以为治天下之法。

秦权,即秦代秤砣,

上刻有秦始皇、 秦二世诏书,

铭文可考补史缺,

其书体“上承古籀、下开汉隶”,

此间拓本流传稀少,

向为金石学家珍为怀宝。


吴大澂题赠王懿荣《秦石权拓本》局部


此秦石权为秦权中体量最矩者,

权重清库平五十三斤,约合秦之百斤。

它原是吴大澂愙斋的藏品,

当时拓此本赠好友王懿荣。

之后,秦石权归端方所有,

端方也拿来拓印赠予好友,

所以拍卖会上看到端方时期的拓本较多,

而吴大澂时期拓本则不经见。

知其藏家,又懂此拓本者,

才会为珍贵之物拼此一搏。


端方、杨守敬等十家题跋秦石权拓本

点击查看

鉴藏印: 端方私印(白)陶斋所藏金石刻辞(朱)杨守敬印(白)豫章程氏(白)肖鞠(白)可权(朱)管领随(朱)红螺山人(白)王押(朱)王仁俊印(白)闇伯(白)南合祭酒北海司农私淑弟子(朱)张灵后身(白)三百年老屋十万卷藏书(白)臣颂万(白)美人长寿盫印(白)孝先(白)

提要: 此秦权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端方自吴下购得,权重清库平五十三斤,约合秦之百二十斤,在秦权中为体量最矩。其上刻有秦始皇、秦二世诏书,书体“上承古籀、下开汉隶”,铭文可考补史缺。此拓有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端方自题并录庚子年(1900)权量旧作,并邀杨守敬、李葆恂、金蓉镜、邓邦述、程道存、诸可权、王仁俊、易顺鼎、程颂万等九家赋诗长跋。

说明: 端方、杨守敬、李葆恂、金蓉镜、邓邦述、程道存、诸可权、王仁俊、易顺鼎、程颂万等十家题跋。


除了重要的秦石权拓本,

古籍善本·金石碑帖专场

还有以下珍贵拍品,

都是著名藏家所藏。

想要参与竞拍者,

可联系易拍全球客服,

拨打400-111-8258,

最后祝各位藏家喜获珍宝。


赵叔孺、吴士鉴等六家题绘徐乃昌旧藏北宋吴越王刻本《雷峰塔藏经一卷》

点击查看


雷峰塔藏经,全称《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为北宋开宝八年(975)吴越王钱俶在杭州西湖畔为其妃黄氏所建“黄妃塔”(又称雷峰塔)中所藏之佛经,是中国早期雕版印刷的珍贵实物。卷首刊礼佛图,图前刊发愿文三行:“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钱俶造此经八万四千卷,舍入西关砖塔,永充供养。乙亥八月日纪”,故称“乙亥本”。


此卷为徐乃昌旧藏,赵叔孺题端,宣哲应徐乃昌之请手绘淡彩雷峰塔图一幅,并在长跋中将此卷与所见显德三年《宝箧印经》对比,详考钱俶的改名、封号及相关纪年。卷末有吴士鉴、金蓉镜、周庆云、姚景瀛四家题诗。此卷扉画及经文缺损处以民国刻本精心补掇,旧装端雅,保存完好。

说明:徐乃昌旧藏,宣哲绘图,赵叔孺、吴士鉴、金蓉镜、周庆云、宣哲、姚虞琴等六家题跋。


安田文库旧藏久佚唐代匡政要典——德川家康铜活字本《群书治要五十卷》原装全帙

点击查看


《群书治要》是初唐名臣魏征、虞世南等人奉太宗李世民之命,博采经、史、百家典籍中的经国要领和历史实例,襄助唐太宗共建“贞观之治”的匡政要典,是唐代皇室及历代统治阶层的必读经典。全书共计五十卷,收録唐以前典籍六十六种,约五十余万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按照经、史、子分类的类书,堪称唐朝的“四库全书”。

此书成于唐贞观五年(631),由于当时雕版印刷术尚不发达,自唐末以来便失传于中土,至清代嘉庆年间始从日本回传,因其中保存了六十八部唐代贞观初期官府所存的唐前善本,逐渐引起了清代学者的重视。此书的首个刊本即日本元和二年(1616)德川家康铜活字本(骏河版),负责监造铜活字的技师是中国人林五官,故此书不仅作为日本现存最早的铜活字外典在印刷史上享有重要地位,更成为中国活字印刷术在海外传播的重要物证。


此本半叶八行,行十七字,小字双行同,四周双边,双鱼尾,书口镌书名、卷次、页次。前刊魏征等撰《群书治要序》,次目录,原缺三卷(卷四、卷十三、卷二十),内有一册补钞(卷第二十五)。墨色如漆,皮纸抚印精良,品相亦佳。

唐代匡政佚书《群书治要》是唐代名臣魏征所编,幕府首代将军德川家康所刊,明人林五官监制铜活字,其规格之高,内容之珍贵,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著录:1.《一诚堂创业三十周年记念展观书目》,1933年11月。

2.(日)川濑一马著《古活字版之研究》,附图17页图版33,1937年10月。

展览:一诚堂创业三十周年记念展,1933年11月。


潘祖荫旧藏青铜重器《齐子仲姜镈全形拓》(姚华题签)

点击查看

此器为潘祖荫收藏的青铜重器,上钤“伯寅宝藏第一”巨印,与大盂鼎、大克鼎同珍,早期拓本尤可珍视。潘氏《攀古楼彝器款识》著录此器为“齐镈”,为一种古代乐器,器身铸铭18行170余字,知其铸造者是春秋时期著名齐国大夫鲍叔牙的孙子。铭文记载了因祖先鲍叔有功于齐国,齐桓公赏赐鲍叔采邑的史实,其孙铸此乐器,以祭祀其亡母仲姜,并祈国运昌盛,福泽万年。

镈器高大,呈上小下大的合瓦状。镂空扁钮作变龙吞噬翼兽状,翼兽上半身已被吞入口中,仅留长尾、后肢及生于股际的两短翼在外。器身两面有微凸螺状枚三十六个,篆间、鼓部均饰云雷纹。

此全形拓蟠螭纹交错华美,铭文拓印字口清晰,上钤篆刻名手王石经为潘祖荫治“伯寅宝藏第一”巨印及潘氏藏印多方,足见其珍护之意。姚华墨笔题签:“潘文勤公藏子中姜镈精拓本,庚申清明弗堂收得,因署其签,茫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