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理丨存在感最低的古都:被君主付之一炬,辉煌不过一时

 汐钰文艺范 2018-12-13

经公众号“文史宴“(ID:wenshiyan80s)授权转载。

有这么一座极北之地的城市,虽然城市本身知名度不低,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经也是古都之一。这里的屡毁屡建,见证了肃慎系民族靺鞨、女真、满洲的历史。

阿城,东北平原上的一个小城,普通而平凡,即使它也是历朝历代都城大家庭中的一员,它依旧默默无闻,既没有西安洛阳的盛名,也没有南京杭州的风光,仅有的皇城建筑,也被海陵王完颜亮一把火烧了个干净。

1

肃慎系民族的政治中心

距今一万多年前,今天的阿城地区就已经开始有人类活动,并留下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到了三千年前,当商周易代完成后,生活在按出虎水畔的肃慎人,已经和中原王朝产生了联系,只是仅仅是以远方朝贡者的身份,向周王室进贡了平时打猎用的箭矢。

直到五百年后,带着同样箭矢的大雁坠落于陈国,孔子才讲出了这段差点湮没在历史长河的掌故。又过了五百年,司马迁将此事记入了《史记.孔子世家》,古东北人才终于在史籍中露了一次脸,而这个时候,文章的主角——阿城,还只是一片莽莽原野。

在肃慎进贡之后的两千年中,匈奴,鲜卑等部族先后出现在中原的历史中,大放异彩。

而按出虎水畔的先人们,依旧渔猎樵采,佛系发展。唐朝的时候,因为没佛系好,卷入了唐与高句丽的斗争中,被薛仁贵打爆。在唐玄宗的时候,选择了依附唐朝,头头被赐了个名字叫李献诚。

武则天时代唐朝中衰,肃慎的后裔粟末靺鞨终于修成正果,建国了,名字叫渤海(事实上就没跟今天的渤海沾过边),渤海国文化很兴盛。然而,被辽国灭掉之后,就没了音信。

老话说得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曾经好歹也辉煌过,就这样不声不响的消失在历史中,似乎有些说不过去。于是,上天给了肃慎后裔第二次雄起的机会,这次是比粟末靺鞨野得多的黑水靺鞨。

这个时候,这帮子后裔,已经改名叫女真了(辽国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改叫女直)。

辽国对女真的态度一直不大好,尤其是没有上辽国户口的女真人(被称为生女真),该抢抢该杀杀,一点宗主国的风范都没有,倒像是来抢劫的。

毕竟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辽国自己各种乱,女真当然就各种超神。

差不多快要了辽国的命的时候,完颜阿骨打决定建国,首都就在老家。

于是,金上京会宁府,横空出世。

这时,有点小爆发的金国发现了宋朝,还很有钱。

于是,金上京迎来了辉煌时刻,各种中原来的好东西填满了仓库,王公贵族的府宅园林相继落成,鳞次栉比,巍峨的皇城也告竣工,一时间,上京成了当时东北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金国也进入了稳定发展的时期。

2

金上京的毁弃与没落

直到三十八年后的一天,海陵王轻飘飘的撂下了一句:

迁都。

他挥一挥衣袖,抹去了一切。准确的说,是烧没的。

所以,在今天,我们只能凭借勘测和想象,去还原当年上京的辉煌。

但迁都是不可避免的,就算海陵不迁都,金世宗也会迁都,只不过可能不会迁的如此惨烈而已。至于原因,还是在于上京本身的致命硬伤。

初起的金国,自身落后的制度导致上层统治者难以治理先进的中原,所以才会出现刘豫张邦昌这号托管式人物,在金国贵族看来,中原不过是给他们提供金钱美女的地方。

等到金国统治阶层汉化程度日益加深,这些人也意识到陈旧落后的女真制度已无法适应形势的需要,为了金国的万世基业,必须做出改变。

但功勋世家很不满,这些人在上京都有着自己的关系网,盘根错节,势力强大,搞定这些树大根深的世家,看起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事。

不过海陵王做到了。

你们树大根深,那我就挖根嘛,谁怕谁?

于是,迁都开始。

海陵王是个很绝的人,为了不让上京成为日后反对他的人搞事情的策源地,他做了两件事:第一,把太祖太宗的陵寝迁到了今天的北京房山;第二,将上京一把火烧光。

落得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三十八年的首都时光,恍如昙花一现,从此,再无上京。

金世宗虽然恢复了上京的政治地位,但往昔的风光早已远去,剩下的,只有几座宗庙,一片焦土。

金国灭亡后,上京地区女真人大量南迁,女真繁衍了千年的故地,从此变得地旷人稀,耕地荒芜。

在元朝初年,上京地区属开原路。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元朝于开原路中又分出了水达达路,上京故地遂归水达达路所属。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原上京会宁府故址被设立为镇宁州。

到了明代,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在上京故地建肥河卫。明英宗正统年间又建兀失卫(亦称阿失卫、阿实卫)。明后期,上京故地一带生活着女真栋鄂部的一支,因这支女真族称翁鄂洛,所以在清初,上京故地被称为翁鄂洛城。

3

满洲后院与近代新生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之后,清朝统治重心南移,东北摇身一变成了清朝的后院,为了巩固后院,清廷先后设置了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将军,各自统领兵马,看家护院,在老大入关打中原的时候留在家里镇场子。

跟上京打交道最多的,当属吉林将军了。

吉林将军最开始的驻地在宁古塔(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清朝皇帝们动不动就来一句:

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

这些被发配的人,旅途的终点便是这里。

重点来了。

雍正四年(1726年)镇守宁古塔等处地方将军在金代上京会宁府故址,置阿勒楚喀协领衙门,设副都统衔协领一员,拨兵驻防。

雍正七年(1729年),协领衙门移驻新城(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新城仍名阿勒楚喀。

清代之阿勒楚喀城即今之哈尔滨阿城区,始建于雍正七年(1729年)。阿勒楚喀系满语“嘎拉哈”的“支儿”,引伸为“耳”,因阿什河水弯弯曲曲,状似人耳,故此河得名阿勒楚喀,城名随河名,亦称阿勒楚喀。

阿勒楚喀城最开始是个木头城,因为城墙用木板建的。史载城墙周长745丈(相当于2310米),城高7尺(约合两米一七),城壕深8尺(约合两米四八),广1丈(约三米)。

与其说这是个城池,倒不如说是个超级大院,然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该有的样子还是有的。

乾隆四十年(1775年),因阿勒楚喀木城损毁严重,所以又重修了一遍(由此可知模型木墙保质期约为46年)。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在西岗子修建了伊斯兰教清真寺(这个清真寺目前还在,门前建了一个小广场)。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改为土城(模型墙终于换成了真墙)。

同治元年(1862年)在城东南角建文庙(目前正在重建)。

同治五年(1867年),马国良(浑号马傻子)率农民起义军攻进阿勒楚喀城,城池遭到严重破坏。

同治七年(1869年),副都统海瑛扩建旧城。将旧城南、西、北三面向外拓建,街市原在衙署城外,这次城区扩建,才将街市圈入城内(城市一词到这里才算是实至名归)。

光绪二十年(1894年),法国传教士在北门里建了一座天主堂。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英国传教士在西岗子又建了一座福音堂。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阿勒楚喀城被俄军侵占(俗称“跑毛子”),城池再次遭到严重破坏。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副都统达桂主持重修城池。

据记载,当时城中的南北大街长4.5里(即今之延川大街),东西大街长2里(即今之解放大街)。城高8尺,壕深6尺。在城内十字街北和老西门外各修地桥一座,四街分筑水沟,皆流入阿勒楚喀河。在城内,还先后修建了3座牌楼。

宣统元年(1909年)阿城设县,县衙驻地在阿勒楚喀城,县名即阿勒楚喀城名之简化。

19世纪后期,在中东铁路建设的大潮中,大量人口聚集到离阿城不远的哈尔滨,最终使哈尔滨成为近代东北的大城市。

如今的阿城,虽然城区不算大,但却没有大城市的喧嚣与浮华;东北菜色鲜味浓,颇为可口;上京遗址安然的静卧在南郊的田野中,任由时间流淌,岁月洗礼。当年毁于大火之中的皇家寺院宝胜寺如今已是香火旺盛,殿宇巍峨。

每逢端午节,人们晨起踏青,沿着当年的南北大街和东西大街的十字路口向西,一路市肆摊贩,遍布街道两侧,到了高峰之时,街上人上人海,好不热闹。现在想想,古人讲“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也许也是出于对故园山水的怀念之情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