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位以色列作家,写出可与《百年孤独》相提并论的小说

 永声树 2018-12-13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

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

风往南刮,又向北转,不住地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

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

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

——《旧约·传道书》


日头之下,并无新事。但新旧是相对更恒远的时空而言,对活在当下的人来说,每一刻都是新的。三千年来,耶路撒冷就在那儿,无论是这座城和它引起的争端,都不新鲜。但是,对每一个初次从文字里或现实中认识它的人来说,一切观感都是可贵的鲜活。

 


梅厄·沙莱夫,以色列著名小说家,曾获以色列最高文学奖布伦纳奖、以色列总理奖、美国犹太图书奖等奖项。希伯来大学希伯来文学系教授格尔绍恩·谢克德(Gershon Shaked)认为,梅厄·沙莱夫是当今希伯来文学中文化积淀最为深厚丰富的作家之一,可与奥兹、约书亚等希伯来经典作家比肩。

 

沙莱夫生于1948年,以色列的建国之年,他从小在农业合作社和基布兹长大,祖父是一个俄国农民,上世纪初在第二次犹太移民潮中,从俄国移居到巴勒斯坦。沙莱夫写作的灵感及素材都来源于他的家族背景与成长经历。他自幼见惯了祖辈父辈在土地上的辛勤劳作,听惯了他们讲述的生动有趣的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也许正因此,他习惯于探究那些自己出生之前发生过的事情,去寻求某种印证、逻辑或答案。

 


多灾多难的犹太人两千年来流散各地,被歧视、被压榨、被驱逐,乃至被屠杀,渐渐地,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重返故土的愿望在他们心中扎根萌生。1881年,俄国发生反犹大屠杀,一些犹太人开始号召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居,用购买土地的方法建立民族聚居地。这就是第一次犹太移民潮的兴起。20世纪初,俄国爆发了一系列集体迫害犹太人的事件,引发了第二波移民潮,这一期间,有四万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地区。其中就包括沙莱夫的祖父。

 

1947年11月,犹太人庆祝联大第181号决议通过


这些人是坚定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他们花高价从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和欧洲人土地所有者中购买了一块块不毛的荒地、沙漠以及疟疾盛行的沼泽地,然后抽干沼泽、改良土壤、饮水灌溉,打造出一片片果园、农田和村庄。他们还受到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是工人运动的积极分子,所以试图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平等、公正,没有剥削的犹太民族家园。

 

《蓝山》


[以色列]梅厄·沙莱夫 著

黄觉 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定价:49.00



小说《蓝山》记叙的就是第二批移民及其后代的故事。“我”(巴鲁奇)的爷爷米尔金是第二批移民中的佼佼者,是村庄的建造者之一,因为高超的果树种植技术而被众人尊崇,乃至“封神”。在米尔金和他的同仁们怀着朴素的平等理念建设一个理想村庄的过程中,既充溢着热血与激情,又产生了矛盾的碰撞和难以消解的仇恨。米尔金死后,巴鲁奇遵照他的遗命,把他葬在了自家果园里。老人们都以葬在米尔金身边为荣,在美国发了大财的犹太人也希望能这样入土为安。这又引发了一系列新的故事。

 

《蓝山》篇幅不是很长,却格局宏大、包罗万象,被称为“以色列最好的长篇小说”,《费城询问报》甚至评价其可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相提并论。小说涉及到了复兴理念、群体观念、工作技能、生活态度、爱情繁衍、教育后代和死亡态度等方方面面。以色列社会从未真正从神话中走出,神话思维已经浸入了以色列人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这种状态也影响了沙莱夫的创作。他非常有创意地利用怪诞、奇异的神话、传说和口耳相传的奇闻来推进情节发展,将虚与实相结合,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史诗笔法交代了一个村庄的三代人之间的爱恨与仇怨,既描绘出了以色列早期拓荒者的集体群像,又赋予了每一个人血肉和性格。甚至在他笔下,太过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成了一种负担,他借书中人的口说出:“以色列的土地,在这个国家扔块石头,不砸着某个圣地或者疯子才怪。”由于作者对矛盾、失败和仇恨都未加修饰地描写,《图书馆杂志》评论说:“在这里,历史没有被美化;小说和它的主要角色一样,不时表现出尴尬与不妥协。”

 

值得一提的是,《蓝山》是沙莱夫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取得这样的成就,足以证实作者的天赋与才华。出色的作家总是在不断寻求自我突破。《蓝山》之后,沙莱夫创作了《朱迪斯的爱人们》(又名《四餐》、《恰如几天》),这部小说因技艺的纯熟,被他认为是自己创作成熟的标志。本版本是该书第一次被引进中国。


《朱迪斯的爱人们》


[以色列]梅厄·沙莱夫 著

刘洋 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定价:48.00



《朱迪斯的爱人们》依然描写了一个小村庄里的拓荒者们之间发生的故事。故事主要发生在朱迪斯和她的三个情人之间。朱迪斯的前夫因为难以忍受贫穷,去美国寻找出路,但他回来后发现朱迪斯有了情人并且怀孕了,于是盛怒之下带着他们之前生的女儿回了美国。朱迪斯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女儿,怀着的孩子生下就死了。从此她的心里有了一个填补不了的巨大缺口。当她到摩西·拉比诺维奇家帮工时,摩西和村里另两个男人——牛贩子格洛伯曼和育鸟人雅各布——都想赢得她的青睐。朱迪斯与三个爱慕者之间发生的纠葛,与犹太乡村的风俗人情一起,构成了小说的故事主体。

 

小说的叙述者叫萨义德,是朱迪斯的儿子。浪漫的雅各布在朱迪斯死后,几十年里分四次请萨义德来享用他精心烹制的美味佳肴。就在雅各布的讲述和萨义德的回忆中,人与人之间微妙而复杂的联系,困扰着书中人和读者的复杂谜题,都一一被抽丝剥茧。

 

《朱迪斯的爱人们》一如既往地从宗教故事和神话传说中汲取素材与灵感,同时小说也凝聚了某种神圣、神秘的氛围。《旧约·雅歌》里,所罗门王这样对爱人表白心迹:“我的佳偶啊,你美丽如得撒,秀美如耶路撒冷,威武如展开旌旗的军队。求你掉转眼目不看我,因你的眼目使我惊乱。”在沙莱夫笔下,雅各布的爱远比所罗门王更虔诚。他用童话故事般的魔幻风格在小说里融入了凄婉的哀伤和苦涩的幽默,还有时时闪现的温暖动人的谚语箴言,让这个故事始于爱情,却远比爱情丰富。

 

为梅厄·沙莱夫带来更大声誉的作品是《耶路撒冷之鸽》(《鸽子与男孩》),这部小说先后荣获以色列布伦纳奖和美国犹太图书奖。与前两部小说相比,《耶路撒冷之鸽》更多地聚焦于城市,聚焦于以色列建国之后的生活。沙莱夫依然在写作手法上有所创新,他采用复线叙述的方式,围绕“爱情”和“家园”讲述了两代人的生活、情感及命运。

 

荣获美国犹太图书奖的《耶路撒冷之鸽》

[以色列]梅厄·沙莱夫 著

白岸杨 译

定价:48元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前后,犹太复国组织的武装力量帕尔马赫突击队里,有一个外号“宝宝”的驯鸽师。在一次战役中他身负重伤,临死前他在痛苦与激情中放飞了最后一只鸽子,让她负载着爱与希望,将一件礼物送给了恋人拉娅。由此,叙述者雅尔得以诞生。后来,拉娅嫁给了雅科夫·门德尔松医生,并有了第二个孩子。尽管一家人的生活安宁而快乐,但“宝宝”的影子始终存在。终于有一天,拉娅离开了丈夫和孩子另寻居处。雅尔在美国妻子里奥拉和初恋情人蒂扎尔,以及她们所代表的两种生活方式——犹太传统文化与美式现代文化——之间游移不定、难以抉择,他始终困惑并寻找着自己与父辈、与历史的隐秘关联。

 

《耶路撒冷之鸽》英文版


拉娅在临死前给了雅尔一笔钱,希望他能去为自己找一个家,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地方。“建造一座房子,并且被它建造。”这是《耶路撒冷之鸽》的主线。这与早期犹太拓荒先驱们的“劳动征服”思想一以贯之:“让我们来建设这片土地,也让这片土地来改造我们。”就像《旧约·诗篇》里说的那样,“但愿我有翅膀像鸽子,我就飞过去得享安息。我必远游,宿在旷野。我必速速逃到避所,脱离狂风暴雨。”那里可以是一个小村子,纷争和宿怨都已停息。雅尔照母亲的话去做了。房子所在的地方,也许就是《蓝山》或《朱迪斯的爱人们》里的小村庄的后来的样子。雅尔没有选择将旧房子推倒,而是保留了房子原有的结构,装修一新。这也许象征着虽然建国之后,犹太复国主义的旧日理想已经失去了魅力,但它的精气神却保留了下来,一代代人还要从里面汲取新的力量。

 

有评价家说,以色列作家不需要像一些发达国家的生活安稳优裕的作家那样,闭门造车、无病呻吟,他们只需要如实记录和整理自己看到和听到的一切,就能创作出美妙故事和生动作品。但是,能把如此复杂而繁复的思想、素材与艺术形式囊括在一部部引人入胜的小说之中,却不显臃肿和矛盾,是非常考察写作者功力的。梅厄·沙莱夫完成得很好,他的小说既是感人肺腑的故事,又有成熟巧妙的写作技法,还融入了自己对于历史的思考,能够带你认识或回味犹太民族三千年来的文化传统。

 

上述三本小说由外研社“互文”出版,均已上市。


豪华惊喜!


在留言区聊聊你最喜欢的作家,在12月17日早9:00前获赞数最高的留言者,将获得《朱迪斯的爱人们》1本!先到先得哦~~ 


(由于后台咨询量较大,小U需要逐一回复,请大家耐心等待。赠书将于7个工作日内统一寄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