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靼”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一个共同称号,就涵盖范围来说比“蒙古”更大,沿用历史更长久。作为广为认可的自称,必然有明确的含义在里面,但这到底是什么呢?就笔者所知,还没有人去考证和说明过! 这是一个兼具世界性的族称,亚洲大陆东端有“鞑靼海峡”(Tatar Strait),土耳其的西端,欧亚大陆交界处有“鞑靼尼尔海峡”(Dardannelles Strait),而俄罗斯人习惯将其境内所有说突厥语的各民族统称为“鞑靼人”,例如有“克里米亚鞑靼人”之类消息见诸报道。 鞑靼称呼最早见于唐中叶的阙特勤碑中,碑文提到突阙汗国内部有“三十姓鞑靼”和“九姓鞑靼”。直到《明史》才有专门的《鞑靼传》,但特指元顺帝退回漠北后统治着的游牧人,显示当时北元已渐渐改称鞑靼。 《辽史·本纪》数次提到“达旦”,只是异写。汉文史料中还记作达靼、塔坦、达达、达怛(dá)之类,都是汉字注音,不能从字面上去解释。在《蒙古秘史》中,鞑靼记作“塔塔尔”,在突厥语是“鞑靼人”的意思,乃是阿尔泰语一种方言读法。 “鞑靼”词根在“鞑”,故有“黑鞑”“白鞑”“蒙鞑”“鞑子”“鞑虏”之谓,后缀“靼”可以省略,就是词根不能省略。 笔者的考证是,此“鞑”就指老虎。古代藏语、古突厥语把老虎叫作“dta”,也因此,鞑靼是“虎国、虎地、虎人”的意思。 西藏拉萨市有“达孜”县,藏语意为“虎顶”。有“雅达”乡,意为“牦牛与老虎”。还有“斯达”山,意为“野猪与老虎”。嘉绒大雪山上有一座雄伟的山峰叫“嘎达”,嘉绒藏语是“天虎”的意思。 古代藏人习俗,对战争中立有大功的人授予“达颜”称号,有此称号就可终生免除差役,但也有只免除三年差役的,“达颜”的本义是“虎人”。 唐代,西突厥部族首领常有“达头”(Tarduş)之称号,意为“虎之首、第一虎”。满洲语把老虎叫作“塔萨”(Tasha),本义是“虎神”。 鞑靼之“tan”有“国度、地方、人民”之义,与契丹之“丹”含义相同,并同于巴基斯坦之“坦”。 看到这里,有人会满腹狐疑:历史上怎么会有许多同名异读、同名异写的虎国和虎人呢?笔者的回答是,归根结底是由于人类就从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中走来,而不是从莺歌燕舞的幻觉世界中走来,虎在阿尔泰语方言中有许多的读法,最后全都积淀在了无比古老的汉文化中!
附图:西周虎神玉佩
台湾故宫博物院藏西周虎神玉佩,整体如卧虎,虎爪作猴臂攀附之状,头部如猪首,更奇特的是,它立起来的时候就成了人首、人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