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喝酒致癌”是危言耸听吗

 濮水新声 2018-12-14

很多人认为,这是“喝酒会致癌”的又一有力证据。如何正确理解这项基础研究的意义呢?本版编辑邀请相关专家进行科普解读。

新年伊始,国际顶尖杂志《自然》刊登的一篇论文在全球刷屏。该论文报告了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通过动物模型,发现酒精和其代谢产物乙醛会对造血干细胞造成显著影响。

很多人认为,这是“喝酒会致癌”的又一有力证据。如何正确理解这项基础研究的意义呢?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酒精(乙醇)确实与一些癌症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关系,如口腔癌、食管癌、肝癌、结直肠癌等,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已知,乙醇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乙醛,是明确的致癌物。因此,长期大量饮酒,乙醛在体内过量蓄积,会增加癌症的发生风险。

一项酒精致癌机制的研究

发表在《自然》上的最新学术论文是来自剑桥大学学者的一项研究。该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酒精和其代谢产物乙醛,可直接破坏造血干细胞DNA结构,诱导细胞基因突变,从而增加癌症的发生风险。这是一项很好的研究,对帮助我们更好地认知酒精与癌症发生的机制,解释酒精与癌症发生的关联,具有重要意义。

不论饮用的是白酒、啤酒,还是葡萄酒,都有一样的代谢过程。即进入体内的乙醇主要是通过肝脏代谢,乙醇脱氢酶将乙醇代谢为乙醛,而乙醛则通过乙醛脱氢酶进一步代谢为乙酸和水,排出体外。乙醛可导致饮酒者出现面红、头晕、恶心和心跳加速等反应。

此研究发现,乙醛脱氢酶(ALDH2)基因缺陷的老鼠,摄入酒精后导致的细胞基因突变更为显著。这一结果,对中国人群的警示意义更大。由于在中国人群中有约50%人群的乙醛脱氢酶缺陷或活性不足,因此,对这部分人群而言,一旦饮酒后,乙醛将无法及时代谢为乙酸,导致乙醛更容易在体内蓄积,增加癌症发生的风险。

对研究结论不宜过度解读

基于该研究,即使是大量饮酒后造血干细胞出现基因突变,也并不意味着癌症一定会发生,只能说可能会增加癌症发生的风险。由于癌症的发生是一个涉及遗传、免疫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因此,简单地将细胞基因突变与癌症发生直接画等号,过度解读这项研究,是不合适的。

尽管在研究中发现酒精和其代谢产物乙醛可诱导细胞基因突变的事实,但酒精暴露到什么程度,达到多少的饮酒量,才能导致细胞的基因突变,目前尚不清楚。此外,适量饮酒是否会导致基因突变?有没有不会导致基因突变的安全饮酒量?长期饮酒、短期大量饮酒等不同饮酒模式,对诱导基因突变的影响如何?这些问题,尚有待更多的研究予以阐明。此外,此研究是在动物上开展的研究,是否能完全解释酒精对人体的作用,也并不明确。

因此,我们应客观看待这项研究。既不要谈酒色变,将喝酒和癌症发生,形成简单的必然联系,也不要无视这项研究的潜在意义和价值。提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不喝酒,避免长期大量饮酒,减少酒精暴露,尤其是对喝酒脸红的疑似乙醛脱氢酶缺陷或活性不足的人群。应注意避免酒精的接触,以最大程度降低酒精可能导致的癌症发生风险。(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 上海市脂肪性肝病诊治研究中心主任医师 茅益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