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an Vladimirov,a lesson 一条新闻说出了教育的新动向:
这新闻今天新奇,明天就是常态。5G都在布网了,网络的速度更快,价格更低,几乎人人可以享用,理论上,一位名师教全国学生,技术上可行,就像中国观众收看《新闻联播》,只需要两个播音员。比如,最好的语文老师上课时,全国同一年级的学生都在同步看直播。
当然,在具体操作中,所谓的“最好老师”难有共识,可能有一批好老师的水准伯仲之间,这由远端的学校自由选择即可。只要运作了,规范不难,玩法也有更多。但是,名师显然不再稀缺。
看到这种未来教育,人的情绪反应,有两种过分:一是过分欣喜,一是过分恐慌。
过分欣喜的人,认为教育的差距填平了。名师再重要,也只是教育的一个环节,类似成都七中这种名校,学生的素质高,在同一位名师的指导下,成绩也有好坏,教育是个系统,是个桶,名师这块板加长了,其他板还是短,差距仍然在。不少家长埋怨,孩子读书,家长得跟着读一遍,其实这埋怨大可不必,因为这就是家长该做的,老师提醒再做已经迟了,所谓的书香门第,就是家长在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品格养成、纪律约束上领先,同样资质的孩子,成才率更高,老师取代不了家长的作用。
贫困地区的孩子,可以看名师的直播,对于天分出众的孩子,只缺名师指点,真可以一日千里。对于许多没有家庭支持,自律性弱的孩子来说,差距仍然巨大。
过分恐慌的,是一些老师以为自己将要被淘汰。并不会,只不过是工作内容发生了变化,课堂纪律的维护,督促学生完成作业,课后确保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在师生的具体接触中,掌握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这些,直播里的数字老师,爱莫能助,只有站在课堂里的肉身老师才能完成。对老师的需求并不会减少,甚至可能更大。
大多数人读书最勤奋是在高中时期,在高考压力之下,强烈的竞争,老师严厉的监督,促使个人焕发出极强的学习力。没有外在约束后,即使知道学习好,能保持自律的人,也只是少数,现在高质量的内容,极其廉价,一本好书,不过一杯咖啡的价钱,大量的好文章、好课程以免费的方式存在,但一个人若失去了接受新知识的热情,心态不再开放,没有自律,接受端作废了,发射端再高级也没用。灯泡坏了,电再多也不会亮。
内容是教育的一部分,但纪律(他律和自律)才是决定因素,你能控制自己,你才能得到内容。 |
|
来自: myth360doc > 《[连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