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灸友反馈,不敢灸,一灸就上火! 灸后可能出现嘴里长小泡、溃疡,可能牙龈肿胀、牙疼难忍,也可能双目赤红、咽喉疼痛⋯⋯ 上火其实就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证候。艾灸上火是因为体内病邪盘踞,淤堵了阳气通行的经络,艾灸时注入的阳气得不到疏导和传输,就会出现上火的现象。 灸后上火怎么办? 灸后易上火的人群 上热下寒中气虚 上热:有上火的表现; 下寒:畏寒,手脚冰凉,特别是脚; 中气虚:脾胃差,消化吸收差。 气血两虚 气血严重不足,稍微运动就累。 “上火”症状大盘点
夏季多发,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实火表现为牙龈肿痛、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
主要表现为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咽疼音哑、潮热盗汗等。
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舌苔黄腻。
我们常称一些情绪容易激动的人为“肝火大”。其实,一般俗称为“肝火大”的体质还有下列症状:口干舌燥、口苦、口臭、头痛、头晕、眼干、睡眠不稳定、身体闷热、舌苔增厚等。
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发脱齿摇、睡眠不安、五心烦热、形体消瘦、腰腿酸痛等。
三焦之火常表现为实火。 上焦(心、肺)有火表现为头痛、目赤、口干、口苦、舌烂、溃疡、耳鸣、咳嗽等; 中焦(脾、胃、肝、胆)有火表现为口臭、消谷善饥或不思饮食、呃气上逆、脘腹胀满等; 下焦(肾、膀胱、大小肠)有火则表现为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 艾灸上火后如何应对?
降低艾灸温度,使用艾灸仪的话可以将温度调低,采用悬灸的话可以离皮肤更远点;减少艾灸的时间,比如原来每穴灸20分钟,那么现在就灸15分钟。
比如三阴交、涌泉穴。
上半身部位的穴位少灸,然后八髎、足三里、涌泉从上到下艾灸,打通中间的障碍并引火下行,尤其是多灸腿部。
灸后1小时可以喝杯热水,还可以取麦冬、熟地适量各约15g煮水,灸前喝100毫升。不过,原则上不渴不喝。
平时要注意劳逸结合,少吃辛辣煎炸等热性食品。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我们人体就藏有降火穴,艾灸也能降火气! 人体藏有“降火穴” 所谓的“降火穴”,其实就是指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的穴位,一般用于治疗热病高热、脏腑郁热、痛肿疮毒等各种里热症。 1.清心热穴:小海、曲泽 小海: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曲泽:位于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2.清肺热穴:尺泽、鱼际 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微屈肘取穴。 鱼际: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3.清肠胃热穴:曲池、合谷、内庭 曲池:人体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合谷:即“虎口”,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内庭:足背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4.清肝胆热穴:阳陵泉、太冲穴、行间穴。 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太冲穴:在行间上二寸的凹陷中。 它能在怒发冲关时泻火入眠;也能在头晕脑胀时降压气爽;在有气无力时补足血气;能在月经不调时调理周到。 行间穴:第一、二脚趾缝纹端。 该穴最善治头面之火,例如目赤肿疼、面热鼻血、心里烦热、燥咳失眠,酒精脂肪肝。故称“泻行间火而热自清”。 5.清三焦热穴:外关、支沟 外关: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支沟:位于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6.清热解毒穴:耳尖、八邪、八风、涌泉穴 为什么艾灸能祛火? 人体“阴阳”的升降是有其固定的规律的,元气逐渐充足了,“阴阳”就必定按照其规律运行,该升的就自然会升,该降的就自然会降,也就是说,等寒邪被驱除以后,“上火”的症状就自然会消失。 艾火通过穴位的作用,激发了真元的功能,真元又借助艾火的力量去除寒邪,一旦寒邪被驱净,真元就会恢复“藏而不泄”的功能,将散在外面的热量收回来,就不会出现继续上火或发烧的情况(对物体越加热,物体的温度就会越高,这是自然界的物理现象,而人体则不然,如果寒邪已去,发热的状况就会自动消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