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导读

 張碧輝 2018-12-14
文字经典是指月手指、地图,协助人们读懂大自然这部无字天书,即大地风云经。自我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譬如“苹果”这两个字是名相,所指的实相就是那个能吃有香气的东西,只有自己用归零的心、清净的心、用生命亲自去品尝,才能真正体会到活生生的苹果滋味。还有,如地图上“广州”二字,就是名相,唯有亲自到“广州”二字所指的地方,走走看看停停吃吃,生活一段时间,但这也不真正了解“广州”这个地方,因为“广州”所指的实相,包罗万象,涉及方方面面,绝对不可能全面了解,这就是言语道断的世界。地球原本没有经纬度,经纬度是人类为了方便沟通而设定出来的。时间相也是为了方便沟通而设定。但人类常常被自己设定的幻象捆死了。超越时间相,活在每一个当下,才能活在永恒的世界。

《论语》的每一字、每一句也只是名相,关键是能否在活生生的生活里去体会去亲证,体会到名相背后所指活生生的实相。活生生的实相唯有当下这一刻存在,回归当下,活在当下,就是清醒明觉自己眼前的每一个动作和在做的事情,身心合一、一心一意,活在当下才能开智慧,发现当下天地万物一体,而且又是活生生的。这是学习《论语》的关键,也是《论语心解》的特别之处之一。

“子曰”二字满篇,这两字看似太平常、太平淡,几乎所有版本的解读都不在意。如果是不重要完全可以删除,何必用那么多笔墨呢?将整部《论语》中的“子曰”全部删除,它就不再是中国人的《圣经》啦!

“子曰”二字微言大义,到底有多重要呢?在《论语心解》中解读为“孔子说”,孔子是大成至圣先师,与道合一,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他的所作所为是从清净本心、道心流露出来,他说的每一字每一句、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大道通过他这个管道流露出来。他就是道的代言人,所作所为合乎道心、合乎天理,无我无私、无条件无所求、清清净净,万世师表。所以,孔子所说的言语就是经典,佛经也是这样产生,是佛陀所说的言语,“子曰”相当于佛经中的“如是我闻”。而一般人则不同,他们所作所为是从自我小我、虚妄分别心出发去考量,自然就自私自利,绞尽脑汁,巧言令色,活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活在苦海之中,违背天理良心,背道而驰,一般人的言语充满着陷井,往往是引导他人堕入深渊。

当你顺天之道而为,自然就会体到孔子所说的,有道无术,其术自生,也是整部《论语》第一句话,即“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里的问号“?”是返回来问自己,问自己当下所做的一切喜悦、幸福吗?也就是说,如果是顺天之道而为,每个当下练习行走在道上,潜能逐渐开启,道心也逐渐显露,自我渐渐地消融,与道合一,回归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生命不断地绽放,自然就从心底流露出喜悦、幸福!如果背道而驰,道心、良心蒙蔽,自然就会痛苦不堪。如果当下的生命状态是苦闷、痛苦,一定是背道而行。此时此刻是你的身体、你的良心在提醒你先停一停,先调整一下你生命的方向、心态、节奏,不用担心什么,每一个人的身体是大智慧者,每一个人的良心是最伟大的导师,会告诉你怎么做。所以,《论语》的第一句话,不仅告诉你学习《论语》的总方向,也是检验你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是否合乎道、合乎天理良心,有没有顺天之道而为。

《论语》中的“仁”出现109次,可别小看这“仁”,它就是仁爱之心,是本自具足的,是《大学》中“明明徳”的“明德”的另一种叙述。在《易经》中“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包含在“天地万物一体”里面,凝成了王阳明的“良知”二字,孔子的“仁”一字。它不是修出来,而是当你打开智慧眼,发现了天地万物一体,自然流露出来大爱、仁爱之心,也就是基督教的“博爱”,佛教的“慈悲”即“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即天地万物一体,天地万物同根同源,万物是生命共同体,万物是命运共同体。

在《论语》中还有一个“礼”字,共有74次,被很多人扭曲误解,而且是特别深。孔子推行周礼制度,构建礼运大同世界,被后人称为礼教,后来又演变为礼教吃人,要打倒孔家店,这都是依文解字,人云亦云,没办法体会到孔子心中“礼”活泼泼的样子,反而被束缚了手脚,让人活得很僵硬。

“礼”的深义到底是什么?它不只是有形的礼品、礼物、礼貌、礼仪、礼器、礼制、礼法等,在《论语》中,孔子是怎样说的呢?“人而不仁,如礼何?”“克己复礼曰仁”“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等,这就是孔子所叙述的“礼”,这是描述作为人,要尽人的本分,还要不过分,过犹不及,过分即是恶,就是不仁。人而不仁,如礼何?春秋末年,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王不尽君王的本分,臣子不尽臣子的本分,父亲不像父亲的样子,子女不像子女的样子,子杀父,臣弑君,天下无道,一片混乱,孔子推行周礼制度是时代需要。《中庸》云:“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就是说,每一个生命都是道之子,是天地父母的子女,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是神奇又神圣,尊重每一生命的存在,和而不同,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各安其分,平等善待每一个生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真正的“礼”就是这个实相的描述而已,也是道的一部分。

在《论语》中,也不断出现“君子”和“小人”,这并不是孔子有二元对立,他是将两种人的生命状态描述出来,供弟子们选择。你要做什么样的人,由自己决定,自己选择,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孔子并没有标准答案,完全信任每一个生命。这正是《道德经》所云的“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弗居”的高等心灵品质流露。“君子”代表高等心灵品质的人,体会了一体世界,回归一体意识,自然心量广大,心怀天下苍生,所作所为从道心流露,无条件无所求,内心坦荡荡,自然心安、自在、快乐、喜悦。“小人”代表心灵品质低下的人,并不是坏人,只是心量狭小,所作所为从自我小我出发考量,自私自利,不择手段,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活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小人”并不是一成不变,可以通过因材施教,由“小人”变成“君子、大人”,小人是可以上达,君子不学习也会下达。“学”如此重要!学者,觉也。“佛”的本义就是“觉者”。通过“学”可以改变命运,也就是提升人的心灵品质,人的生命自然就脱胎换骨,这就是为什么孔子称自己是“好学者”,而且“学”是整部《论语》的第一个字。真正知道“学”字的深义又能做出来,你一定能活出生命的喜悦,活出生命的神圣,而且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出来的,千万別小看你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