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书摘与笔记 书评

 沁园春春2016 2019-04-14
山居评论梁漱溟先生讲孔孟
2016-11-09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孔子的14个态度 

1. 乐书摘所谓真乐者,是生机的活泼。即生机的畅达,生命的波澜也。 从前说乐是欲求得遂,虽未错,但还有深的解释,即是欲求得遂谓之乐,乃是从小范围看,根本上所谓欲求得遂还是在心境调和平衡。这仿佛是有两个条件:一个是调和、一个是新。 

 笔记:我的理解,小孩为什么很快乐? 一是小孩容易满足(调和),二是小孩好奇心强,常能看到新的东西(新)。 所谓孔家的生活,是不要外面去拨动,人是自己能活动的生命,本来是时时是新的, 时时是乐的。乐是在心上,人不要去找。放下找的时候便是乐,便是新。 我们觉得不流畅的时候,都是由于找而不情趣压抑下去了。因为找是自己要等待,等待所要求的东西。要是正在情趣中,又何必找呢?一找畅达抑扬的生命便停滞了,失掉活泼,失掉乐趣。 

 笔记:梁漱溟原先只找到佛家能解决痛苦的问题,后来发现孔子也可以。佛家是从取消问题去救人,孔子是从不成问题去救人。最近看了一些佛学相关的书,只是了解了一些皮毛,还未入门。看孔子关于乐的态度,感觉算是入门了, 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读书尤其是读到好的图书时能乐在其中,现在已养成读书的习惯, 但跑步时没有那么明显的“乐在其中”,目前跑步的习惯也还未养成。 所谓乐者有三种: 一、与苦对待之乐; 二、系与环境相对之乐; 三、不系与环境的绝对之乐。 第三种绝对之乐就是孔子之乐,是原来之乐,小孩有之;成人中普通所谓憨子(实则天真也)者有之。我初识孔子就是在他简直没有所谓痛苦,所谓烦恼。有一点儿苦恼,在他也完全不留踪迹。所以他于苦乐问题完全是第三派。不是取消,也不是去解决,只是顺着生活的路上走去,着重生活的本身,不着眼环境的关系,就是完全不成问题。 孔子和佛家本来是站在恰相反的一条路,但是彼此确都是圆满解决。能圆满解决者只此两人,实在爽极了。 你要是真走孔家的那条路,真是什么事都没有。孔子顺此以往,真是生机畅达益洋;而佛家逆着以去,根本取消生活,所以他俩是相反,盖一是顺生,一是无生。

 和乐相关的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仁者不忧 

 2. 仁书摘孔子最重要的观念是仁,最昭著的态度是乐。 本来直觉的心就是仁,我们加上敏锐二字者,以别于麻木不仁也。由此看来,孔子认为当然的,就是他的本然。他说仁者的生活,即是人原来的生活,便是照原样去生活,不是改变他或娇柔造作生活。 仁不仁之不同,乃是活气的不同。仁就是很活泼很灵敏的样子;不仁就是很淹滞很呆板的样子。最要紧是,仁是心境很安畅很柔和很温和的样子;不仁就是不安畅很冷硬很干燥的样子。 我们生活之乱是由于心跟念跑。原来心是自然的,现在便成了勉强的,到后来这种勉强的反成为自然的了。因为我们的心没有杂念才是自然,有杂念就是勉强。

 笔记: 看到上面这一条,想到了佛学中的禅定,及烦恼的产生,很多烦恼也是心跟念跑。

 和仁相关的论语:求仁者得仁又何怨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克自复礼为仁 仁者其言也訒 仁者不忧

 3. 纳言敏行书摘讷言敏行,可以用几层意思去讲,但规则则孔子的意思是恐人陷于不仁。 所谓不二者,就是对于许多事不觉得不安,此种状况成为习惯,就陷于不仁。仁者羞于说好听的话,谩骂的话。 不但说出来他便觉不安,而听此种话亦觉不安。 所谓“仁者其言也訒”,良以为之难,故不随便出诸口也。此孔子所以不厌的说“讷言敏行”,乃是恐怕陷于不仁的一个意思;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恐人行未到而口说好听的话,把好听的话放在观念上面,而实际则不如此。真能使人得一个最大的毛病,因自己行为未到,而心想一个好的生活,定会成功一个找,一个等待,使生活打成两段,失掉自然的生命之理。

 和纳言敏行相关的论语: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力行近乎仁 仁者其言也訒

 4. 看自己书摘孔子之所谓己,是说我们当下的心意,当下的情,当下直觉之所觉。我们在为己的行事,是为当下心情之兴奋而活动,即行其心情所安是也。 其实为己者,完全是一个兴趣,或是为我当下的一个好奇心而学,则此无病也。为己与为人的区别也就是一个不自私与自私的区别。为己者就是我已忘形,为我怜悯人而帮他,行了便完了。为人则行了还未完,因为为人则所行是手段,而目的在他处,为己则怜悯与帮助,其手段目的合二为一也。此显然是一个功利和非功利的态度之区别。 看自己 相关论语: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5. 看当下书摘所谓当下即心,看当下就是心在心那一个地方。平常人的心差不多离开了心。 我们平常的毛病,就是心易到别处去,休闲时想做功课,做功课时想玩耍,都不对。其实你做功课时就做功课,玩时就玩才对。 孔子的生活实在是及简单的生活,不过从各方面去看,所以有种种态度,心不倾欹于外,即孔子所谓“思无邪”,所谓“君子思不出其位”,也就是其心无他,老实人与小孩的心真是无他,故孔子的生活,似乎很高,不可攀,实则只是小孩子及老实人之生活。 笔记:「看当下」和佛学中「正念」相近。

 看当下 相关论语: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君子思不出其位。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6. 反宗教书摘他只管当下生活的事,死后之事他不管的。除此以外都不谈。宗教说的都是过去未来之事,事鬼神之事。 反宗教相关论语 未知生,焉知死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7. 非功利书摘功利与非功利之区别,不是内容的不同,完全是一个态度的不同。孔子的十四个态度中,差不多都是这个态度。如仁、乐、纳言敏行、看自己、看当下等心态,都与此态度一致。 可以说全部《论语》都是这个态度。即功利和非功利不是内容或事实的不同,而是态度的不同。 天下最危险的事情,就是怕人没有生趣。一个人觉得他没有生趣,便要闹大乱子,社会就要掀动。让人丧失生趣的就是算账,就是功利的态度。人好的行为,通统是从和乐的心理出来。 如爱小孩、敬长上,一言一动莫不是好的,因他心里是和乐的,这种和乐就是生趣。 乐和乐的心里,即一切好行为的泉源。失掉和乐的时候,也就是算账态度出来的时候。功利派和非功利派的区别在此。 正当的人生是安闲的,不是跑的;是恬静的,不是忙乱的。

 笔记: 现代社会节凑快,工作压力大,要靠单独的假日来休息。即使休假是安闲的,但这安闲的比例也太低了。非功利 相关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放于利而行,多怨。

 8. 非刑罚非刑罚 相关论语为政以徳,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徳,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笔记:现在的社会离不开法治,但高度文明的社会更离不开道德。

 9. 孝弟书摘礼乐之根本地方是无声之乐,无体之礼,即生命中之优美文雅。孝第之根本还是这一个柔和的心理,亦即生命深处之优美文雅。 须知孝弟是个人生活本体的问题,是生命里面灵活的、自然的一个心情,后来成为固定的路子,成为礼教,大家就忘其本源了。凡事都是一个方向,孝弟也是一个方向。 《礼记》上说孝子侍养父母有几句话,所谓“有和气者,必有婉容,有婉容者必有愉色”,此甚可注意者。 本来我们平常都知道先要把对最亲近的人,最现前的事做好,然后对于疏远的人,社会的事才能做得好。但平常人则每每忘掉了这个意思。所谓生活的真味道只有真情。要是对于家庭的人没有真情,我们敢断言他对别人能有真情吗? 孝弟 相关论语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子奚不为政?” 子曰: “书云孝乎,惟孝友及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

 10. 天命书摘所谓天命之意思,似乎不需旁的深解,我们天然就是表示非人为,我们若要去指实,就是宇宙大的变化流行。这大的变化流行直贯注下来,成功如此一个样子,此实“莫之为而为,莫知至而至”也。天含有一个自然的意义,命则含有规定的意义。 不知命有两种: 一、有一毫侥幸成功的心者 —- 是一个偶然的宇宙观。 二、有一毫听天安命的心者 —- 是一个必然的宇宙观。 再把以前讲到的回顾几句。 一、须了解天命,是非必然非偶然的意思。 二、须来接普通所谓听天由命不是知天命,虽成功不成功在天,而为不为究属在我,我们要发动才有被决定,若根本不为,则何有被决定可说,听天由命,是要我们尽力去为,而成功与否,则听诸天之胃。

 天命 相关论语五十而知天命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11. 礼书摘礼是人情只表示。 第一层,所谓礼者是处于我们的心情自然之表示,礼的根本所在是在此。孔子所表示之态度都顶看中心情,所以看重礼。 第二层,礼既重在心情,如果心情未到某一地步,也不必要那虚假的礼。宁不足于礼,不可不足于心情。礼可简约,心情则不可浇薄。 第三层,然而因人实有顶好的最对的心情,它引着我们一言一动一行一止去生活,则最对的心情,当有最对的言动,既是有最对的礼。 第四层,儒家最对的道路,一条路仿佛是求之于内(自己之心情自己去用功),一条路是由外影响与内。由外以感发好的心情,则是礼乐,如一切言动举止照此去做,怎能启迪我们的好心情。 儒家的种种礼,是使人自有生以来,一生都过那种非常锦密,非常有趣的生活。因此他说“礼者所以养生送死者也”。使你一生都有趣味,因此身心安定。盖人生最可怕者,使人觉得没有趣味。 孔子的许多话总不离乎仁与礼,而仁与礼皆是生命之理,故曰“一以贯之”。

 礼 相关论语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近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宰我问三年丧,子曰:“君子之居丧也,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动。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2. 不迁怒;

  13. 不贰过笔记迁怒就是把自己的痛苦转嫁给别人。 不贰过有两层意思,一是知过,二是改过。相关论语不迁怒 ,不贰过 (孔子夸奖颜回)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14. 子绝四毋毋意:别瞎猜 毋必:没有什么事情必须按照固定的模式来做 毋固:不要固执己见 毋我: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佛家之破执,是破生命中原来之执,此执在佛家为俱生我执与法执。如刀子伤我而疼,在孔家并不认为是执,而佛家则认为是执,他要一直破此到底。颜回死,子哭之恸,在孔家不算为执,不算为意必固我,但在佛家则以为执。此为生命原来有者,为俱生执。孔家不但不破俱生执,且认为是根本所在。 小孩之喜怒哀乐,听他喜怒哀乐。他喜怒哀乐的时候,也恰是他条达通畅的时机,苦的踪迹安在?而成人当喜不喜,当哭不哭,忍含在心里,乃有苦之可言。

 相关论语 知其不可而为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