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伯益资料

 花甲毕然 2018-12-14
伯益,又作伯翳、柏翳、柏益、伯鹥等,大约出生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出生地大约位于伯益资料2 <wbr> <wbr>伯益的传说今天的山东省的西南部地区,具体地址不详。传说,他能领悟飞禽语言,被尊称为“百虫将军”。在他的带领下,我国早期先民学会了建筑房屋,凿挖水井。西周穆王(公元前900年左右)时,伯益的后裔造父因为替周穆王驾车有功,被赐封在赵城(今山西洪洞北),造父因此改赢姓为赵姓,伯益因此被尊称为今天赵姓族人的血缘祖先。
伯益,亦称大费,是我国古代赢姓各族的祖先。相传伯益善于畜牧和狩猎,并且发明了我国最早的屋舍,他因此被我国民间尊称为“土地爷”并受到不同形式的供奉。
    右图  位于广东汕头礐石风景区白花尖大庙内的伯益公像
 
   传说中的“百虫将军”
伯益生活在原始社会末期,这一时期,我国先民已经完成了从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的转变,母系氏族社会已经被父系氏族社会所代替,原始先民的散居正逐步结束,民族开始真正走向融合。在民族融合的进程中,生活在中原地区的炎帝和黄帝部落与生活在今山东、江苏北部地区的东夷九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伯益就是民族融合的见证。他的父亲皋陶一直生活在黄族的聚居地——大约位于今天的鲁西南地区,而他的母亲则来自于中原地区的华夏部落联盟。
伯益资料2 <wbr> <wbr>伯益的传说
皋陶是上古时期的神话人物,传说生于公元前21世纪,青脸鸟嘴,铁面无私。他有一只独角羊,能知道谁是有罪的人,他在审理案件时如遇到疑难,就牵来神羊,神羊便会触碰有罪的人。因此,皋陶被称为是中国司法的鼻祖,和尧、舜、禹三位齐名,被后人尊为“上古四圣”。唐玄宗李隆基也以皋陶是李氏始祖为荣,于天宝二年(公元743年)追封皋陶为“德明皇帝”。
                          右图  位于安徽名人馆的皋陶蜡像
 
民间传说,伯益精通鸟的语言,并可以与鸟类对话,是所谓的“百虫将军”。这一传说虽然有明显的神话色彩,却不断地为后人所传颂。今天发现的许多古文中,“伯益”也通常写作“伯翳”。“翳”在古代其实就是指的一种神鸟,民间称之为能庇佑百姓的翳鸟,传说其在飞翔时翅膀极其舒展,能够遮蔽方圆数里。伯益被神话成“翳”,被称作“百虫将军”,与其说是原始先民渴望神灵的庇护,不如说是原始先民渴望战胜自然。
伯益资料2 <wbr> <wbr>伯益的传说
 右图  民间收藏的奇石“伯益训鸟”
 
虞官又称虞衡机构,是专门管理山林川泽的政府部门,最早建立于我国的原始社会时期,其目标和职责是保护各种生物和自然资源,使民众有其食,有其用,有其材,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环境保护机构。最早的虞官是4000多年前虞舜时期的伯益。在他的管理下,草木生长茂盛,人们尊称他为“百虫将军”,也有资料称伯益为世界上最早的环境部长。虞衡制度在我国代代相传,直到清朝。
事实上,伯益生活的原始社会的末期,是中华大地贤人倍出的年代。史料记载,伯益本人就是尧帝封赐的虞官。尧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部落联盟的首领,他设立虞官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生物和自然资源,使民众有其食,有其用,有其材。由于原始社会人们的生活能力相对较弱,主要靠狩猎为生的原始部落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当然要熟悉各种动物,提高防范攻击的能力,同时降低捕食各种动物和飞禽的难度。因此,担任虞官这一职务的伯益当然地要和自然界打交道,特别是要熟悉各种动物和鸟类的习性,这样才能满足原始社会人们的安全、狩猎、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伯益和“百虫”打交道,并驯服“百虫”也就在情理之中。
 
后人供奉的“土地爷”
在伯益生活的那个年代,我国原始先民的生活方式还非常粗糙,虽然石器的使用和火的发明使原始先民向文明迈进了一步。但是在与大自然中其它动物争夺生存权的斗争中,人类的优势并非十分明显,以原始洞穴为主要栖息地的原始先民,不断地受到各种野生动物的袭扰。《韩非子·五蠹》上有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韩非子》所记载的这位“圣人”就是指伯益。
传说,由于伯益的能力非凡,尧帝就派伯益带领原始先民烧山开荒、种植谷物,开垦处女地。在烧山驱赶野兽的过程中,伯益发现,经过大火烤烧过的泥土出奇的坚硬。这一点让伯益和族人想到,与其搬运厚重的石头搭建巢穴,何不就地取材烧土筑穴呢?于是,伯益就带领族群将泥土和石头垒砌在一起,再用大火烧,这样就形成了早期的墙。伯益又根据飞禽搭窝的原理,在墙的基础上堆放如芦苇草之类的植物用以遮风避雨,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屋舍。
由于伯益最早发明了利用土地建筑房屋,民间就一直把伯益当做“土地爷”加以供奉。在我国南方的部分农村,至今仍然可以见到一些简陋的神庙,就被称为“伯爷庙”,里面供奉的土地公,就是传说中的伯益。在供奉有伯益的地方,一般以每月的初一、十五向伯益敬奉香火。也有部分地区在“伯爷公生日”那天,举行比较隆重的供奉仪式。至于伯爷公的生日,各地的说法也不尽相同,流传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族谱记载,伯益的生日是农历三月廿九日,而北方地区则多以农历二月初二为伯益的生日。考虑到伯益出生之际,尚没有确凿的文字记载,伯益的生日多半是后人牵强附会的结果。
伯益资料2 <wbr> <wbr>伯益的传说伯益资料2 <wbr> <wbr>伯益的传说
   
    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流传的“土地爷”画像(右)和供奉土地爷的小神坛(左)
 
伯益庙,又称土地爷庙,是后人为了纪念伯益而建设的庙宇。各地建设的庙宇规模不等,供奉的伯益塑像也不尽相同。目前现存的规模和影响较大的伯益庙位于浙江绍兴会稽,传说伯益就是在这里与南方的三苗族达成和解,为今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最终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绍兴会稽的伯益庙大约修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明代的南畿学政萧鸣凤还曾为此庙撰记。由于当地人奉伯益为稽山大王或稽山大帝,所以该庙又被称为稽山大王庙。
我国南方和北方对伯益纪念的方式除了生日不同外,其它纪念形式也存有区别。如南方一些农村,当民宅建好后会在顶梁处供奉“伯爷”,并举行隆重的“谢土”仪式来庆祝乔迁之喜。而北方农村,则会选择在房屋安放顶梁的日子,大摆酒席,让伯爷先“住进来”之后,才最后完成房屋。不过,南方和北方却在一点上保持了基本的相同之处,那就是房屋建设完成后,主人并不会立即住进去,而是让屋子一直亮着灯至少三天,传说那是为“伯爷”进屋引路。即使是在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刚刚建设完成的高楼大厦,也会先开启全部的照明灯,方才出售或者入住,大约也是这个原因。
伯益资料2 <wbr> <wbr>伯益的传说
    右图  道教中的镇宅神将,据说也是伯益的化身
 
民族融合的先驱
伯益生活的年代,除了中原部落联盟和东夷九族外,在我国南方,活跃着另外一支文明程度较高的民族——三苗族。
三苗族又被称为南蛮,是对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南方众多少数民族部落的泛称,他们主要活动于今天的鄱阳湖和洞庭湖流域,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三”是一个约数,泛指南方各部族。在甲骨文里,“苗”是指在水田萌发和生长的禾苗。因此,三苗族又被泛指为以种植水稻为特征的南方各民族。近代考古的成果显示,三苗族早在大约一万年前就已经开始使用石器来掘土,并使用类似石器之类的农具来种植水稻。史料记载,三苗部落由原始社会进入早期阶级社会的时间要比华夏民族和东夷九族略早,他们凭借山川之险、水路之便,创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南方部落联盟。
三苗族以蛇为图腾,奉共工为首领。据《山海经》记载,共工确有其人,本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但他是如何成为南方三苗族的领袖,至今仍没有可信的说法。传说,共工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其治水方法是把高地铲平,低地填高。在平坦地面上修筑堤防,用来挡水。在一定时期内,共工的蓄水方法为农业用水提供了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后来被大禹的父亲鲧(gǔn滚)用来指导治理泛滥的洪水,不仅没有使河流得到疏通,反而更加泛滥。
伯益资料2 <wbr> <wbr>伯益的传说
          右图  清乾隆槐荫草堂刻本《山海经》
 
《山海经》是我国现存的保存古代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堪称中国上古神话宝库。全书十八卷,分《山经》、《海经》两大类,约三万一千字,所记录的神灵共有四百五十多个,个个奇形怪状。内容涉及范围也极广,包含了地理、历史、植物、动物、矿物、医药、鬼神、祭祀、氏族部落诸方面的内容。作者原题为夏禹、伯益,实际上并不是一人一时所作,而是民间的集体创作。《山海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两千至两千五百年间。
与《山海经》同一时代的神话作品,在西方主要以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为代表,如雅典娜、阿波罗、维纳斯、丘比特等等都是这一时代神话作品中的人物。与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相比,《山海经》毫不逊色。鲁迅认为,《山海经》记载的“祠神之物多用精米(祭祀神灵的祭物多使用精细的大米)”,与巫术相似,他因此把《山海经》归为古代的一本巫书。茅盾则认为,《山海经》是一本包含神话最多的书,但形式上又极像地理书。袁珂说,《山海经》这本书包罗万象,是一部古代人们生活日用的百科全书,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多方面的情况。
虽然三苗族的首领是炎帝的后代,但是,三苗族和华夏部落联盟之间却发生了战争。战争的原因正史中语焉不详。传说,战争断断续续地打了一百多年,中原部落联盟逐渐占据优势。为了阻挡中原部落联盟向南方推进,三苗部落首领共工在前有高山阻挡、后无退路的情况下,将拦截洪水的大坝豁开,虽然阻挡了华夏部落的进攻,却给整个华夏大地和三苗族带来了洪水和灾难,受害最深的,就是今天的鄱阳湖、洞庭湖流域。华夏部落联盟生活的中原地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共工因此成为我国最早的所谓“恶人”。
伯益资料2 <wbr> <wbr>伯益的传说
            右图  “怒触不周山”将共工推向了万劫不复之地
 
然而战争并没有真正的胜利者,在这场战争中,华夏民族和南方三苗族都受到了很大的损失。族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舜帝即位后,伯益成为舜帝一个重要的助手,带领华夏民族。目睹了华夏族与三苗族的多年战争,伯益向舜帝进言: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让臣民过上好日子;征服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大家的力量。南蛮三苗是好胜之族,不能武力强取,而要对其进行恩威并施的分化。三苗族有着自己的文化和先进的农业技术,并且有丰富的铜资源,虽然对华夏部落的文化也很欣赏,但是未必就想和华夏部落结成一家,华夏族如果靠武力去征服,不仅不会使他们归顺,反而会激起他们更为激烈的反抗。如果想要征服三苗族,就应该利用华夏民族的优势,协助他们提高生活水准,让他们心悦诚服。伯益的建议受到舜帝的高度重视。舜帝遂派遣伯益协助大禹,前往中原和三苗族各地治水,以此改善华夏族与三苗族的关系。
在伯益和大禹的共同努力下,泛滥的洪水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伯益深入三苗族,宣讲华夏族的文化,带去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从而赢得了三苗族的尊敬。一部分三苗族人在伯益的努力下,主动归顺到中原,成为今天汉族的一部分。在他们归顺中原的进程中,也把种植水稻和冶铜的技术带到了中原地区。伯益也因此成为促成南方各民族与中原部落联盟之间民族融和的第一人。
 
                             赵姓的血缘祖先
由于伯益在农业、治水、民族融和等方面的贡献,舜帝有意把帝位禅让给伯益,但是伯益推荐了治水有功的大禹,他就是历史上的夏禹。伯益不受帝位,深得舜帝的敬重,舜帝就将肥沃的土地皋城(伯益的父亲皋陶曾经获封此地并因此而得名,大约在今安徽六安一带)赐给伯益,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伯益资料2 <wbr> <wbr>伯益的传说
       右图  安徽省六安市的标志性建筑“独角神兽”
 
 六安又名“皋城”,得名于上古的皋陶、伯益父子,六安是他们所在部族的活动场所和聚居之地,因而又成为皋陶文化的发祥地。史载“皋陶卒,葬之于六(音lù)。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而善于断案的皋陶有一只神兽,传说就是这独角神兽助其断案犹如神助。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取“六地平安”之一,设置六安国,六安之名沿袭至今。
夏禹继承了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后,十分倚重伯益,在他年老之际,多次表示希望把帝位禅让给伯益,但是伯益都以自己德不如禹而拒绝接受。在夏禹晚年,伯益被授权处理朝政,而夏禹的儿子夏启,还不过是一个臣子。据说,夏禹在位十年,东巡会稽山时去世,临终遗言将帝位传给伯益。传说伯益为夏禹守丧三年后,却没有按照禹的嘱托接替王位,而是将王位交给了夏禹的儿子夏启,自己则在箕山之北(今河南省许昌一带)隐居下来。夏启即位以后,却与伯益反目,大肆剿灭伯益在朝廷的势力,并于夏启六年将伯益杀害。伯益死后,夏启以隆重之礼厚葬伯益,又“岁善牺牲以祠之”,即每年都以牲畜来祭祀他的亡灵。 
伯益虽然被害,但他的家族后裔却十分繁荣昌盛。据说,伯益的后裔支脉众多,有记载的就有十四支。这十四支分别发展为后来的赵氏、秦氏、黄氏、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等,因伯益被舜帝赐为赢姓,这些姓氏又被合称为嬴姓十四氏。
西周穆王(公元前900左右)时,伯益的后裔中一个叫造父为周穆王驾车。他精心为周穆王物色了数匹日行千里的骏马,献给周穆王。周穆王十分高兴,让造父驾驭千里马,载着他前往西方巡守。周穆王一行纵马奔驰,不知不觉来到了西王母国,遇到了美貌的西王母,令周穆王流连忘返,把国家大事忘得一干二净。
周朝的徐州一带,是徐偃王的封地,徐偃王见周穆王迟迟不归,朝政衰败,便联合几个诸侯国起兵进攻周朝。周穆王知道以后,心急如焚。造父立即驾车载周穆王回宫,他们日行千里,及时回到都城平定了叛乱。为了表彰造父的驾车之功,周穆王把赵城(今山西洪洞北)赐给造父作为邑。造父因此改赢姓为赵姓,赢姓就这样从赵姓中分离出来了,自成一氏,赵氏由此开始。伯益因此被尊称为今天赵姓族人的血缘祖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