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的方法一直是书法艺术讨论的一个热点,如“拨镫法”、“龙眼法”、“凤眼法”、“回腕法”、“五字执笔法”等等,甚至清朝人戈守智在《汉溪书法通解》里提出了十二种执笔之法。有些执笔法现在已经失传了,但是“单苞”与“双苞”这两种执笔方法不仅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现在仍旧为人们所传承与使用。 一、宋以前是“单苞“执笔法,是古法执笔。 “单苞”就是单钩,就是三指执管,和我们现在硬笔的持笔姿势相似。 但是,“单苞”三指捻管,腕肘固定,运动范围较少。运笔时,笔易偃,易出侧锋,多肉微骨。 采用“单苞法”写字,历史上真正成功的好像只有宋朝苏轼一人。 ![]() 后人批评苏东坡的书法“病”多在“偃笔”,大概是由“单钩执笔法”造成的弊病。 比如,黄山谷曾评苏辙的字说:“子由书瘦劲可喜。反复观之,当是捉笔甚急而腕着纸,故少雍容耳。”苏辙的书法是以苏轼为师,黄庭坚的实际是在评论苏公。 冯班在《钝吟书要》中说:“东坡有病笔,唐人无此。” 苏东坡以后,对“单钩”的非难之词不绝于耳。 “单苞”在当代硬笔执使中找到了它的归宿。“三指虎口执笔法”正适用于运动幅度较小的硬笔书法,无名指、小拇指的作用蜕化,藏匿在手掌之下。没有了笔毛的偃卧腾挪,笔法的弊处也无从显露。 二、宋以后流行在高脚桌椅上伏案书写,以及制笔方法的改变,执笔法也形成了“双苞”。 宋以前的笔多为宣笔,苏东坡就喜欢用“诸葛笔“。这种笔一般先选用上好的兔毫作为笔柱,外面再用较软的狼毫作披以支持笔柱,擅长书写楷书与行书,若用来写草书或作画则有点力不从心了。于是就出现了“无心散卓笔”,与之前制笔的不同就是“无心”,即没有笔柱。直接选用一种或两种毫料,具有耐用、劲挺、贮墨多的效能,从而更适合文人画笔墨的随意发挥。 “双苞”又叫双钩,也就是五指双苞,就是“五字执笔法“。 “双苞”易中锋,线挺而筋健,神气完备,韵味十足。 当然,三指还是五指,单苞还是双苞,其实是无可无不可的。不是说一定要用三指单苞或者一定要用五指双苞。 三、我的观点是:“执笔无定法”,无论三指五指,共同的要点都在于稳实灵便,要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处理,不宜教条。 两者其实各有优缺点。 三指比较灵便,五指容易稳实。 只要能做到稳实灵便就是好的执笔法,做不到就不好,其他都不重要。 比如伏案写中楷、小楷、小行草等的五指双苞执笔是更容易做到稳实,但如果悬肘做行草就难免有一点僵,不如三指单苞灵便。 曾有人向启功先生请教关于写字执笔的问题,启功先生直白而言:“没听说拿筷子还有专门的方法!怎么方便把饭菜送进嘴,就怎么夹。写字也是一样,怎么写得顺手、写得好,就怎么执笔吧。” 东坡论用笔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 执笔方式为了把字写好,不可为方法而方法。 其要旨在于运笔时能够轻松自然而无僵劲。 一句话,执笔要自然灵活便于书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