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祈福文化——武山水帘洞

 逆风飞翔的雨 2018-12-14

祈福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祈福活动。祈福活动不仅覆盖了当时国家的政治活动的很多方面,而且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忽视的精神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说文解字》中解“福”字如下:“福,佑也”只要有神灵保佑就能逢凶化吉。正如《中国福文化》系列书的作者殷伟所说:“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人们孜孜追求福禄寿喜的历史。”也因此,祈福是中国人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这也是老百姓对待苦难的一种调适方式。

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提供了道教福地概念形成的历史轨迹。此书较早使用了颇为独特的福地密切相关的“生地”概念。其云:“天下有生地,一州有生地,一郡有生地,一县有生地,一里有生地,一宅有生地,一房有生地。”这里提到的生地就是所谓的吉善之地,指的就是有福气之地,为福地。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武山水帘洞,是中华大地上名副其实的“福地”。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集儒、释、道三家之精华于一身,景区内山峰挺立,突兀壮观,林木苍翠,流水潺潺,每逢阳春三月,满山丁香,幽香扑鼻,使整个景区成为丁香花的海洋,鸟声清脆悦耳,使人沉醉痴迷,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之中。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祈福纳祥的好去处.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三百多年的分裂。朝代更迭频繁,战乱不息,百姓流离失所。人们将其对“福”的这种美好向往在另外一个层面表达了出来。当时既有民间百姓自发的祈福活动,也有地方行政长官以其自己的方式为自己的国家,为其管辖的地方百姓祈福而进行的祈福活动。在这个历史大背景下,拉梢寺,举世闻名的宏伟之作问世了。拉梢寺现存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的造像,是世界第一大摩崖大佛。左侧胁侍菩萨脚下方有阴刻铭文题记,全文如下:“唯大周明皇帝三年岁次已卯二月十四日使持节驻国大将军、陇右大都督,秦渭河鄯凉甘瓜成武洮岷邓文康十四州诸军事,秦州刺史,蜀国公尉迟炯与比丘释道藏于渭州仙崖敬造释迦牟尼像一躯,愿天下和平,四海安乐,众生与天地久长,周祚与日月俱永。”文中提到当时国家为北周,而当时的秦州行政长官尉迟迥在主持造像时则出于为他的国家和他管辖的百姓祈福这样一种目的。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愿望的期盼,对未来生活的一种心理寄托。

元代是水帘洞石窟的又一个黄金时代,几乎对整个崖面壁画全部进行了重新彩绘,并重修了崖面上方的木质防雨檐。1984年7月,工作人员在修缮拉梢寺摩崖浮雕大佛顶部的防雨檐时发现一面刻有题记的祈福铜镜(现藏于武山博物馆)。题记如下:“大元大德六年岁次壬寅巩昌陇西县临渭关居住檀信男主囗俱铜饰丁氏淑玉等发心思镜一面于悬铃山佛上结愿其一家长囗保佑平安者。”其铭文说的是1302年巩昌府陇西县丁氏家族为其家族祈福,保佑一家平安,敬放一面铜镜于山佛上。这是元代重修拉梢寺的重要实物证据,也是人们在这里祈福的历史痕迹。

 

到了近代,水帘洞民间组织的祈福活动日益旺盛,每逢农历二月庙会,人们纷纷来水帘洞祈福,感受着一份超尘的清净与安详,报着真诚的心祈福,为在乎的人求得一份平安。为自己或者家人做一番诚心祈祷,祈愿万事大吉,合家欢乐。冬季的风是寒冷的,但人们的心却是暖暖的,什么都比不上一颗诚挚祈祷的心。 

水帘洞祈福文化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高品位的历史人文元素,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它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升华为武山现代旅游业发展之魂。睿智的武山人开始把祈福文化这一独特的资源注入到旅游发展中,借以吸引游客,感动游客,使二者相得益彰,让旅游更具活力。

传承祈福文化是我们的历史使命,而创新与发展祈福文化,更是我们的神圣职责。经过与现代旅游业的融合与积淀,武山水帘洞的祈福文化定会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绽放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异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