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原》《洪武》和当代方言中的见开二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18-12-14

  On the Pronunciations of Characters from the Kaikou(开口)2nd Division of MC Jian(见)Group Initials in Zhongyuan Yinyun,Hongwu Zhengyun and Modern Chinese Dialects:A View on the Origin of Beijing Dialect

作 者:王洪君

作者简介:王洪君,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E-mail:fthjww@pku.edu.cn。

原发信息:《方言》(京)2017年第20172期

内容提要:本文考察中古开口二等七摄(梗江假蟹效咸山)的舒声见系字在《中原音韵》《洪武正韵》的韵类分合及之后在当代官话方言中的演变和权威方言传播的层次。考察表明:(1)见开二在《中原》《洪武》两书归韵的唯一区别在于梗开二(除影母):《中原》一律归细音梗开三四,而《洪武》则除影母外一律归洪音曾开一。这一不同,在今官话方言中仍有反映:①与《洪武》基本相同的有汴洛和杭州、南京、合肥三市;②与《中原》基本相同的则仅限北京、济南及东北的白读,它们的文读却同《洪武》;其他官话亦同洪武。(2)两书的江开二均归宕开三,今多数官话亦如此;③异于两书,扬州、武汉、成都、长沙的江开二白读却归洪,与非官话方言相同。(3)假蟹效咸山五摄的见开二在两书中仍独立一类,不同于一等也不同于三四等。当代官话中它们已向不同方向归并:上述①②两型基本归细而③型则白读归洪。此外还有“擦洪塞细”的④型,程度不同地出现在西北。(4)根据以上四型的地理分布并参考邻近非官话方言,以上四型可分别称为中部、东北部、南部和西北部官话。(5)从见开二的文白异读可以窥见:明代和清前期中期的权威方言是《洪武》型的中部官话,再向前可追溯到南宋皇室南迁之前的中原汴洛音和南迁后的方言岛临安官话,包括北京在内的所有官话和非官话东南方言的见开二的文读均源于此,并对明代之后的北京音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 键 词:见开二/《中原音韵》/《洪武正韵》/官话方言/明清权威方言/普通话字音规范

标题注释:【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晚清民国时期北京话系统及探源研究”(11WYA001)、“审音原则的制定和《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修订”、“清末民初北京话系统研究”(11JJD740006)三个基金项目的资助。

  壹 缘起

  “粳”是古梗摄开口二等见系字,它究竟应该规范为jīng还是gēng,是1985年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在最近这次修订中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笔者之前的印象是:见系开口二等字(以下简称为“见开二”)在北方为齐齿细音,南方为开口洪音;北方多是仅有细音一读而南方多是有 的异读。另外,梗、江、蟹三摄的见开二在北方也有部分字为洪音且找不到声母等语音条件的限制。

  具体研究起来才发现问题并不这么简单。这次普通话异读词审音组内的通信讨论发现,学界对“粳”之两读的性质有不同看法。

  “粳”字在《京音字汇》(1913)和《国音常用字汇》(1932)、《国语辞典》(1947)中均有洪细两读,且均以gēng为“本音”或“读音”(以下统称“文读”),以jīng为“俗音”或“语音”(以下统称“白读”)。梗开二中有同样异读的还有“ ”和“耕”,三本词典的处理也都是以洪音为文,以细音为白。

  不同于以上处理,徐世荣(1997)认为:“粳”的gēng、jīng两读为古今音之变,后者为今音。

  那么“粳”之异读到底是文白之分还是古今之变?如是文白之分,哪个音是文读?文读音源自何处?如是古今之变,gēng、jīng哪个在北京出现得更早?

  最近查看了更多的资料,有了新的收获,且涉及到宋元南北通语、明代官韵对明清北京话的影响等重要问题,于是写成本文。本文的讨论多提及《中原音韵》(据杨耐思1981)和《洪武正韵》(据《四库全书》),以下分别简称为《中原》和《洪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