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板栗:藏在毛刺球里的美味坚果

 cxag 2018-12-14


天气越来越冷了,没有什么比窝在家吃美食更令人享受的事情了,软糯清甜的板栗烧鸡或许是这个时节最令人满足的美食了,香糯可口的板栗搭配着滑嫩Q弹的鸡肉真是人间美味,感谢第一个发明这道菜的吃货,也顺便让我们了解下能与鸡肉平分秋色的板栗吧。

图:板栗烧鸡(美厨邦)


1
树上的板栗长啥样?

板栗,在分类学上归属于壳斗科栗属,是一种高大乔木,最高可达20米。互生的单叶具有羽状叶脉,而比较特殊的是叶脉在叶子边缘都伸了出去,形成了芒状的尖突。

图:板栗的叶片特写,侧脉直达具尖,并延伸出长芒尖(AsianFagaceae.com)


板栗的花则是单性的,在整个花序轴的上部都是雄花,密集的雄花形成了一个穗状花序,在花序的基部,3朵左右的雌花聚集在一起,被一个壳斗包被。这个壳斗是总苞的一种,也是壳斗科得名的原因,该科的植物的雌花序外都有这样的总苞包裹。

图:穗状的雄花序(@辰小山 @不认识植物 摄)


板栗的壳斗在雌花授粉之后不久就开始在外壁上长出许多刺状结构,而且刺的密集程度随着壳斗的增大而增多。壳斗4瓣开裂,其中发育成熟的褐色的果实就是我们吃的板栗了。我们在市场上买到的栗子,一般呈半球形或者扁圆形,通常2-3个堆在一起能形成一个球形,和壳斗的内壁相贴合,这些都是从壳斗中取出来的果实,而剥下来的壳斗则不具有实用价值,自然不会出现在我们的市场里了。

图:幼时的壳斗(WordPress.com)



图:一个壳斗中通常有1-3枚板栗(Forestry Images)


2
浑身都是宝

板栗适应性非常好,因此在我国大江南北均有广泛栽培,而不同的气候和水肥条件,反过来也影响了板栗的形态、果熟期,果实及木材品质。根据吴耕民的《栗枣柿栽培》记载,可将栗树分为华北与华中两个大品种群,在其下又可分为若干小品种群,各自又包含了不同的优良品种。

板栗带刺的壳斗,壳斗是由雌花序外面的总苞特化而来(Botany Photo of the Day)


板栗在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具《中国植物志》考证,关于板栗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里面使用的是栗这个名字,也因此,《中国植物志》就将“栗”作为板栗的中文正式名,而将板栗这个名字列为中文俗名。

图:这是板栗的果实(不是种子哦),外面的硬壳是它的果壳(banlibaba.com)


板栗的可利用部位非常多,套用一句俗语就是:浑身都是宝。果实可以食用自不必说,板栗的木材质地优良是非常好的木材提供者,同时板栗的叶子还可以养蚕,当然这种蚕并不是我们日常见到的是用桑叶的家蚕,而是另一种叫做柞(zuò)蚕(Antheraea pernyi )的蚕类,这种蚕喜欢食用壳斗科的栎属(Quercus L.)和栗属的植物叶子。

图:高能预警!!这肥肥的柞蚕主要由壳斗科栎属和栗属植物叶子喂养(@河边草 摄,zmdz.com)


3
一个悲伤的故事

板栗所在的栗属是一个小属,成员数量不多,全世界不到20种,其中在中国分布的有4种左右。我们的近邻——日本,也有着吃栗子的悠久传统,不过板栗是中国特有种,日本人自然很难吃到,他们主要食用的栗属植物是日本栗(Castanea crenata),这是一种分布于日本诸岛和朝鲜半岛的物种,中国于1910年引入栽培,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日本栗不止在日本大受喜爱,还曾经漂洋过海,并且差点将大洋彼岸的堂兄弟——美洲栗(Castanea dentate),彻底在北美抹杀。

图:日本栗(Wikimedia Commons)


1904年以前,北美大陆上分布着数以亿计美洲栗,他们是北美森林的重要成员,然后随着日本栗的到来,美洲栗开始大批量的死亡,这种状况持续了几十年,北美的植物学家花了很长的时间才搞清楚,造成美洲栗死亡的罪魁祸首是跟着日本栗一起带来的一种真菌。

图:美洲栗(Fruit Warehouse)


日本栗天生具有对这种真菌的抗性,所以在真菌的威胁下安然无恙,然而美洲栗和它在东亚的亲戚分别太久并不具有抵抗力,所以被真菌感染的个体几乎无一幸免,为了保护美洲栗,植物学家们想尽办法,最后想到了通过利用东亚栗类和美洲栗杂交,使得杂交后代获得抗性的方法,成功的让美洲栗生存下来,但是杂交个体不可避免的带有外来的基因,纯粹的美洲栗已经只有很少的个体了,它们在最近的IUCN的评价体系中,已经成为一个极危(CR)物种。


4
地上的栗子别乱吃

在欧洲许多城市,每到秋冬季来临,经常能看到满地的“栗子”,但却没有人去捡来吃,让不少过往的中国游客扼腕叹息!然而这种“栗子”真的就是我们熟知的板栗吗?答案是:当然不是啦!

图:跟板栗极其相似的这种栗子,来自欧洲七叶树(alohaviaggi.com)


如果仔细观察这种栗子,可以发现树上的叶子不像板栗树的叶子那样是一枚单叶,而是一枚由5-7枚叶子构成的掌状复叶,并且“栗子”的外壳并没有板栗的总苞那样密布尖刺,只有少量的短刺。

图:再对比一下这伪装的'栗子',切记不能食用!(Wikipedia)


其实这种栗子是欧洲七叶树(Aesculus hippocastanum)的种子,在欧洲城市是一种极其常见的绿化树种,它的种子俗名马栗(horse chestnuts),被证实含有大量的七叶皂苷和一些生物碱,食用后会刺激肠胃,损害中枢神经,导致上吐下泻,重则抽搐麻痹!目前这种树也被引入我国不少城市,经常有人拍到发来微博问我们可不可以吃...小编已经回答不下上百遍啦,请各位谨记啦!

图:欧洲七叶树手绘(agrogembloux.be)


图:这才是板栗啊,总苞具有长长的尖刺(Alsol - Punta Arenas)


草木ID卡

中文正名:板栗

中文别名:栗子、毛栗

学名Castanea mollissima Bl.

科属:壳斗科  栗属

形态特征:高大落叶乔木,叶长圆形,互生,叶缘有锐齿,羽状侧脉直达齿尖,齿尖呈芒状;花单性同株,雄花序长10-20厘米,花3-5朵聚生成簇;雌花1-3朵发育结实;成熟壳斗外密被硬刺。花期4-6月,果期8-10月。

原产地:广布我国南北多个省区(除新疆、青海、海南等)


辰小山

5分钟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