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栗| 中黄比玉质,外刺同芡苞

 小山草木记 2020-12-26

 板栗,一壳二三粒。图片来自网络

《鄞县志》载:“东钱湖圈山成湖,大腹细颈,工程不甚繁复,自唐开筑,经历代修缮完备,基本形成71141斗门格局。”

为了便于船只在湖上湖下自由通行,人们沿湖修建了七个湖堰:钱堰、梅湖堰、栗木堰、莫枝堰、平水堰、大堰、高秋堰。这些湖堰的堰面皆砌成人字屋脊形,既可以拦水又方便通船。

时至今日,车辆飞驰在路面之上,河湖之间几无船行,不少湖堰由此废弃,栗木堰就是其中之一。此堰之命名方法如同莫枝,莫枝是“木槠”的谐音演化,本为木槠堰,后来变成了莫枝堰。栗木堰之名则源于附近山上多栗树,同样是以木名堰,本篇就来说说栗木吧。

栗木,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板栗树,在植物学上,归为壳斗科栗属。野生或栽培的栗属植物,在浙江主要有三种:栗、锥栗及茅栗,钱湖周围山上均比较常见。但这三者怎么识别呢?且听小山慢慢道来。

白花者为福泉山路边的锥栗,小山摄

茅栗为小乔木,且多呈灌木状,栗、锥栗多为高大乔木,故从身形上直接可以将茅栗和其他二者区别开来。难区分的是板栗、锥栗。这二者无花无果之时,都是二三十米的大乔木,树皮和叶子也差别不大,故从外形很难将它们区别开来。但只要树上有花或者挂果就好办了,毕竟植物分类是以花为主要辨识标志,再辅之以果、叶、枝、茎等其他识别依据。

挂果时,区别相对简单。果实累累的多为板栗,挂果稀稀疏疏的多为锥栗,如果剥开一颗带刺的壳斗,内中果实二三枚的为板栗,独一颗的是锥栗。故板栗多为产果树种,为南北各地广泛种植,锥栗多为产材树种,山上野生的比较多。

菜场卖的栗子,据说鄞江山上摘来的,怀疑是锥栗。小山摄

花朵的辨识相对专业一些,要认识雄花、雌花才行。板栗花和大多数壳斗科植物一样,长长的花序就像一条条白色毛毛虫挂满绿叶之间,盛花时节,满树如雪,气势极盛。板栗雌、雄花同在一个花序,雌花在花序的基部;锥栗雌花、雄花各自单独花序,雌花序生于小枝上部叶腋,雄花序生于小枝下部叶腋。另外,板栗的小枝有毛,托叶宽大,也与锥栗不同,锥栗小枝无毛,托叶线型。这也是区别点之一。

小山老家村里没有板栗树,不过山上多茅栗。每年深秋初冬季节,我们小伙伴们总会带着箩筐,成群结队去山上剪茅栗。漫山遍野到处寻找它们,每见到一株挂果累累的茅栗,我们就十分开心,如果碰到已经开口的,直接就在山上开吃,吃爽了之后,用剪刀小心翼翼地把那刺猬般的果实剪下来,等箩筐堆满之时,我们腹内也饱满了。采回来的茅栗,一般会堆在一起,时间久了,那些没开口的,也会自动打开,实在打不开的,我们则穿着厚底鞋把它们踩开。弄出来的茅栗子,要么煮了吃,要么生吃,成为那时候最喜欢的零食之一。

茅栗多为矮小的灌木。小山摄于四明山

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吃,但知道栗在文化上意味的估计不多。花点时间在史海之中稍加钩沉,就会发现,板栗不但是药食效果极佳的果树,也是一种很有故事值得细细品味的文化树。

栗最早见于《诗经》一书,《鄘(yōng)风·定之方中》提到“树之榛栗”,《郑风·东门之墠(shàn)》提到“东门之栗”,《秦风·车邻》提到“阪有漆,隰()有栗”,由此可知栗的栽培在我国至少有二千五百余年的历史。

关于栗树,《论语》里面还有一段公案呢,其原文是:“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宰我在《论语》之中,似乎是个总被孔老夫子批评的角色。一次因为大白天睡觉,被孔夫子痛骂为“朽木不可雕也”。这次他回答哀公之问,又被孔子严厉批评,真是很惨。

从对话来看,哀公问社主神位该用什么木头来做,宰我以松、柏、栗来对应夏、商、周所用之木。松也,容也,表示宽容;柏也,迫也,亲而不远;栗,犹战栗,谨慎貌,故曰使民战栗。这样的回答,在我们普通人看来挺有道理,但为什么孔子会责备宰我呢?

大儒朱熹对此解释说:“孔子以宰我所对,非立社之本意,又启时君杀伐之心;而其言已出,不可复救,故厉言此以深责之,欲使谨其后也。尹氏曰:‘古者各以其所宜之木名其社,非取义于木也。宰我不知而妄对,故夫子责之。’”

锥栗之花繁满枝,板栗亦近乎如此。小山摄

这段公案虽了,但在南北朝,也有一个“使民战栗”的故事,挺有意思,不妨摘来大家一乐。据唐人李延寿所著《南史》记载,南朝有一位大臣名萧琛,有一天参加皇帝举办的御宴,君臣尽欢,皆醉。

上以枣投琛,琛乃取栗掷上,正中面。时御史中丞在坐,帝动色。曰:此中有人,不得如此,岂有说耶。琛即答曰:陛下投臣以赤心,臣敢不报以战栗?

真是醉酒容易误事,不要说皇帝用枣子砸你,就是用刀子扔你,你也得忍着,可这萧琛,两杯猫尿下肚,居然敢当着众人的面,用栗子砸回去,还打中了皇帝的脸,皇帝不生气才怪呢。好在这家伙学问大人机灵,用红枣喻赤诚之心,以栗子表惶恐之意,总算搪塞过去。据记载,结果是“上笑悦”。

栗子不但入史,而且入诗,不少大诗人都吟咏过栗子。唐韩愈《送张道士》“霜天熟柿栗,收拾不可迟”,说的是栗子收获的时间,霜后的栗子味道最美;北宋梅尧臣《尹阳尉耿传惠新栗》“中黄比玉质,外刺同芡苞”是形容栗子的内外貌;北宋文同《天师栗》“蜀部名果中,推之为上选”,则记录了龙虎山张天师培育的一种栗子传到四川之后备受推崇的状况。

锥栗花。小山摄

栗子自古以来就是人们非常喜欢的食品,素有“干果之王”的美誉,很多诗人也喜食此物。比如北宋苏辙《栗》“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南宋朱熹《栗熟》“共期秋实充肠饱,不羡春花转眼空。病起数升传药录,晨兴三咽学仙翁”;南宋陆游也有类似诗句,他在《夜食炒栗有感》写道“齿根浮动叹吾衰,山栗炮燔疗夜饥”。这些谈食栗的诗句,除了写到栗子可以充饥,还说到了栗子的药效。

这些药效在本草学上还是有一定依据的,据《唐本草》记载:“(栗子)主益气,厚肠胃,补肾气。治腰脚无力,破痃癖,理血。当中一子名栗楔,治血更效。生则动气,熟则滞气,唯曝干或火煨汗出,食之良,百果中最有益者。”

看样子,栗子不但味美,还是蛮补身子的,难怪从古至今栗子一直广为人们喜爱。不过从本草书籍的记载来看,还是要炒出来的栗子吃着最好。

炒栗子是个技术活,也是一个辛苦活。因为需要长时间挥铲翻炒,炒栗之人满面皆有烟火之色。稍微注意一下街头巷尾的栗摊,会发现它们一般用黑乎乎的铁砂,栗子埋在里面,摊贩则拿着大铲子不停地翻炒,目的是使之受热均匀。在翻炒的过程中,同时加入桂花、麦芽糖、蜂蜜和植物油等调味,这样炒出来的栗子就色香味俱全了。时至今日,很多栗房都有自动炒栗机,主人只要揿一下按钮就万事OK了。

茅栗。小山摄

立冬之后,大街小巷又开始弥漫着糖炒栗子的诱人香味了。前些年住在海曙老城区的时候,小区边上欧尚超市对面就有一间小小的栗房,室小如斗,夏天卖水蜜桃等时鲜水果,秋冬则卖糖炒野山栗,香糯甜软,味道甚佳,每年天气转凉之后,总有许多人排队买栗子。

我们每次路过,总不忘捎上一小袋回家,一家人围坐在桌前,一边趁热吃着栗子,一边聊着家常,那感觉真好。搬家之后,好久没吃炒栗子了,看来需要寻找新的买栗子的地方了。

钱湖草木系列

1、乡愁四韵之苦槠树

2、青山村里说“青”草 

跟着草木 走过四季


关爱自然  敬畏生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