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杜甫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江山携手 2018-12-14

浅析杜甫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水若寒/整理

 

    一般来说,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称为一联。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简单叙述一下七律颔联和颈联的对仗。

 

    1、从词性上来说。

    也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如果要对得工整,还必须用词义上属于同一类型的词(主要是名词)来相对,比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数目对数目,方位对方位,颜色对颜色,时令对时令,器物对器物,人事对人事,生物对生物,但不能是同义词。就是对仗的双方事情不同,而意义一致(事异义同)。反对:就是对仗的双方道理不同,而意趣一致(理殊趣合)。“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对“月”是天文对,“野”对“江”是地理对,而“垂”对“涌”,“平”对“大”,“阔”对“流”,也都是在词义上属于相同类型的动词、形容词的相对。象这样的对仗,叫做工对。

 

    2、从声韵说有连珠对、同类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

     举例说明:连珠对:萧萧——瑟瑟,潇潇——飒飒,寂寂——悠悠。同类对:花叶——草芽。双声对:黄槐——绿柳。叠韵对:彷徨——放旷。双拟对:椿树——秋池。

 

    3、用典:惯用古事来表情达意,用典可以简驭繁,使得作品含蓄典雅。

 

    4、结构上说还有隔句对,也叫流水对。下句承接上句而来,两句实际是一句,这称为“流水对”。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5、句内相对,也叫当句对: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小院——回廊,戎马——归马,千家——万家,浴凫——飞鹭。

 

    6、借对,通过借义,借音来求得对仗的工稳,二者杜诗兼具。也是他的独创。

 

 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颔联以“寻常”对“七十”似乎不对,其实“八尺曰寻,倍寻曰常”,“寻常”两字也可当成数目字,与“七十”对得相当工整。像这样用了别义、典故,拐一下弯才对上,属于借对,是诗之上品。

 

    7、音律上讲有拗救。平仄上换位,杜诗为了突出跌宕有时甚至不救。

 

    试着浅析杜甫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这首诗使用的是七言律诗中“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式”,即如下: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用红色表示的字可平可仄的意思,诗人这首诗是最好的典范。

 

    首先来了解“初闻涕泪满衣裳”一句中的“涕泪”的意思是眼泪。“涕”指哭泣,而不是鼻涕。这个词也不代表流泪,因为这里的“涕泪”应作成名词而不是动词。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妻子:妻子和孩子。漫卷:胡乱卷起。指高兴得不能读书了。青春:指春天的景色。作者想象春季还乡,旅途有宜人景色相伴。巴峡:长江三峡之一,当在嘉陵江上游。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衣裳”是两个单音节词,指“衣”和“裳”。在古代,“衣”指上衣;“裳”读cháng,指遮蔽下身的衣服。“妻子”,指“妻子和孩子”,这里的“子”读zǐ,不读轻声。

 

    首联“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间所迸发的激情,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即将结束,中原的疮痍、黎民的疾苦,都将过去。自己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有了盼头,怎能不高兴呢!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不禁悲从中来如何能够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像恶梦般结束,从此可以回到家乡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

 

    颔联以转作承,“喜欲狂”,由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进入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和自己辗转流离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把自己内心的喜悦传递给家人,但又不知从何说起。是啊!多年笼罩全家人心头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而今大家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颈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对“喜欲狂”作进一步描写。“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情感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尾联,包括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造成风驰电掣的气势,又形成活泼流走的流水对,有递进的关系。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连贯性、整体感极强,毫不受律体的束缚。这首诗是他寓居夔州以后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

 

    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

 

此篇为老年大学讲课稿件。参考很多资料,故自己的思想没有融合在里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