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绝句爱情诗(15)

 江山携手 2018-12-14

     15

 

 

李冶和鱼玄机这两位女冠诗人,都在当时的上流社会留下许多风流名声而长期被人斥为“荡妇”。其实,假如真是“荡妇”的话,那也是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文人学士引诱和逼迫出来的。

盛唐是一个“富贵思淫逸”的典型社会。声色犬马,风花雪月,流风所及,连道观和寺庙此等清静的地方也不能幸免。不但不能幸免,反倒因其不受世俗管辖,乃成上流社会风流男女寻欢作乐的重要场所。而唐代的仕女入道,也成一种流行风尚,好比现时的“白骨精”,热衷于加入各式各样的沙龙、论坛和俱乐部,那兴趣只在于好玩,给自己的生活撒点味精和盐。

如果以为入道是为修行和禁欲,那就全错了。那时的社会,封建道德观念处处束缚着人生,唯有道观和寺庙却是“警察免进”的男女交往特区。唐代道观圈子里的风流生活,在当时可是上流社会的特色风景,连皇帝乃至皇帝的女儿都忍不住一抬脚就要进观。

到观里寻风流的可都是有头有脸的名人和仕女。这些情种到道观里大开风花雪月之门,引得无数文人雅士趋之若务。骆宾王有一首《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荥》曾经写过女道士的风流心态:“此时空床难独守,此时别离那可久?梅花如雪柳如丝,年来年去难自持。”其实,唐代的仕女入道,多数都是“及笄之年”、“破瓜之年”,及笄是十五,破瓜是十六,正是青春发育之时,生理需求日渐旺盛,对爱情的渴望也是极正常的。

 唐代诗人写爱情诗最有名的当是元稹和李商隐。元稹是风流才子,一篇《莺莺传》影响了中国文学史千余年。在中国,说《西厢记》几乎很多人都知道,但《莺莺传》就少人懂了。实际上,《莺莺传》是原创,《西厢记》是翻版。人们普遍认为《莺莺传》就是元稹的自传,那个张生就是元稹的化名,理由之一就是元稹写了不少艳诗。陈寅恪老先生曾断定那些艳诗就是元稹为崔莺莺而写的。这里先看一篇《忆事》:

                        “夜深闲到戟门边,

                          却绕行廊又独眠。

                          明月满庭池水绿,

                          桐花垂在绣帘前。”

夜深了,诗人在院子里走来走去,最终还是回到房间里去独自睡觉。但因“忆事”而睡不着。牵挂什么呢?桐花。当真是桐花吗?不是,是那个绣桐花的人。那么,忆什么事呢?原来是有一回,崔莺莺绣了桐花先上床,是他写了绣桐诗系到莺莺的裙带上。瞧,一句诗的里面隐藏着一段艳事呢,这诗的艳味够浓的了。再看他那首最出名的绝句《离思》五首之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头,

                          半缘修道半缘君。”

 此诗有人认为是悼亡诗,有人认为是思情诗,前者说悼念亡妻韦丛,后者谓思念情人莺莺。二者各有理由,都解释得通。但如果从诗题及其他四首内容来看,当是后者恰当。毕竟元稹对莺莺有真情,而与韦氏婚姻则带有功利性动机,在情感上有所区别。但撇开这层不说,元稹此首绝句确是杰作。

 前两句得之《孟子·尽心》篇。孟子曰:“观于海者难于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孟子是用“观于海”来比喻“游于圣人之门”,说明圣人学识之高深。而元稹却拿来和“巫山”云一同排比,强调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沧海的水无比深广,使任何一处的水相形见绌,巫山的云无比美艳,使任何一处的云不敢相比。而诗人在这讲沧海水和巫山云乃“索物以托情”,诗人要赞誉的是他俩的恋情。这前两句是发议论,抒发感情。后两句便转为述事,说他信步经过“花丛”,却没把眼光递过去,什么原因呢,一半是有品德学问的修养,一半是对你恩爱的忠贞。

这首绝句构思巧妙,用笔老辣,而取喻高超,情感强烈。起句雄浑,承句瑰丽,转折有趣,结句深婉。全诗跌宕起伏,张弛自如,变化有致,格律优美,是唐人绝句中的佳作。首联尤为人们千古传诵。

在爱情诗中可以和这首绝句匹敌的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此诗同样有“寄的是妻子还是情人”的争议。因为洪迈最初的《万首唐人绝句》诗题作《夜雨寄内》,所以应以寄妻子为确。但现传的唐诗读本均作《夜雨寄北》,便增加诗作内容理解的不确定性,因为“寄北”也可以是寄给妻子,也可以是寄给情人或朋友。这里,我们仍按“寄内”理解。在一个有雨的秋夜,独处巴山客途的诗人收到妻子的来信,妻子焦急地询问归家日期,诗人望着窗外的秋雨,一时不知如何说好,毕竟一时半载还无法归家。淅淅沥沥的秋雨,转眼间就让屋外池水猛往上涨。那羁旅之愁,未得归家之惆怅,也似秋水般涨满心胸。把这境况、把这心情如实说给妻子听吗,又恐加深妻子的思恋苦楚。怎么办呢,总得设法安抚妻子才是啊。诗人一番苦想,灵感来了,当年曹孟德一句“前有梅林”便让十万大军瞬间解渴,何不支招试试。于是,如此一番构思,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有名绝句。

此诗的妙处在于尾联的转结。转得出奇,结得深婉。首两句已写出眼前景和此时情之愁苦,巴山夜雨,独处枯室,妻子催归,归之不得,孤寂郁闷,苦不堪言。第三句突开未来一景,设想日后重聚的欢乐,便把今夜独对秋雨的情景拿来作为欢乐重聚的谈话内容。这是提前支取未来的快乐,有翻愁为乐而其乐更愁的涩味,使全诗极耐人读。前人对此有大量的称奇喊绝,有说是“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桂馥语),有说是“翻从他日而话今霄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徐德泓语),总之都是赞词。

爱情,似乎带点遗憾,多点惆怅,甚或悲哀,乃至凄凉,才是动人的,感人的,有震撼力的。比如唐人王涯的这首《秋夜曲》:                    

                       “桂魄初生秋露微,

                         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

                         心怯空房不忍归。”    

这个在秋夜不停地弹着古筝的女子,没有皱眉,没有叹气,没有一丝惆怅或悲哀的情绪流露出来,但读者还是感觉到了她心中的惆怅与悲哀。为什么呢?你想,明月开始升上来的时候,秋露已见寒凉,这个身穿单薄罗衣的女子,还在院子里一曲接着一曲地弹奏银筝,直到深夜还不肯离去,难道是为了考级或练艺吗?非也。结句的“心怯空房不忍归”,揭示了这女子的复杂心态。原来是害怕自己一人孤零零地回到那空荡荡的卧室。“心怯空房”这几个字颇有味道,耐人咀嚼。假如这女子一直就是自己一个人住,习惯了,又何怯之有?必定是有过“同居”之经历而突然失去伴侣方有的心理体验。至于这“突然失去”究竟是短暂的分离还是长久的离弃,便不得而知。但“心怯空房”而用殷勤弹筝来作掩饰,又何尝不是乐景衬哀情。尽管在解闷排愁的行为表现上具有一定的美感和崇高感,既维护了自尊,又可以故作勤奋,博取赞扬。但正是这一份心力交瘁让人感觉可怜。作者先从客观描写落笔,最后只在结句点出女子“心怯”,好似点盐入水,一品知味,手法上乘。

    王涯所写的这位“心怯空房不忍归”女子,内中有否“艳遇”或二奶情节,无从考究,但孟氏的这首《独游家园》却是有婚外情背景的,其诗曰:

                          “可惜春时节,

                            依前独自游。

                            无端两行泪,

                            长只对花流。”

据《全唐书》所载,这孟氏是扬州一位商人的妻子,因丈夫长年经商在外,这妇人耐不住寂寞,春日独游家园,忽有美少年越墙而入,赋诗赠答,两情相悦,自此通情,以现在的话说来,是这女人出轨了。但不久这女人的丈夫回家了,私通的少年怕挨拳头就一走了事,大抵也没讨要青春费什么的。这首诗便是那少年离去后,这孟氏徘徊旧地,追思先前的欢情而茫然不能自已而写下的。又好象恢复到原来的状况,还是一个人独自游园。可是毕竟已经丢失了什么,那心绪就不单单只是孤单寂寞而已。这“无端两行泪”,其实女诗人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但不明说罢了。(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