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绝句爱情诗(25)

 江山携手 2018-12-14

                              25

 

男人是受血气左右的动物。血气来时如铁似钢,血气消时是烂泥一摊。血气方刚时意气用事,过后平静下来又追悔莫及。唐人罗虬,善诗词,与罗隐、罗邺齐名,世称“三罗”。因累举不第,曾从鄜州李孝恭。李孝恭府中有歌妓杜红儿,与罗虬交往甚蜜。有一次,他请杜红儿唱“卡拉OK”。李孝恭唯恐坏了自己的名声,就向杜红儿交待几条纪律。纪律无非是几要几不要之类,总之红儿当晚的行止便让罗虬很没面子。罗虬恼羞成怒,便拔刀砍杀红儿。坐罪之后深感内疚,乃以忏悔、罪责的心态写下《比红儿诗》一百首。那时的人还不懂什么吉尼斯世界纪录,要不这倒是有资格申请。但有人细心地读完了这一百首绝句后说,这一百首只是一个味,读一首也就足够了。既然如此,我们就来读一首吧:

                       “薄罗轻剪越溪纹,

                         鸦翅低从两鬓分。

                         料得相如偷见面,

                         不应琴里挑文君。”

 鸦翅是形容头发乌黑,越溪纹指衣服的名贵,越溪就是西施浣纱之溪。这首诗夸红儿的衣饰,夸红儿的发型,夸红儿的美貌,说假如被司马相如看见,决不会去挑卓文君。乡下人有一句讥讽这种心态的话:“死去的老婆贤慧漏网的鱼大!”罗虬正是这种人。一百首绝句尽夸红儿,要夸也要夸得恰当,否则便适得其反。像尾联这样的句子,至少也有三十首。如“神仙得似红儿貌, 应免刘郎忆世间”;“若教比并红儿貌,枉破当时国与家”;“更教乞与红儿貌,举国山河不值钱”;“得似红儿今日貌,肯教将去与夫差”;“汉皇若遇红儿貌,掌上无因着别人”;“诗人若有红儿貌,悔道当时月坠云”。

够了,够了,再列举读者也看烦了。总之,这红儿是比西施、卓文君、赵飞燕、杨玉环更漂亮的美人,可诗人既然那么迷恋红儿的美色,又怎么一丢面子就砍杀自己的恋人呢!也许下面这首绝句倒是透露了一点天机:

                        “世事悠悠未足称,

                          懒将闲事更争能。

                          自从命向红儿断,

                          不欲留心在裂缯。”

裂缯,用的是妹喜的典故。据晋人皇甫谥《帝王世纪》载:“妹喜好闻裂缯之声而笑,桀为发缯裂之,以顺适其意。”红儿令罗虬六神无主,命都没了,那还有心思偷着乐。或许正是连闲事也争能不得,郁郁不得志而倾注浓情于红儿,而当红儿在众人注目的场合竟给他一个难堪时,便拿红儿发泄心中诸般愤恨了。其实,这便是“懒将闲事更争能”而走向反面极端。这也看得出,罗虬事后的比夸红儿,掩饰不了砍杀红儿那当儿骨子里压根儿没把红儿当正人看。

其实,也怪不得罗虬。那时的文人,大扺都把妓、妾、婢看成如同任人骑玩之马。无论是官妓还是家妓,都处于类似半奴隶的地位。官员或主人可以任意处置她们,可以卖,也可以当礼物赠人。因此,妓、妾如“笼鸟无常主”。白居易有一首绝句《移牡丹栽》说的就是妓、妾频繁换主的情形:

                        “金钱买得牡丹栽,

                          何处辞从别主来。

                          红芳堪惜还堪恨,

                          百处移得百处开。”

白居易对“百处移得百处开”的婢妾妓女又惜又恨,却丝毫不思量这令其“堪惜还堪恨”的境况究竟是谁造成的,难道“三年五岁间,已闻换一主”会是婢妾自己乐意所为吗?明知供人玩乐的妓妾无力掌控自己,白居易怎么又能恨她们不能专一终始呢?白居易这种不讲权利平等而只要女子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观念曾经害死了一名女诗人关盼盼。

关盼盼是徐州镇帅张愔的爱妓,张死后关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在燕子楼独居十余年,留有《燕子楼》绝句三首,十分感人。白居易从张愔幕僚张仲素手里拿到关盼盼诗作,遂和诗三首。这便是有名的燕子楼诗事。关盼盼的原作第一首写独守空楼相思之苦:

                         “楼上残灯伴晓霜,

                           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

                           地角天涯未是长。”

 由“残灯伴晓霜”可知小女子彻夜未眠,而合欢床只有一人独眠,暗指夫君死后先前的恩爱生活已不再。物尤在而人已丧,那一份思念苦楚的确惨不堪言。这前两句已写出心上人不幸死去后自己独守空楼之凄凉苦楚。接着,便感叹这样的日子已延续多年(后一首更直接点明已十年),即便是天涯地角之长也未及自已相思的苦情长。诗写得朴实而委婉,感情真挚有如溪水缓缓流淌。白居易和诗便应之曰:

                       “满床明月满帘霜,

                         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霜月夜,

                         秋来只为一人长。”

 明月本为清光,因有秋霜其光便也冰冷寒凉。而合欢床上的独眠更易感觉被冷灯残。这是白居易沿着关盼盼的思路进一步补充描述那凄凉景象。但白居易接着便发议论,说秋夜的霜冷凄凉,但为盼盼一人而特别地消逝得缓慢、使得煎熬的时间格外地漫长!这有表示同情之意味。俗话说“愁多觉夜长,欢乐嫌日短”。但凡因愁苦因悲伤因怀念因思恋而不能成眠者,便会有感觉夜里时间多么难熬的深刻感受。

“秋来只为一人长”,这是对盼盼的不幸给予深深的叹息和同情。但这种同情的表达并未明白说出,因而显得含蓄委婉。白居易这首和诗,既和得贴切(延续了残灯、秋霜、合欢床、独眠人的意象),又和得精巧(增添了“拂卧床”动作揭示其身份和生活现状),同时也充满了人性关怀,这与原唱既相衔接又不雷同,当是一首和诗佳作。

  关盼盼第二首则坦露自己忠于爱情,至死不渝:

                         “北邙松柏锁愁烟,

                           燕子楼中思悄然。

                           自埋剑履歌尘散,

                           红断香销已十年。”

  首句是盼盼想象中张愔墓地景象。北邙山是汉唐时代著名的坟场,史载张愔“归葬东洛”,墓地当在北邙。北邙松柏禰漫着惨雾愁烟,这景象在盼盼的头脑中挥之不去,于是,次句便言自己日夜在燕子楼中沉寂地经受着愁思的煎熬。第三句的“自埋剑履歌尘散”,是说张愔死后她便告绝歌舞欢唱。古时皇帝为表示对亲信大臣的宠爱,特许受宠者可以佩剑穿履朝见皇帝,这叫“剑履上殿”。“自埋剑履”便是不想继续享受这种受宠的特权。“歌尘散”乃至“红断香消已十年”,是说歌不唱、舞不跳,离开那欢乐场所转眼已有十年。这后两句表明她自张愔死后,便不再出入欢乐场所,以显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和专一。白居易的第二首和诗,依然扣住关盼盼的话题,应之曰:

                       “钿晕罗衫色似烟,

                         几回欲着即潸然。

                         自从不舞《霓裳曲》,

                         迭在空箱十一年。”

 钿是古代一种镶嵌金花、宝石的珍贵首饰,钿晕是指金花已失去光彩。珍贵的首饰和飘亮的衣裳久置不用,颜色都已改变。谁不想穿戴得飘亮一点呢?每次想要穿戴时,都在暗自落泪中打消了念头:心上人不在了,穿戴给谁看呢!于是,又把飘亮的衣衫放回箱子里。自从远离欢乐场所,这些衣衫便在箱子里放了十一年。《霓裳曲》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舞曲,曾被白居易誉为“善歌舞,雅多风态”。有“风袅牡丹花”之妙的关盼盼,每次献艺当然少不了《霓裳曲》。白居易在这里特地提起,既是赞誉,也是婉惜。有追思以前对盼盼舞技高超的赞誉,也由对盼盼从此告别欢乐场所的婉惜。这是由同情而生发出来的怜惜,但却有点怜艺过于怜人的味道。

盼盼第三首原作写自已心死意冷,万念俱灰:

                        “适看鸿雁洛阳回,

                          又睹玄禽逼社来。

                          瑶瑟玉箫无意绪,

                          任从蛛网任从灰。”

鸿雁和玄禽(玄禽即燕子),都是气候变迁的候鸟。鸿雁每年秋天由北向南飞,燕子每年春天由南飞往北。“适看”与“又睹”,表明一年过了又一年。这是第一层意思。鸿雁又是传书的信使,燕子则雌雄成对,双宿双飞。逼社是说社日即古代祭祀土地神祈祷丰年的日子已在眼前。燕子结对飞来,社日将到,本该让鸿雁传信,可人已逝,意绪顿空,那还有什么心思瞎凑热闹。看看那墙上挂着的玉箫,书房摆放的瑶瑟,多么心爱的乐器,都结了蛛网,布满灰尘,本该侍弄一下,但生活情趣都没有了,那有心思去收拾,就让其腐烂好了。这是哀叹自己的青春已随爱情生活的消逝而消逝,心态比较悲观。白居易作为一个长者,一个贤人,本来应该在和诗中劝慰她,开导她,毕竟人生并非专为那个人活着。命运即使给你关上一层门,你也有权利再开一扇窗。快乐而顽强地活下去,人生还有未曾见过的好风景。但这个本来素有同情心的诗人,却反而在第三首和诗中却突然从同情怜惜的立场转向模棱两可的议论,和诗曰:

                        “今春有客洛阳回,

                          曾到尚书墓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

                          争教红粉不成灰?”

有客洛阳回,是指张仲素从洛阳回来与白居易相见一事。尚书墓就是张愔墓。曾到尚书墓上来,是指张仲素来之前,曾到张愔墓地去看了一回。他告诉白居易,坟边种的白杨树都已经长得又高又粗,可作柱子了。白居易据此便以感叹“争教红粉不成灰”,卒章显意。问题便出在这结句上。或许白居易的原意,是说墓前的白杨树都长大可用为梁柱了,他宠爱的女人怎么熬得住这漫长孤寂的岁月呢?但在关盼盼读来,那意味便大不一样了。尤其是白居易和诗三首之外,还写了另一首随赠绝句,其诗曰:

                        “黄金不惜买蛾眉,

                          拣得如花四五枝,

                          歌舞教成心力尽,

                          一朝身去不相随。”

 这明显是说,你是张愔花重金买来的,他生前竭尽心力把你调教成材,为什么张愔死了你不跟随他去呢?这简直是一首逼命诗!正是这诗让关盼盼坠入万般痛苦深渊。当张仲素将白居易的三首和诗及这首赠诗一并交给关盼盼时,她绝望了。她想,自己忠于情爱在燕子楼独守十年,已饱受孤寂之苦,想不到象白居易这样有关切民生疾苦声誉的名人还不能理解她,她伤心之极,愤而再转和白居易所赠诗:

                         “自守空楼敛恨眉,

                           形同春后牡丹枝。

                           舍人不会人深意,

                           讶道泉台不去随。”

  苦痛之中关盼盼绝食求死,旬日而终。不知此事是否可把白居易定为“以诗杀人”的一个案例,至少,是他的诗误导了盼盼轻生。(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