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的N位杨璿/杨璇

 久泽驿 2018-12-14

 无锡鸿山杨氏始祖杨璿,生活于南宋初年,是杭州钱塘杨氏,之前世代都已失考,而《无锡鸿山杨氏宗谱》实际对始祖杨璿是一无所知,无奈两次虚构了他的条目资料。两年半以来,我们一直为考证而不懈的努力。发现史料上有不少同名杨璿,几乎都是重要的杰出人物,无聊之时特收集整理于此。皇天不负有心人,本篇初稿之后八个月,经贵州大学的杨氏专家杨维森先生确认,无锡鸿山房始祖杨璿正是宋代理学家杨时的曾孙杨璿!  

 

一、无锡鸿山杨氏先祖杨璿

   

  无锡鸿山杨氏宗谱》创于元末至正1341年,距始祖已210年,整整两个世纪。初以南宋钱塘人杨璿为始祖,之前世代都已失考,杨璿、杨瑾为兄弟二人居杭州钱塘。明代1519年鸿山谱确定江西吉水的南宋抗金先烈杨邦乂为杨璿之“父”,却是一个美丽的谎言。鸿山谱原1519年所串接的《新昌谱》虚假世系:
   杨於陵.....杨砺→杨峄—[杨偕]—[杨申]—[杨纮]—[杨庆]—[邦乂]—杨璿→杨泽

    括号中名字是人为串接《宋史》人物而成,显然鸿山谱前面失考严重,源头问题自古以来一直未能解决。

  鸿山谱记述:杨璿(1124-1192年), 字伯璿,号杖庵,浙江杭州钱塘人,南宋宣和甲辰五月始生(1124年)于昌化里,绍熙三年(1192年)八月辛卯以疾卒,年六十九。“父”为南宋抗金先烈杨邦乂,子一:杨泽(字时泽)。杨璿官为成忠郎,娶吴氏,为太学博士师吴师仁之女,合葬杭州凤凰山之原。明代之后的鸿山谱俨然把杨璿塑造成社会上层人物,这却是明代续谱时的虚构。他实际与江西吉水杨邦乂毫无关系。

  鸿山谱上的始祖世系:

                     邦乂---+---杨璿----杨泽---太仓娄城杨氏/无锡鸿山房

                            |---杨瑾----杨潜---浙江天台杨瑾支

     后记:2015.7.6 杨维森专家经过三天的史料核对,确认找到无锡鸿山房源头了,无锡鸿山房正是杨时派长房中的一个分支!鸿山始祖杨璿与下面的“宋代杨时曾孙杨璿”正是同一人。道南杨氏谱杨时派长房世系:

      历史上的N位杨璿/杨璇
     正是因为《无锡鸿山宗谱》始祖附近失考相当严重,连父子关系都搞交叉了,始祖四代的表字、娶氏等条目资料也是早期虚构的,困惑的修谱先辈为追求完美,虚构了失考祖先的条目生平,却使后人没法相认,影响了真实源头的考证。再加上杨时谱对杨潜的失记,从我们粗认到最终确认,前后近一年,可见核对之困难与谨慎。没料到现在一下子就解决了无锡鸿山房的源头难题,感到天高气爽。      

    杨时谱有很多分支房谱,从报道的几家分支谱的情况看,杨璿的记载很有限:未仕,外迁而逝,娶福州周氏。仅此而已。有少数福建谱中记述杨璿有子“杨应”,这应是私接的,因为名不是水偏旁。

    杨潜失详,杨时谱上未见记载,鸿山谱也搞错,其实失考。但发现百度上有一南宋的杨潜,很知名,推算约1145年左右出生,社会背景、时代相合:松江县志有记载,杨潜,南宋绍熙元年(1190)华亭县令,于绍熙四年 (1193)组织编写《云间志》三卷,生平不详。《云间志》是最早的地方志,华亭治松江,“云间”即华亭县,今之上海松江。鸿山谱记“杨瑾为华亭县尹”,可能口传有误,疑实为杨潜。1234年华亭县令也是杨瑾,是同名,这小杨瑾年代偏迟,是浙江余姚人,无关。

   杨潜   杨璿之子,疑南宋绍熙元年(1190)华亭县令,于绍熙四年 (1193)组织编写《云间志》三卷,生平不详。         

  

宋代杨时曾孙杨璿

 

    杨璿,属福建道南杨氏,是宋代杨时第四代的曾孙,应是南宋福建将乐县人,为杨时长房后裔,约1120年前后出生,杨年建的《杨氏命脉回溯》书中写杨璿有子杨应,其后传建宁、连江,杨维森的书中杨璿因条目空白所以无记述;杨璿亦有弟杨瑾,字德辉,进士,有详细资料,湖南沅陵县令升抚州司理,五子:淮、浚、泽、滋、泳;杨瑾第三子为杨泽,两代人三位名字与无锡鸿山房十分类似,都是南宋同时代人,但似乎地点不同(但杨时曾知余杭),杨时曾孙杨璿、杨瑾之后似乎无人相认,要关注是否有关联,因为鸿山谱先祖杨璿、杨瑾之前是断代失考的,字号等生平可能是杜撰的。下面关注一下杨时及无锡锡山杨氏,与无锡鸿山杨氏同为无锡两知名杨氏家族。

    杨时(1053-1135),字行可,后改字中立,号龟山,谥文靖。今福建将乐县人。少时师从“二程”(程颢、程颐),并留下“程门立雪”尊师重教的千古美谈。并将二程理学传入福建,开创理学的“道南系”。其子孙为尊显祖,建“道南祠”,堂号遂改为“立雪堂”,并以“道南衍派”自称。杨时系“龟山杨氏”始祖,其后裔遍布内陆。杨时来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长达18年之久,弟子达千余人。宋崇宁五年(1106年)杨时来杭州附近的余杭任县令,政和二年(1112年)四月,杨时到萧山任县令。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返回故乡将乐。杨时共有五子:杨迪、杨迥、杨遹、杨适、杨造。除次子杨迥的后裔留无锡外,其余四子的后裔绝大部分在福建。

    锡山杨氏:一世祖杨时,亦称道南始祖,世居南剑州将乐县。始迁祖三世孙杨航,南宋初仕常州通判,因卜居锡邑垂庆里,卒葬双板桥。后裔散居锡邑各处,即无锡锡山杨氏。

 

                          |—杨琳→杨礼      |—杨淮

        |—杨迪→杨云 —→|—杨璿            |—杨浚

                       |—杨瑾—————→|—杨泽

                                          |—杨滋

                                          |—杨泳

 杨时→ |—杨迥→杨航→ 《无锡锡山杨氏宗谱》、《无锡安阳山杨氏宗谱》

        |—杨遹→常州

        |—杨适→明州 

        |—杨造→台州 

 

      道南杨时谱中长房几乎是失考的,这与无锡鸿山房源头失考是一致的。无锡鸿山房正是福建道南房杨时长房中的一大支。因为杨璿之子杨潜失考非常遗憾,难以有百分百的证据去证明两谱完全一致,但这并不影响考证结果,无锡鸿山房是杨时谱长房是不容置疑的。最新2018年发现无锡安阳山杨氏元代始祖杨拯(字忠二)在锡山杨氏宗谱上,为杨时第九世,说明无锡三家名知杨氏:无锡鸿山杨氏、锡山杨氏、安阳山杨氏都为杨时的后裔。


    三、东汉浙江廉吏杨璿

 

    杨璿,字机平,会稽乌伤(今浙江义乌)人,《后汉书》有杨璿传,杨维森的《弘家杨氏族史》书第834页亦有记述。举孝廉出身,历零陵、渤海太守,尚书仆射。自幼修身励志,心存社稷,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会稽郡太守荐举他为“孝廉”。他奉旨进京,先任“郎”一级的官职,就以治事严谨,清廉自律出名。
    杨璿高祖父杨茂,本河东人,跟随光武帝征伐,做了威寇将军,封为乌伤新阳乡侯。建武年间,到了国都,传封三世,后因有罪被革除,因此回了老家。父亲杨扶,郊止刺史,有办事能干的名声。兄杨乔,做了尚书,容仪伟丽,多次上书议论政事,桓帝喜欢他的才貌,下诏要把公主嫁给他,杨乔坚决辞让,皇上不听,于是闭口不吃东西,七天竟死了。杨璿开始被举为孝廉,过了些时,灵帝时做了零陵太守。这时苍梧、桂阳狡猾的盗贼相聚,攻打郡县、贼人众多,而杨璿兵力薄弱,官吏百姓非常担心害怕。杨璿于是特制马车数十辆,用一排袋子盛石灰于车上,系布索于马尾,又做兵车,专彀弓弩,约定日期会战。于是叫马车在前面,顺风鼓灰,贼人不得张目,就用火烧布,马受惊,奔突贼阵,再叫后车弓弩乱发,征鼓鸣声震天,群贼惊骇四散,追逐伤斩贼人无数,将其头目枭首示众,郡境以内得以安宁。

荆州刺史赵凯,诬奏杨璿不是亲身破贼,而妄有其功。杨璿相与章奏,赵凯有党羽相助,于是朝廷用槛车将杨璿召回。防禁严密,没有机会辩明理由,于是咬臂出血,用血写成章奏,具体陈述破贼的形势,并且说到赵凯所诬状,暗地叫亲属到朝廷通报。诏书原谅了杨璿,拜为议郎,赵凯反受诬告他人之罪。杨璿三次升迁做了勃海太守,所到之处都有建树,后因事免职。后来尚书令张温特上表推荐他,征拜尚书仆射。以病告老,终老乡里。

 

四、南宋浙江学者杨璿

 

    杨璿,字子平,号谨独,南宋学者、诗人,浙江海宁盐官人,属浙江海宁杨氏。与当时名贤张九成、施德操等时有往来,砥励学行。安平乐道,不妄取与,克己慎行,学者称为“谨独先生”。杨璿逝后,县令魏伯恂建“三先生祠” ,祭祀“杨、张、施”三贤。杨璿的名篇有《烟溪赋》、《寓馆黄湾》等。

盐官在我国历史上为著名的“古邑”,位于钱塘江北岸,海宁市治硖石西南20公里,为浙江省历史名镇,以在此可以观赏“天下奇观海宁潮”闻名于世的旅游胜地。黄湾位于硖石东南20公里,以背倚黄山、面对海湾得名。黄湾地处海口,位于杭州湾北岸突出处,古时即为物资集散转运要地、并以产盐著称,早在北宋时已成为市镇。南宋时杨璿在《寓馆黄湾》诗中,曾生动地描绘了当年的情景:“望望人烟市,行商日满涂;四边山势合,浑似蜀山图”,“市浦楼船满,南商上落频;晨昏二朝水,衣食一方人”。

    海宁杨氏由于近代以来谱牒失传,世次难考,只能以地方志所载史料作初步的探索。“海昌杨氏迁自开封”。“由义父杨奉直,开封人。南渡为安抚使将官,迁盐官”。此两则记载可作为杨氏始迁海宁的信史。杨由义,字宜之,祖籍河南开封。父子三代以抗金而著名,杨由义以母、妹死难于盐官,遂定居于伊桥。其故居在今海宁杨园埭,古名杨园村,村中有世家亭、世家桥,以唐代名臣许远、杨由义的后人世代居住于此,故名。当今海宁杨姓多言祖先迁自开封,或以杨由义为祖,大抵与史志所记相符。

       海宁杨姓宋时即为望族,然元、明时期则少见于地方史志,清初又见复兴之势,或以官宦名世,或以文艺见长,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见诸于史传及民间传说之中。清朝初自杨雍建入朝任职后,海宁杨氏即成为当地颇有名望的大族。

 

五、明代无锡名官杨璿

 

    杨璿(1415—1474年),字叔玑,号宜闲,明朝南直隶常州府无锡人,事母至孝,明史有传。属《江苏常州毗陵杨氏宗谱》和《无锡安阳山杨氏宗谱》,始祖为无锡人杨拯(字济名,号忠二,2018最新发现为杨时第九世),其后第六世有杨璿,为杨渊第三子,娶唐氏,子一:绅。杨璿明永乐十三年生,正统四年进士,历仕户部主事、右副都御史、河南巡抚,有《宜闲文集》、《别集》于世,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曾抚治荆、襄、南阳流民,病逝于河南巡抚任上。

    杨维森《弘农杨氏族史》记,杨璿居无锡,家故饶资,五世同居。正统四年(1439)登进士,授户部主事,迁山西右参政,进陕西布政使,拜户部侍郎,寻改右副都御史。在山西八年,督饷实边,事集而民不知劳。在陕西五年,遇西夏有警,洪渠水溢,调度存恤,不遗余力。荆襄南阳山谷间,流民啸聚者,以百万计。璿受命单骑往抚,宣示德威,远近帖服。巡视直隶永平、山海、居庸诸边,盗起房竹县(今河北房县),璿发兵俘获数千人,歼其渠魁。畿内郡县大饥,复命璿往抚之,点移河南,先声所加,人多慕赖。璿敷陈民瘼,搜抉吏奸,禁游末,抑豪强,剖决狱讼,夜以继日,成化十年四月廿七卒于河南巡抚之行台,年五十九。杨璿性耿介,精悍通敏,交不苟合,事必求是,不择利害为趋舍。扬历中外凡四十年,忧国忘家,始终如一。
    另有资料载,成化四年,杨璿由户部右侍郎调为右副都御史,巡抚荆、襄、南阳的流民。当时流民因安抚不力,多次作乱。杨璿惧怕流民作乱,因此以防民变、逐流民上奏朝廷。明宪宗下旨派大臣核查,自巡抚、御史以及布政使、按察使、郡守、巡按御史等官员,都附和杨璿的提议,于是下令驱逐流民回归故土。

当时在楚地已经生息子孙的流民,官府也强迫上路。时值盛夏酷暑,流民都密布于船中,舱窄人稠,无处睡眠,气味熏蒸,瘟疫大作,病死的流民不计其数。不得不弃尸于河道之中,遮蔽了江面,以至航行受阻。流民哀号之声,惊天动地。

当时有人作了《大明平荆襄碑》,以歌颂大臣平定流民的功勋。有识之士说:“这也是一座坠泪碑。”问他有何缘故,那人一针见血地说:“昔日的坠泪碑,是三国名将羊祜,施行善政,泽被黎民,所以黎民为他落泪。现在以虐政荼毒百姓,因此百姓为之落泪。虽然都是落泪,但情况差别太大了”。后来,杨璿任河南巡抚时,跌落马下,得病而死。御史薛承学也背上生疽而死,郡守、巡按等官员,有好几人都同时死掉了。源自《濯缨亭笔记》、《古今图书集成》等。

    杨璿本是一位廉洁正直有操守的官员,然而,由于其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导致了无数流民途中的惨死。这样的结果,恐怕是杨璿始料不及的,他也因此铸成了大错。杨璿是一位孝子,如果能够以孝子之心,尽心于安抚流民,可能会是另外一种结局了。 

 

六、清代河南名医杨璿

 

    杨璿(1705-1795年),一名浚,字玉衡,号栗山,清初河南夏邑县人。生于清康熙44年(1705年),据民国九年《夏邑县志》记载,杨璿“寿九旬无子”,卒年应下推约为1795年。幼而聪颖,博闻强记,初习儒,后改攻医。于伤寒、温病皆有研究。著有《伤寒瘟疫条辨眉批》、《温病条辨医方撮要》。现有多种刻本问世。

    古代人最害怕的病之一是瘟病,因为它难治,而且传染性极强。这种病往往造成一人得病全家全村无一幸免,造成举城迁徙,给社会带来很大的灾难。而在清康熙四十五年至嘉庆元年(1706 1796 ) 间,夏邑县今桑堌前杨楼村出了一位誉名全国的专治瘟病和伤寒病的大夫,他就是杨璿。

    清朝初期,社会上发生了两次大瘟疫,特别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 ) 夏秋两季,瘟疫在豫东大流行,死者无数。一些行医的人由于对伤寒和瘟病的病因、病状分辨不清,往往拿瘟病当作伤寒病来治,结果造成很多人死亡。杨璿就以“救天下之人”为己任,潜心研究和医治瘟病。经过他的深入研究和躬行实践,他终于将瘟病与伤寒病明确区别开来,并对伤寒与瘟病的不同病因、病的症状表现、药的构成、施治的方法有了完整的一套治疗方案。

    他开出的药方,能够让患者迅速痊愈,因而请他诊治的人门庭若市,他的医术也闻名百里。将瘟病和伤寒各分为一门,以其各自的病因、脉症、治法,用不同的方法和药物治疗。从此,伤寒和瘟病成了两种不同的医科。该书写成后清代医学家袁牧十分推崇他的医术,并为之作序,于1784 午刊刻,发行全国。从此流传了几千年的瘟病得到了有效治疗。

 

七、清代福建雕刻家杨璿

 

    杨璿,字玉璿,一字玉善,生于明末,福建漳浦人。清初康熙时期的一位著名的寿山石雕刻家,擅刻人物、印钮等,特别能集玉玺、铜印之精华,独树一帜,被尊为寿山石雕“鼻祖”。

    他年少的时候就喜欢雕刻,长大后更加勤奋苦练,技艺越发精湛,无论玉石、水晶、琥珀等都能够雕成各种形象的玩饰或者是器皿。明末清初的学者周亮工在《闽小纪》中称赞杨璿“能以寸许琥珀作玲珑准提,毫发毕露,见者惊奇”,称其“运刀之特,如鬼工”。杨璿非常善于寿山石雕。他巧妙地利用福州寿山石质的不同形状和色泽,镂刻成不同形象和姿态的人物、鸟兽、鱼虫、花卉、树木等等,无不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他尤其擅长雕刻观音。明末清初的时候,杨璿的寿山石雕已经远近闻名,官员、富绅争相收藏。有的还被作为贡品进贡朝廷。
    据康熙《漳浦县志》云,“善雕寿山石,凡人物、禽兽、器皿俱极精巧,当事者争延致”,朱彝尊《寿山石歌》称“是时杨老善雕琢”。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他的《伏狮罗汉》、《鼠瓜钮》、《田黄石观音像》等作品,为稀世之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