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布斯堡王朝》读书笔记

 珍爱百合 2018-12-15
  1. 起源

哈布斯堡家族第一个当上皇帝的祖先是 Count Rudolf I, 鲁道夫一世,于1273年做了神圣罗马的皇帝。

但当时的皇帝继承是属于“皇帝轮流做”style,在最显赫的几个家族之间轮庄,且这个头衔更多是仪式性的,实际上神圣罗马是一个分裂成300多个小城堡的,由各种侯爵伯爵什么爵群雄割据的,松散联邦式国家。


趁着当权,鲁道夫感觉圈自己的地盘,从这时起,上、下奥地利公国就一直是哈布斯堡家族的核心领地了,奥地利这词也从那时开始有。

之后到1438年才有另一位家族成员当上皇帝——Alberecht II 阿尔布雷希特二世。

之后的腓特烈三世 Frederick III成功让儿子继承皇位,开始父子传承,直到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国祚结束。


1556年 查理五世将帝国分成东西两半(怎么罗马的皇帝都爱切割自己国家,估计国家太松散,所以他们感觉反正切不切都这样)

西边是西班牙分支的哈布斯堡王朝,由他儿子Philip II统治;

东边是奥地利的分支,由他弟弟费迪南一世统治。

后来法王路易十四跟哈布斯堡家抢西班牙,抢赢了,派了个家族旁支去当西班牙国王,所以之后的“哈布斯堡王朝”指的都是奥地利这边了。


Habs(我从这开始简写了啊,每次打哈布斯堡家族六个字太长)总是没有男丁,又不像英国皇室那样可以由女性继承(伊丽莎白I),于是搞了个《国本诏书》解决这个烦恼,宣布如果没男继承人的话,那么查理六世死后,就由他女儿玛丽亚·特蕾西亚Maria Theresia继承。


1745年,玛丽亚继承王位,周围的群狼马上虎视眈眈(我怎么突然有种在写权力游戏剧本的感觉)普鲁士出兵强夺了西里西亚。

玛利亚只身去匈牙利借兵,并答应成为匈牙利女皇。然后挥兵把德法两军赶走,夺回一部分失地(波希米亚),她老公佛兰茨·斯蒂芬还当上了神圣罗马的皇帝,即佛兰茨一世


这次的危机使她意识到自己国力不够强,于是积极远交近攻,和老对头法国结盟了(为了共同夹击德国),又和沙俄女皇凯瑟琳二世友好地瓜分了波兰(波兰都不知被瓜分过几次了,真惨)


玛利亚女皇和继承她的两个儿子共同创造了一个“开明专制君主”时代。

由于正值启蒙运动,公众们越来越多参与到讨论政治中,身为皇族也不能逆潮流而动,得迎合。当然了,还是不能放得太开让人夺了权,所以既“开明”又“专制”。这种反复挣扎后面会写到。



劳役制

当时“劳役制度”制度还存在,割据的领主们可以要求自己领地内的农民无偿给自己干活,当然没啥道德的领主们会榨干民力,导致当时“农无躬耕之暇,田无照拂之人”。农民还不能搬迁,且状告无门,因为地方官多数也是地主兼任,上哪告状去?(对比之下显得中国当时的政制先进很多)

随着启蒙运动,这样的劳役制肯定终将遭到唾弃,皇后何不带头废除,顺便从百姓那捞点好名声呢?

而且除了名声之外,劳役制确实使得社会生产力极低(人不是为了自己耕田,还哪有动力耕,只会出工不出力)

到了1760年代,越来越多印刷品,小册子等宣传“自由人”的概念。


1780年玛利亚去世,她儿子约瑟夫二世继位。他也是个勤奋进取的皇帝,想着完成他母亲没做完的事。


约瑟夫继承他妈“开明专制”的形象,谦称自己是“国家的第一公仆”(学古罗马呀),有时还做做show,亲自下田。官方照片也选择不穿皇帝装,而穿陆军的戎装(营造为人民服务滴感觉)。

他是一个缺乏耐心的改革者,对手下要求极高,很少接受讨论和妥协,公务员们工作量增加但又没有加工资。他建立官员的人事档案制度(很超前啊),把履历,薪酬、奖惩、休假都一一记录在案。

他还撤销了一些对犹太人的生活限制,允许从事商业,手工业,也能做公务员和当兵。不过犹太人自己宁愿出钱消灾也不愿当兵,因为基督徒士兵不愿意一个犹太人领导他们。


他继续尝试改善农民的生活以及削减贵族地主们的利益,当然了,遭到贵族们暴风骤雨般的阻挠。

◎为什么改革这么难?主要是贵族这个阶级本来就存在上千年,是皇家和农民之间的连接阶级。皇帝总不能跑去一个一个向农民们征税吧?(当时人口普查的能力非常弱,连自己国家有多少人口都搞不清的,更别说一一收税,所以只能向贵族收税,然后贵族再向自己领地的农民收)

现在的弊病是贵族这个中间阶级肥过头,搞得下层的民众没活路,上层的皇族又有被架空的危险,所以才要削弱。但是削弱的难点就在于皇帝很难直接跟农民们建立联系,你总不能叫他们揭竿起义吧?万一起了之后收不住,起到我皇帝头上咋整?


还有当时很多地方落后无比,根本没有任何法律机构来管理农民们。要是把贵族地主阶级铲除了也不行,就没人帮忙收税了。

不过约瑟夫也尝试了些开荒办法,就是给予一些土地、减税、家畜和种子,支持农民们去北大荒开荒,那里没有地主阶级,所以很多人还是充满热情的。



变成公民

1784年的法令规定:在本地居住满10年的歪国人将获得公民待遇。(也很超前),使得社会正式从“臣民”向“公民”过渡。

两者的区别在于,臣民是老式思维,要向皇帝、教会无条件效忠;公民是启蒙运动后的新式思维,人是独立自由的人,要热爱国家,为国家服务,而非某个皇帝或宗教。

选择官话

奥匈帝国本就是个多语言,多民族的国家,所以很多人都懂好几种语言。18世纪,拉丁文已经变得陈旧无法当官方语言,剩下的选择只有法,意,德语。匈牙利语是农民阶级用的语言,连匈牙利的精英阶层都不会有,所以不考虑(当然后来闹革命时被革命党考虑了)

最终约瑟夫II选了德语作为官方语言,一部分出于自己的喜爱(毕竟神圣罗马帝国是以德国地区为中心,法意都偏远一点),二则是德语自己争气,当时涌现很多文学和科学的名人是用德语。


换人

可惜约瑟夫II膝下无子,1790去了后,留给他弟弟利奥波德二世继位。谁知弟弟更短命,又2年,也去了,尚未成功的革命,留给了他长子 弗兰茨二世(神圣罗马的)及一世(奥地利的)

和他伯父与父亲性格不同,他的统治是比较谨小慎微的。虽然他也致力于削弱贵族实力,但“开明”这一part就不及前辈了,因为他不赞成君主立宪。


形象设计

哈布斯堡在形象设计方面非常下功夫(导致直到现在,人们提到Habs,提到维也纳,脑中第一印象依然还是觉得B格很高),当时引入一些视觉化,仪式化的活动来使百姓们喜欢皇室。

克拉夫特Johann Peter Krafft,活跃于佛兰茨II时代的画家。如这一幅代表作,就描述佛兰茨班师回朝的场景,如今放在霍夫堡。

Entry of Emperor Franz II (I) into Vienna

这幅《民兵出发》,反映当时一个维也纳公民,上战场报效祖国的场景。


19世纪的前50年

这个时代总结为科技道路桥梁运河工厂学术等等…飞速发展的年代。社会普遍都希望沿着过去开明专制的君主的方向——搞君主立宪,但偏偏现在在位的佛兰茨II跟他伯父和父亲的性格背道而驰。

政府不愿意处理的地方,涌现了一个个社会组织、社团等来代替它的义务,如文化、教育、道德。

弗兰茨不知为啥对开放有着偏执的厌恶(像如今三胖),也许是因为他姑妈就是法国大革命中被送上断头台的玛丽皇后吧,所以搞得他一辈子有阴影。甚至搞起秘密警察,特务制度等,全面封锁“外国思想”流入。

但现在的我们是个人都知道,这种压制肯定是压不住的。所以最终导致1848年爆发大革命。


1935年佛兰茨II去了,他有智力障碍的儿子费迪南一世继位。在国家风雨飘摇时偏偏上来个弱主,我们都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了。



报纸传媒

1840年代,报纸的数量雨后春笋般暴增,且各种语言都有。举例《佩斯新闻》,刚面试是才印60份,半年不到增加到5200份,10万读者(当时还不像现在这么奢侈,看完就扔,大家是互相传阅的)

报纸的增多使得基层人民更多的识字,更多的开始参与社会和政治的讨论中来。



1848革命

并不是一个统一爆发的一次性革命,而是陆陆续续在各城市,各阶层接连爆发的模式。

先是1946波兰的民族主义者们起义,反杀当地的贵族领主;

然后是匈牙利也试图从帝国中独立出来,在佩斯,全城60万人口,只有1.4万人有投票权(有门槛的,例如年薪超过XX的人才有资格投票,其实用如今角度看,没准这才是更先进的民主制,因为low人们连基本教育都没接受好,让他们决定国家前途简直是开玩笑),反对派为了夺权,当然拿着这个大做文章,说成是“外国的维也纳”想来控制我们,“全城人民团结起来打倒维也纳帝国主义”(这口号我瞎编的,不过大概意思89不离10).

总之就是,你要是看历史看得足够多,你会发现有时候两边互相敌对的阵营,都用同一套语言系统来洗脑大众,争取获得更多粉丝。所以不能因为他们口号喊得多么好听,就信哪一边。但愚民们确实是会信的。


别说这些各地城市,维也纳自身也难保。工人学生们上街游行到霍夫堡宫请愿,希望结束审查制,给予大学教学自由(其实喊什么口号根本不重要,反正能煽动人们情绪就行,借口上哪找没有啊)

骚乱中军队开了几枪,打死了5个,于是就更不可收拾了,这5个就被捧为了烈士,人们更加汹涌。随着局势恶化,费迪南I最终选择妥协,承诺修改宪法,市民们当即表示热烈拥护。(可能市民们也知道他弱智,朝政都是大臣们把持的,所以也没为难皇帝)

其他之前想镇压民众的大臣和贵族们就没这么幸运了,赶紧逃命。

人们庆祝了几天几夜,打出横幅“费迪南一世万岁,出版自由万岁,人民议会万岁”

各地学生,中产阶级,工人等也迅速自发组成“国民自卫军”,以防保守势力再复辟。

这次的革命意味着大多数地区的农民们对贵族地主的义务(劳役)彻底结束了。


焕然一新

审查制结束后,无数报纸以更惊人的速度涌现,大众也迅速了解近期一系列事件的重要性。(防止再被保守势力洗脑回去)

在匈牙利,人们“说匈牙利语,买国货,穿民族服饰,跳恰尔达什舞,”推广颜色、服饰、称呼(很多人换新名字,就像叫什么建国,建红一类)、歌曲等的意义就在于使全社会感受到改变。

连报纸也会“标题党”,增加些革命的元素,如叫“前进报,革命报”啥的,销量马上涨涨涨。

面向不同人群的报纸,强调的价值观也不同。面向中产的报纸,会说“平等,自由,博爱”,而面对农民的报纸则会用词更温和“警觉,团结,和谐”(穿鞋的都怕光脚的,所以不敢宣传太狠的意识形态)

记者和制造新闻的人(社会活动家),当时往往是同一批人(其他阶层没啥话语权,工人缺乏长远眼光只为自己利益考虑,农民受教育程度太低),所以就是拼哪个派的洗脑功力强,能拉更多粉丝了。(农民们还在几十人传阅一份报纸的,但精英们已经开始研究怎么出洗脑报纸吸粉了,真是层次的差距

当时农民的水平是“只要有一个上帝,一个皇帝,一个宗教,没有劳役,没有十一税,其他都不care”。加利西亚就是一个反例,那边农民可能被洗脑过了头,对城市精英非常憎恨,投票也只投其他农民,这样就是煽动煽砸了自己脚,证明那个地区的精英们玩得不够溜。


农民由于人数多(可以投票),成了保守派(倾向皇帝)和改革派争相拉拢的对象,改革派宣称帝制派操纵选民(其实无稽之谈,帝制的官员怎么可能有方法操纵得了,可见改革派里也有很多脑子不好使的)

虽然鼓吹解放,但投票权也不敢放开到一人一票。还是按年收入来把投票者划分成了3个等级,因为这样就可以把人群的经济和文化教育水平划分开了(虽然现代的观点肯定会批评这样不民主,但其实我觉得是好方法)

选举权每10年就逐渐开放,最终到了1907年,全体的男性公民都获得了投票权。

民族是什么

很多改革派打着“民族主义”的幌子,因为这个幌子很好用,是自己正当性的来源。大众根本不会思考:

1我们这个“民族”究竟要包括哪些地域?(光这一条就可以打个头破血流)

2如果我说2种语言甚至更多,我该算哪个民族?

3我属于哪个民族是先天决定的还是根据后来的生活决定?

4我们族和邻居的民族可以和平共处,还是非要独立不可?(这一条尤其没人思考,好像独立就是绝对正确似的)


很多派系都宣称自己是为了国家前途大计,但人都是自私的多,无私的少,大多数人宣扬民族主义,只不过给了自己一个瞬间蹿升到“民族领导者”的台阶罢了。


如匈牙利的改革派闹得凶,但同一时间,他们又给予旁边的小民族压力(如讲罗马尼亚语,塞尔维亚语,斯洛伐克语的人群),想他们同化进匈牙利这个“民族”中,讲匈牙利语才是“爱国”。

这岂不是双重标准?这个时候你怎么就不尊重人家民族的独立性了?

正因为这些所谓“民族主义改革派”的脑残,导致匈牙利和周围这几个民族不但成不了盟友,还成了敌人。(我把你当兄弟,你却想吞并我)


新皇帝

48年之后,哈布斯堡家族决定换下软绵绵的费迪南,由他18岁的侄子顶上,史称

1849年,维也纳成功镇压了匈牙利的起义者,期间付出了10万条生命。新的宪法(当然倾向于皇室,而不是开放),审查制度也重新back on the table.但经过这两年这么一闹,民智开了,所以皇室也要头疼怎么在保守与开放之间拿捏那个分寸。


新宪法中保留了最得人心的部分——确保农民们不用承担劳役(这一条你不得不保留,否则就翻天了)

但作为安抚贵族阶级,政府决定给一笔一次性赔偿给贵族(感觉像现在政府拆迁啊),在比较彪悍的地区(匈牙利、加利西亚)政府全出,其他地区农民也要出一部分钱。

从长远角度看,这么做也算靠谱,毕竟切断了贵族们的下一代享受特权了,杜绝了“贵二代”继续成为社会蛀虫。


佛朗茨约瑟夫一世发现,现在的民心越来越难笼络了,得加强形象宣传才行。

于是他搞了一次巡游全国,乘坐马车由西向东一个个地区看,很多农民得以近距离一睹皇帝风采。这一次作秀瞬间赢得全国人民极大的满足,因为当时农民的水平,“见过一次皇帝的面这辈子就值了”

还按照圣经的一些故事,搞了一个“皇帝亲自为12名乞丐洗脚”的秀,将整个形象宣传推向高潮。

他的形象最后高到什么程度?竟然犹太教、东正教、天主教、新教全都把他当做自己宗教的“护教者”,你说厉不厉害。


不单他自己,顺便他的美女妻子也在群众中爆红了,就是著名的茜茜公主(还拍过好几部电影)。

茜茜公主Elisabeth Amalie Eugenie的这套玩法可以算戴安娜王妃的老前辈了(套路一模一样),基本就一点,靠颜值。

不光颜值高,她还塑造出了一个独立前卫大美女的形象,她的爱好是骑马。

光是这张风靡民间的定妆照,在那个年代就足以迷倒大多数老百姓了(就算以现在眼光看,美感还是很高),简直是皇室兼任一线明星的功能。

政治上她也起作用,她起到一个“温和”“和事佬”的形象,跟他老公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据说她以私人名义跪下向丈夫求情,放过那些匈牙利民主主义者(怎么感觉像演了出张飞义释严颜),于是在匈牙利人民心里她的地位更高了。

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和伊丽莎白于布达佩斯分别加冕为匈牙利国王和皇后


各种小报也热衷于报道公主的生活细节,供人们茶余饭后作谈资。


此时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关系是这样的:

军事,外交等方面,合起来称为“奥匈帝国”,但内部事务上,他们拥有各自的宪法,议会,财政和司法体系,基本算两个国家。但他们拥有同一位皇帝和皇后(看上图)。

这有个称呼,叫“二元君主国”。


当时还有一个不识时务的保守势力,就是天主教廷。

当时流行起一种偏激的,极端保守的“教皇绝对权力主义”试图对抗开放。

1864年,教皇庇护九世出台了一个文件《谬说要录》,严厉谴责宗教自由,谴责奥地利的新法是“具有破坏性的,令人憎恶的,该受诅咒的”。(是具有破坏性,破坏了你们教洗脑统治了整个中世纪的那一套呗)

又说“你们不遵守这些法律没有罪,甚至上帝还会夸奖你们”(这话真是哄三岁小孩都没用啊)

这就很搞笑了,时代已经来到了各派公平竞争,凭本事吸粉丝的年代,天主教廷这时候上来一个这么保守极端的教皇,用泼妇骂街式的手法攻击其他思想,简直是啪啪打自己脸。

果然,改革派的人抓住这个弱智教皇的这些观点漏洞,猛烈攻击:“如果你们天主教可以无视法律,那么怎么取信于国民?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无视你的这些言论?”

然后进一步反问:如果一个身在罗马的弱智教皇说什么你们都信,不就等于把自己独立思考的权力交到别人手上,让别人来决定我们的身家性命?任何一个有理智的人都不会这么做的!


简直是智力碾压,相比之下,天主教皇用的那一套话语简直落后了5个世纪。



一战

一战开始后,其实政客们一开始还挺乐意的,因为可以趁打仗分散国内注意力,顺便捞油水。

只是谁都没想到会打这么大。整个一战奥匈帝国动员了800万男性参加军队,其中15万死亡,36万负伤,200万被俘。

一战结束后,奥匈帝国也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倒,结束了。最后一任的末代皇帝是这位。

帝国崩溃的主因,首先肯定是物质匮乏。打仗把国家资源都打没了,人民饭都吃不饱,怨声载道,不起义还等啥?于是纷纷群雄割据了呗,产生了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南斯拉夫等国家。

二是老皇帝去了(他在位了67年,后期一直是慈祥老祖父的形象,一下子走了,皇室形象上落差太大),新上来的卡尔一世才29岁。


民族主义本来就在奥匈帝国内部闹得凶,这下更是脱缰野马,各个搞民族独立的党派纷纷出来群魔乱舞,卡尔一世就算像把帝国捆在一起,也是徒劳。

1918年10月他宣布:将遵从人民的意见,从此变成一个联邦式国家,各民族聚居区可以成立自行的机构组织。

10月21,成立临时国民大会,30日,通过临时宪法,11月,卡尔一世宣布不再主动参与国家事务。


哈布斯堡王朝就这样落下帷幕,它没有一个死亡的具体日期,而是因为一战这跟最后的稻草,压垮了人们对他的热情和责任感,就像如今一届政府不行,就换一届一样。如今换届稀松平常,但哈布斯堡却已经统治了200多年了,不知道它结束的那一刻,当时的人们会不会有点惋惜呢。


尾声

1921年,卡尔一世带着妻子和7个孩子,流亡到葡属马德拉群岛,半年后他就在潦倒中肺炎去世了。

与此同时,匈牙利废除了《国本诏书》,这个奠定了奥匈帝国法律基础的文件。

昔日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地盘如今被7个国家瓜分,其中3个还是全新的——捷克,波兰,南斯拉夫。

人们都沉浸在“民族主义和民主的双重胜利”中,认为他们的民族成了一个独立国家,是个值得高兴的事。估计只有把他们搞裂了的协约国在背后偷笑。如今过了100年再看,拆成一个个小国家,其实并没什么好处,只不过当时的思潮如此,你无法逆潮流而动。


民族主义有个致命短板,就是自己国家里的少数民族,你要怎么处理跟他们的关系。因为你的理论中默认就认为“一个民族一个国”,所以非常矛盾。

刚刚分裂成7国时,人员还能流动,于是讲德语的家庭就会从其他地区流入维也纳(约54万人),因为周围那6个国家全都各有自己的语言。

不过很快官方就封了这条路,不许你们自行决定自己属于那个民族。于是没来得及走的人就很尴尬了,例如你的家庭是讲德语,但你被留在了匈牙利,就必须被迫学匈牙利语,融入匈牙利“族”,否则你处处被歧视。

新成立的波兰和罗马尼亚,里面的人口甚至超过3分1都不说波兰语和罗马尼亚语,也不信他们的官方宗教(罗马尼亚信东正,波兰信天主)捷克里面有超过200万人说德语,意大利里说意大利语的人甚至都不到50%。

每个国家都对邻国的某些地区虎视眈眈,认为那个地区的主权应该属于自己,搞得大家都风声鹤唳,互相提防。


这也间接导致了为什么后来要再来一次二战,以及为什么二战的时候,各国家的少数民族这么不受待见,甚至遭到屠杀,就是因为从一战到二战这30年累积了大量矛盾。


也许那时的人们又会怀念起哈布斯堡这个曾经大一统,多民族共存的国家,可惜已经太迟。

时至今日,当民族主义也被扫进了历史之后,哈布斯堡王朝的形象又变得正面起来(旅游都拿它当卖点),因为德、法、意、西、罗马尼亚、捷克、匈牙利、波兰、南斯拉夫等等欧洲国家,都曾经是哈布斯堡王朝的一份子吧,当没有了利益关系之后,也就开始正确看待这段历史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