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要了解北欧风格,首先你得了解北欧艺术

 昵称22998329 2018-12-15




回首欧洲文明发展史,我们会发现艺术在文明进程中占有相当之大的比重。时间和位置总是用来划定文明和艺术兴衰的两个重要坐标。从古至今,欧洲诸国相爱相杀,艺术此消彼长纷纷扰扰。说起起北欧艺术,我们会发现这就是一个“大器晚成”的故事:当艺术从爱琴海兴盛、古希腊人写神话谈美学时,丹麦这里开始往陶土罐上画小人儿了;接着缪斯女神来到亚平宁半岛,意大利人浩浩荡荡地掀起文艺复兴,维京各国偶尔也画画王权神权,但更醉心于表达海上冒险和田园劳作,最喜欢的是搞出各种各样的手工饰品;当和北欧邻近的法荷人民贡献色彩明亮的视觉艺术、德国人不断注入思想权重并制造哲学高峰时,北欧人终于在艺术领域后知后觉地跟着站了起来。



蒙克作品:Melankoli


我时常在想,是不是同时期的工业革命让身处极地的北欧人不必百分百劳神抵御他们又敬又畏的大自然,从而有时间坐下来安心搞创作呢。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北欧,艺术的每个分支以颠覆性的革新面貌迅猛生长,北欧独特的高冷气质扑面而来。丹麦安徒生讲述着忧伤的童话故事;芬兰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谱着阴郁幽森的旋律,有一支曲子干脆直接叫《忧郁圆舞曲》;挪威蒙克(Edvard Munch)的画作抑郁疯狂,代表作《呐喊》可能现今世人最熟悉的一幅来自北欧的油画…现代艺术里,北欧凛冽的自然主义非常直接地映射到这些大师每个作品上。



蒙克作品:Madonna


从自然主义继续升华,北欧艺术史上还在同时期还诞生了两位非常著名的现代戏剧之父,一位是挪威现实主义派的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一位是瑞典表现主义派的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前者擅长突破传统礼仪道德思维的围栏,一路狂驰,不断鞭笞着社会种种隐疾。而后者则是瑞典国宝级艺术家,他几乎是个无所不能的怪才,不但是戏剧散文的创新者,同时是诗人、画家、摄影师,甚至还是位汉学家。与此同时,他暴风骤雨般的私生活让现实也充满无穷的戏剧化。我是从只有一千多字的小说《半张纸》开始认识这位惊世骇俗的艺术家,寥寥数语竟能把剧情节奏把控得跌宕起伏,让人瞬间迷上他的才气。与易卜生批判社会不同,他更多的是从自身经历上去展现艺术张力。对自己的总结,斯特林堡只用了一句话概括,“我是一个会玩很多花样的恶魔。”


要说这位对现代艺术具有开创性贡献的“恶魔”对瑞典乃至北欧有多大的影响,可以借用一句名言,“斯特林堡象个幽灵一般纠缠着每个瑞典人”。就今天北欧人对艺术持有自由、开放、大胆、包容、平等的态度而言,的确有不少斯特林堡等大师们的影子。



斯特林堡和强尼戴普真的好像


当然,在这些散发着伽马射线的北欧“暗黑”大师中,也有一位非常温馨的代表人物,瑞典水彩画家卡尔.拉森(Carl Larsson),他亦是著名的插画家、油画家、壁画家以及室内设计师。有人说他的成就还在于推动了19世纪彩色印刷技术的进步。一本由卡尔拉森自己编辑的画册《阳光中的小屋》,选用大量的透明水彩描绘家庭生活,颇受各界欢迎,在一百多年前的德国三个月内就售出4万本,到2001年用40种语言在世界各地继续销售。而他和妻子精心设计的小屋也成为瑞典家具典范,包括宜家画册里亦有专门介绍。


卡尔拉森的透明水彩,充满浓浓的北欧风情



除了大师,北欧对现代及当代艺术的影响力还归功于各国政府一直以来坚持不懈地推广和宣传。比如瑞典,早在1937年就成立旨在推动当代艺术和公共空间良性互动的公共艺术处,直属于文化部。这个机构的使命就是将所有形式的当代艺术对所有人开放,努力促成一种动态的多元化推介模式,而不只是艺术家个人过于个性的展示。


荷兰艺术家的Big Yellow Bunny在瑞典Örebro展示


在瑞典一项法律里明确规定,每个公共场所必须拿出1%的面积作为当代艺术展示区,这不仅包括街道、广场,也包括了看守所、监狱、学校以及遍布世界各地近百家大使馆和总领馆。不要小看这1%的比例,在一个寸土寸金的商场里,不是每个老板都愿意划出一个游泳池的区域只是单纯摆几个雕塑。如果有些私营企业主找借口说不懂艺术、不知道如何设立艺术区,掌管并维护着全瑞典超过10万件艺术品的公共艺术处会挑选旗下百名艺术家中的几位去“帮助”企业主规划设计建设。而对于那些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们,公共部门会选择用艺术的方式去表达敬意。例如在瑞典隆德大学医学院,每位教授都有大学邀请的艺术家为其创作半身油画。



我的导师,一位著名外科医生,评上教授时大学为他作的油画



通过设立永久经典的公共艺术区与临时时代话题艺术品展示相结合,北欧民众长期浸淫在随处可见的当代艺术里,对艺术的感觉与品位就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几乎所有家庭里都会摆上艺术品作为收藏或装饰,哪怕18岁刚出家门靠贷款求学的学生们也会在自己的宿舍里放些画作或雕塑。因为从小受到比较系统的艺术熏陶和教育,加之北欧人动手能力很强,不少人拥有或大或小的艺术工作室,很多家中摆放的艺术品都是自己精心DIY出来的。


北欧人也非常喜欢剪纸



瑞典导师自己做的泥塑


北欧人对艺术品既感性又理性,他们也喜欢经典名作,但毕竟这方面作品非常罕有,同时,他们很看重自己是否真正理解喜欢那些作品,因此他们会更倾向于资助那些他们欣赏的刚刚崭露头角的年轻艺术家。


另一方面,北欧人的艺术感具有与生俱来的实用性。把每件看得见的东西艺术化比单纯守着一件安静的展品更具吸引力。小到一枚灯泡,大到一个后花园,最好每样好用又好看,贪心得就好像希望灰姑娘每天盛装在厨房里劳作一样。



北欧人不但喜欢艺术,也喜欢分享艺术。我的一位导师是著名的外科教授,他为每位博士毕业的人都亲手准备一个小躺椅,这是根据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里的一个原型微缩定制的,言下之意就是恭喜你终于获得了一个“位置”。平时到他家聚会时,不是在书房一起看他到津巴布韦、孟加拉国扶贫时顺道拍摄的异域风情,就是和他们老两口一起做泥塑、听民谣和游吟诗人朗诵,要么就是牵着那只叫Beauty的拉布拉多到海边看山看水,文艺得不能再文艺。


要说到行为艺术,北欧人也挺在行,随便一个主题就能哗啦啦叫上一群人跳起来。不过如果你当面夸他们这些行为艺术玩得转时,他们又会羞涩地告诉你,在北欧,那位圣诞前夜穿红衣服的白胡子胖老头才是最出名的行为艺术家。


瑞典导师和同事在老秘书家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