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此译文由赵庚白原创,复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乾】九二 文言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译】九二文言:“看到舞龙并敲大鼓的活动正在持续进行,很快就会看见天子或诸侯到来。”人们为什么做出如此举动呢?老师说:“具有君主品德他征收的税赋适当,平常政令明确,平常巡视不马虎,治理邪恶势力,慰问那些忠诚的人,能使全国更美好却不夸耀自己,既有道德又有渊博的知识能够治理国家。《周易》说:‘看到舞龙并敲大鼓的活动正在持续进行,很快就会看见天子或诸侯到来。’这是对施予恩 此段文言篇幅较长,以下将其分段注解。 【原文】“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⑴谓⑵也? 【译文】“看到舞龙并敲大鼓的活动正在持续进行,很快就会看见天子或诸侯到来。”为什么做出如此举动呢? 注释: ⑴“何”疑问代词。为什么,什么缘故。《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 ⑵“谓”通“为”。作为(行为与举动。);成为。《韩非子·解老》:“啬之谓术也,生于道理。” 【原文】子⑴曰:“龙⑵德⑶而⑷正⑸中⑹者也。庸⑺言⑻之⑼信⑽, 【译文】老师说:“具有君主品德他征收的税赋适当。平常政令明确, 注释:⑴“子”古人对自己老师的称呼。《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 ⑵“龙” ⑶“德”道德,品德。《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 ⑷“而”代词。他;他的。《韩非子·内储说下》:“僖侯曰:‘尚浴免则有当代者乎?’左右对曰:‘有。’僖侯曰:‘召而来。’”陈奇猷集释:“而,犹其也。” ⑸“正”通“征”。指征税。《周礼·地官·司门》:“几出入不物者,正其货贿。”郑玄注:“正,读为‘征’,征税也。” ⑹“中”适当。《战国策·齐策二》:“是秦之计中,齐燕之计过矣。” ⑺“庸”平常。《尔雅》:“庸,常也。” ⑻“言”政令;号令。《诗经·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⑼“之”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左传·子鱼论战》:“天之弃商久矣。” ⑽“信”表明;明确。《左传·定公八年》:“王孙贾趋进曰:‘盟以信礼也。’”杜预注:“信犹明也。” 【原文】庸行⑴之谨⑵,闲⑶邪⑷存⑸其⑹诚⑺。 【译文】平常巡视不马虎。治理邪恶势力,慰问那些忠诚的人。 注释:⑴“行”巡视。《礼记·乐记》:“释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复其位。”郑玄注:“行,犹视也。” ⑵“谨”谨严;严格。《荀子·王霸》:“谨畜积,脩战备。”杨倞注:“谨严畜积,不妄耗费。”(严格:是指遵守或执行规定、规则十分认真、不偏离原则、不容马虎。) ⑶“闲”纠正;治理。《大戴礼记·千乘》:“开明闭幽,内禄出灾,以顺天道,近者闲焉,远者稽焉。”孔广森补注:“闲,正也。” ⑷“邪”邪恶。《国语·晋语八》:“公族之不恭,公室之有回,内事之邪,大夫之贪,是吾罪也。” ⑸“存”慰问;问候。《周礼·秋官·大行人》:“王之所以抚邦国诸侯者,岁,遍存;三岁,遍覜;五岁,遍省。”孙诒让正义:“存,恤问也。” ⑹“其”代词。表近指或远指。犹此,彼,或这些,那些。《尚书·皋陶谟》:“亦言其人有德。” ⑺“诚”诚实;真诚;忠诚。《礼记·学记》:“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孔颖达疏:“诚,忠诚。” 【原文】善⑴世⑵而⑶不伐⑷,德⑸博⑹而⑺化⑻。 【译文】能使全国更美好却不夸耀自己。既有道德又有渊博的知识能够治理国家。 注释:⑴“善”使之善;改善。《礼记·乐记》:“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善:好,美好。) ⑵“世”天下(古时多指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全国。);世间。《左传·成公十二年》:“世之治也,诸侯间于天子之事,则相朝也。” ⑶“而”表示转折关系。但,却,可是,然而。《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⑷“伐”自吹自擂,夸耀自己。《论语·公冶长》:“愿无伐善,无施劳。” ⑸“德”有道德。《国语·周语下》:“吾闻之,国德而邻于不修,必受其福。”韦昭注:“国德,己国有德也。” ⑹“博”知识渊博丰富。《荀子·修身》:“多闻曰博,小闻曰浅。” ⑺“而”通“能”。能够。《楚辞·九章·惜往日》:“不逢汤、武与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 ⑻“化”治。《战国策·楚策四》:“夫报报之反,墨墨之化,唯大君能之。” 【原文】《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⑴德⑵也。” 【译文】《周易》说:‘看到舞龙并敲大鼓的活动正在持续进行,很快就会看见天子或诸侯到来。’这是对施予恩 注释:⑴“君”君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赏庆刑威曰君。”
⑵“德”感恩;感激。《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王德狄人,将以其女为后。”(对于施恩者怀有热烈友好的感情。) |
|
来自: zhaogengbai > 《直方周易·上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