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堂”,在古代又被达官贵人、名流大家誉为“槐荫启秀”,这出自《宋史·王旦传》。北宋初年,尚书兵部侍郎王祜写文章、做官都很出众。他相信王家后代必出公相,于是在院内种下三棵槐树,作为标志。王祜植三槐,是借用三槐喻三公。《周礼·秋官·朝士》中有“面三槐,三公位焉”的记载。所谓三公,是当时朝廷中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周代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来,王祜的儿子王旦果然做了宰相,当时人称“三槐王氏”。文学家苏轼,同王旦之孙王巩是朋友,曾应王巩的请求写了一篇《三槐堂铭》。此文被编入《古文观止》一书,被广为流传。“三槐堂”是当今王姓中人数最多的一支望族,历史名人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三槐堂”家族皆为北宋重臣。王祜在庭院中植槐明志,苏轼写下《三槐堂铭》,欧阳修为王旦作《文正公神道碑并序》,成为千古佳话。 三槐后裔在北宋末年大部分随宋室南迁、以后布迁全国,并漂洋过海遍及全球。三槐王氏后裔在迁居稳定,繁衍发展旺盛之地,建有“三槐堂”,以示继承三槐堂遗风,并作为商议要事、聚会活动的场所。 三槐后裔名人辈出,仅南宋至清末分布在浙北、苏南的一支,已经查明任知县以上的就有一百多人。而今“三槐堂”亦是兴旺发达,名人辈出,核物理学家王淦昌、美国电脑巨亨王安均为三槐堂之传人。 开展三槐文化研究,对弘扬悠久历史文化,教育后代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开发我国文化资源,发展民族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