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整合多组学研究肝癌发展分子机制

 生物_医药_科研 2018-12-15

文章通过基因组学、表观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的方法对肝癌进行全面综合分析,提高了我们对肝癌分子事件的理解,从而更好地了解可能改进治疗策略的分子靶点。


发表时间:2017.05

期刊名称:Cell

影响因子:30.41

机构:TCGA

一    研究背景

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全球第二大癌症死亡原因,全球每年大约有70万人死于肝癌。目前有多个已知的可能造成肝癌的危险因素,如:HBV或HCV感染、酗酒、肥胖等。这些危险因素导致肝损伤,并形成一个肝细胞坏死和再生循环往复的炎症环境,并使得染色体不稳定发展。在活性氧类、炎性细胞因子和纤维化增多的环境中,逐渐积累的遗传和表观遗传突变最终导致了肝癌的发生。

肝癌的发生和发展被认为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但肝癌形成的确切分子事件仍只被部分了解。

二     研究方法

样本选择: 样本来自Tissue Source Sites (TSS)提供的生物标本。

多种方法手段:

外显子测序(363位患者样本)——突变分析和拷贝数变异分析;

DNA甲基化芯片(191位患者样本)——甲基化水平分析;

转录组测序(193位患者样本)——基因表达分析和基因融合分析;

Small RNA测序(193位患者样本)——miRNA表达分析;

反相蛋白阵列分析(193位患者样本)——蛋白表达分析。


三      主要成果

1. 体细胞突变分析

图1     HCC体细胞突变景观与突变特征  

对363位HCC患者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平均每个样品测序覆盖度大于95%、测序深度大于20X,共鉴定到12136个基因有非同义突变。使用MutSigCV软件共鉴定出26个显著突变基因(SMGs)。26个SMGs中有18个已经在其它HCC研究中报道过,例如:TP53(31%)、AXIN(18%)、RB(14%)、CTNNB1(27%)、ARID1A(7%)、ARID(25%)、BAP(15%)、NFE2L(23%)、KEAP(15%)、ALB(13%)、APOB(10%)等。

未报道过的8个SMGs基因中,3%(10/363)的患者存在LZTR1突变,并且其中8位患者是密码子上的剪接位点失活突变,该突变在肾上腺皮质癌和胰腺癌也曾被检测到。翻译延长因子EEF1A1基因在10位患者中有突变,其中5位患者均为S432I/S突变,这在HCC和其它肿瘤中也曾观测到。另外6个基因分别是AZIN1、RP1L1、GPATCH4、CREB3L3、AHCTF1和HIST1H1C,这些基因在HCC和其它肿瘤中均未报告过。

除了MutSigCV软件鉴定的显著突变基因外,还有两个基因在MutSigCV软件中计算的q值接近0.1,但也是高频突变基因。其中SF3B1在10位病人中有突变,该基因突变曾被报道过与驱动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有关。另外还有11位病人的SMARCA4基因存在突变。

TERT启动子突变是最常见的体细胞突变。44%(87/196)的患者存在该突变。统计分析发现携带该突变的患者以年龄较大(p=0.0006)、男性(p=0.006)、倾向HCV阳性(p=0.04)和不倾向HBV阳性(p=0.02)为主。同时TERT启动子突变与启动子超甲基化沉默的CDKN2A高度相关。

通过对RNA数据分析发现,84%(37/44)由HBV感染造成的HCC患者都出现了HBV病毒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上并发生基因融合。这种整合增强了病毒的顺式激活功能抑制,抑制了宿主肿瘤调节基因的活性。大约50%的HBV整合位点都在宿主基因内部,即使只有MLL4和TERT两个基因是高频突变位点。

统计分析发现HBV感染的患者特征以亚洲人、年龄小、男性为主,而HCV感染的患者特征以白种人、黑种人和肝硬化患者为主。


2. 突变特征分析

图2  196位HCC患者标准化的特征结果层次聚类

       运用基于贝叶斯的非负矩阵分解NMF算法,共鉴定到3个独立的突变特征,其中两个与报道过的一致。同时对196位HCC患者标准化的特征结果进行层次聚类分析结果见图2。


3. 拷贝数变异分析


        图3     拷贝数变异和它们的分子、临床相关性

          使用GISTIC 2.0进行拷贝数变异分析,发现染色体1q和8q以拷贝数增加为主,8p和17p以拷贝数减少为主。共鉴定到了28个显著局部扩增的区域,这些区域包含了肿瘤驱动基因CCND1等。同时也鉴定到了36个缺失事件,包含了一些肿瘤抑制基因如ERRFI1的缺失。

    4. DNA甲基化分析

    图4     甲基化数据聚类结果

    对显示肿瘤特异性甲基化的CpG位点进行无监督聚类,共确定了四个超甲基化簇,第3类和第4类均表现出高甲基化。聚类结果显示第3类包含了所有IDH1/2突变的患者,与之前的数据一致。第4类的比例异常多地富集了CDKN2A表观沉默、TERT启动子突变和CTNNB1突变的样本。亚洲种族以及HBV感染患者与第1类显著相关,而HCV感染者则与第4类显著相关。

    采用2种不同的方法共鉴定到7个肿瘤特异超甲基化且下调表达的基因:CDKN2A、HHIP、PTGR1、TMEM106A、MT1M、MT1E、CPS1。此外共有298个基因表现出HCC特异性甲基化,其中81例甲基化曾被报道过,另有28例曾被报道在HCC或其它癌症中下调表达


    5. 多平台研究分子亚型

    图5 多平台数据iCluster聚类结果

    第一个亚型iClust1(n=65),主要以亚洲人、女性、正常体重为主,表现为肿瘤分级高、肝细胞癌的血管侵犯、Hoshida分类分数低。与另两类相比iClust1具有如下特点:CDKN2A沉默频率低(32%)、CTNNB1突变频率低(12%)、TERT启动子突变频率低且低表达。同时iClust1的MiR-181a高表达且miR-122表观沉默、增殖标记基因MYBL2, PLK1,  MKI67过表达。

    相反的第二类iClust2(n=55)和第三类iClust3(n=63)表现出高频的CDKN2A甲基化沉默、高频的CTNNB1突变和TERT启动子突变、HNF1A突变富集。除此之外iClust2的临床特点为肿瘤分级等级低、较少的血管侵犯。iClust3还具有更高程度的染色体不稳定性、高频的TP53突变和多个CpG位点甲基化的特点。

     图6     测试数据的生存曲线图

    随后挑选了200个变化最大的基因构建了预测模型,在其它3组数据中验证iCluster分组的临床意义,发现iClust1的预后均较差,说明这是一种可靠的临床结果预测手段


    6. 转录组数据分析

    转录组数据分析发现IDH突变个体和类IDH突变个体的预后很差。miR-122在HCC患者中明显下调表达与预后差有一定联系。

    图7     IDH1 / 2突变综合分析


    7. 相关通路分析

    图8      诱导的肝癌分子生物学特性聚类

    对TP53靶基因进行聚类分析发现,TP53突变后有导致诱导基因的表达下调、抑制基因表达上调的趋势,且TP53靶基因低表达的样品表现出拷贝数不稳定缺失、更高的病理分级、成熟干细胞标记基因表达降低、肿瘤复发风险增加的特征,这些样品的预后也明显更差。其它关键通路(例如Wnt通路、细胞周期调控通路等)也都发现了基因的突变,这些基因也可能是靶向治疗的有效位点。

    四     总结

    文章通过基因组学、表观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的方法对肝癌进行全面综合分析,提高了我们对肝癌分子事件的理解,从而更好地了解可能改进治疗策略的分子靶点。许多确定的靶点表明单个靶点无法对所有或大多数的HCC起作用,最有效的治疗策略可能是针对多个靶点进行特定地治疗

    参考文献:

    [1]Adrian Ally, Miruna Balasundaram, Rebecca Carlsen, et al. Comprehensive and Integrative Gen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 Cell, 2017, 169(7): 1327–134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