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之谦行书《拄杖行九州》

 百了无恨 2018-12-15
清 赵之谦行书《拄杖行九州》欣赏


清 赵之谦 行书拄杖行九州 匡时2011秋拍 成交价48.3万元

作品鉴赏

何绍基与赵之谦

解小青

何绍基与赵之谦是清代书法史上两座高峰,这是后世很多书法家的共识。何绍基的书法以颜真卿为基础,搜集周、秦、两汉古篆籀,下至南北朝、隋、唐碑版,心摹手追,自成一家。他的草书成就尤其突出,楷书既醇雅又有唐人法度,精劲有北朝书法的气象。晚年精篆隶,60岁后将汉隶名碑几乎临写殆遍,所以他的隶书笔法稳健,古拙沉雄。他的行草是熔颜字、北朝碑刻、篆隶于一炉,恣肆而超逸,天真罄露。


清 赵之谦行书《拄杖行九州》欣赏


清 何绍基 根深实遂 横披 上海明轩2015秋拍 成交价172.5万元

赵之谦书画、篆刻都兼长,书法初学颜真卿,后取法六朝碑刻。他的楷书颜底魏面,用婉转圆通的笔势来写方折的北魏碑体,而且他的行草、篆、隶诸体,无不掺以北魏体势,自成一格。值得一提的是,赵之谦对何绍基碑行书的创造性发挥。早年取法于何绍基,但在后期赵之谦弱化了何绍基书法中的北碑化因素,强化了北碑的笔法风格特征,并使之与帖学笔法加以有效的结合,化解了碑学危机,为晚期碑学实现碑帖融合的范式转换奠定了基础.赵之谦碑行书对何绍基碑行书的创造性发挥也正是体现在这方面。


清 赵之谦行书《拄杖行九州》欣赏


何绍基(1799-1873),少承家学,二十八岁补诸生,三十岁补廪膳生,三十三岁拔贡。道光十五年(1835)中乙未恩科解元,次年为丙申恩科进士。九试而得第,可以说是出身富贵而心坎坷。历充国史馆、武英殿协修、纂修、总纂、国史馆提调及福建、贵州、广东等乡试副主考官。咸丰二年(1852)任职四川学政,咸丰四年(1854)因条陈时务被罢官,之后,教书从文,教授生徒,着书立说,并主持苏州、扬州书局。一生经历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

清 赵之谦行书《拄杖行九州》欣赏

何绍基生于嘉庆四年(1799),卒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七十四。他长赵之谦三十岁,却比赵寿长近二十年。 赵之谦生于道光九年(1829),卒于光绪十年(1884),只活了五十六岁。世代营商,家业到他出生时已经中落,道光二十二年(1842)他十四岁时,母亲病殁,长兄又被仇家诬讼被迫出走,家境败落。以后,妻女早殁,历遭丧乱,家窭甚贫。寒月单衣,饥寒交迫时,却听到他在家的琅琅读书声,或哂为迂,目为怪,赵之谦夷然不媚。赴京师参加礼部考试,结果因为贪用纬书子史,致使主司有三十多个不识之字而落第。礼部考试,屡试皆黜。到老托关系,捐一七品小官偿了夙愿,以国史馆誊录议叙知县分发江西,修《江西通志》。光绪八年(1882),即去世前两年,概括了自己的一生:“幼误读书,遂困场屋。老厕俗吏,骨节不媚。纳此楹语,永志吾悔。岂能易性,聊以解嘲。”(《年谱》281页)


清 赵之谦行书《拄杖行九州》欣赏


赵之谦一辈子没钱,穷则不得不仰人鼻息,从诗作可以看出他又不会曲折藏锋,所以这种矛盾产生出种种的“恨”意,形成性格中的执着、敏感、委曲等多面性,也夹杂着一些不可避免的从俗与自卑。赵要卖字生活,“穷”是造成其艺术“俗”的难言之隐,如《霋岳楼笔谈》评:“撝叔书家之乡原也。……行楷出入北碑,仪态万方,尤取悦众目,然登大雅之堂,则无以自容矣。”(马宗霍《书林藻鉴》)前述赵之谦款题:“何道州书有天仙化人之妙,余书不过着衣吃饭凡夫而已。”自喻“家鸡”,含有讽刺与自卑交杂的弦外音。何绍基自作诗:“皆用我法胜我巧,巧不可传法可公。”(见《何绍基诗文集》319页)他讲的“皆用我法胜我巧”殷勤传学的人中,是否包括赵之谦呢 而赵讲的却是“学必师古人,目前无足学也。”(《年谱》166页)这样恃才傲物、目中无人,难免会得罪老前辈。 咸丰三年(1853),赵之谦致胡培系函云:“弟离世绝俗人也。离世,必世离我;绝俗,必世绝我。……盖吾辈所苦者,贫耳。贫则不得不看人面孔,看面孔便无以自立。若内高位置,外貌长厚,出其善言似忠厚,询之心术极浮薄,此类尤当深戒。弟曾见吾乡有一儒,当世敬重,弟亦师事之。今与共事,则日以险健为能。此人与世无不合,而可畏若此,则当代和先人尤宜深测也。……”(《年谱》41页)虽是口口声声说“乡儒”,但是总让我们感觉赵的嘲讽中带有何绍基大人的影子。

平心而论,身处同一时代,何与赵都是书史上的成功者。二者如同内家拳与外家拳,初异而至境同。可惜他们为“异”所困而生分别心:何绍基是以自己的既成书法观去观古、汲古,先有“我”,后游古、取古于我有益者,包括他为了自成家数的回腕高悬法,可以说都是强调先存“我”。赵之谦则是还原碑之原貌,是先形而后神,由表及里,先具字态后求笔势。赵初师事何,后不同者,一是求姿态,讲究点划的平面张力,而笔势、力度弱化,虽与何背道却也是何之所缺。当然,斯人已逝,后之评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年轻的时候或许更多喜欢赵的态势及其艺术上强烈的创新感并被感染;到年老的时候,或许更能理解何的韵味与含蓄、古淡,这和书法研究者的阅历、知识、欣赏水平以及对书法的解悟等综合素质有关。

(原载《书法》2009年第5期) 本文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梁慧吾旧藏。梁慧吾,20世纪著名收藏家,与张大千、程琦友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