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学=史学 经学,以文字学的态度研究甲骨文是死路
按:本文是在一汉字群内讨论摘录。
约的本义是结绳。“绳”、“约”同义。“绳”也有“约”之义。“绳”“索”“约”“要”相通,前三者都有绳子之义。
所以要研究透,我提出“三通”就是这个意思。通义项,通字例,通义理。
通了才能看清全貌真相,不通只能看到局部。盲人摸象,僻如有人说君、尹是对裙子的象形,可笑之极。请这些人不要去霍霍甲骨文了。
造字基本常识,尹比君更基础,君比裙更基础,怎么能想当然倒过来说。
没有足够的知识,视野,胸怀,最好不要随便碰甲骨文,这是我的体会。
甲骨文的意境是非常高远的。类似于易经的八卦符号,内核在义理。但现在大多数人的研究都是在庸俗化,在破坏其中的义理。
正因为如此,我提出了“通义理”。
通义理的前提,是研究者自身要谙熟义理,对中国文化要有一个通透的理解。
我建议,在研究甲骨文之前,先去研究《四书五经》。这是基本前提。
初步判断,“群”造字内涵应取自“牧羊人”这一当时的政治属语,和政治理念。这一说法应该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后来“牧”也成为官职名称。“群”的本义应为社会。严复翻译“社会”即用群。
把国君看成牧羊人的做法最先出现在古两河,因此,中国的的“牧羊人”应该为外传。“群”为“君”十“羊”,君即为牧羊人。“群”的本意应该为尤牧羊人治理的社群。
《圣经》中也经常出现牧羊人的说法,也应该来自古两河。“群”字应该是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群字和羊毫无关系。群不是象形字,是义理文字。汉字从本质上讲是“义理文字”,而非“象形文字”。
可以从三国魏晋时期,对易经的“象数”“义理”之争,来理解这一点。那次争论的关键是对八卦符号的理解上。
八卦符号是象形的吗?
八卦符号的成型原理,就是甲骨文的成型原理。八卦符号本质是数字符号,而数字本身是绝对抽象的。压根无形可象。
关键还有,“丰收”和“收帐”同字。古文字中凡收帐的,字形中都有绳子的结构。收、要、索都有要帐的意思。
改字,左巳为结绳之右绳,代表结绳,右尹与契刻有关。整体意义是用书契代结绳,即结绳制度改为书契制度。
研究甲骨文,是为增加对义理和历史的理解,甲骨文字形中包含了这些信息。甲骨文之学本质是也是义理之学,,历史学。
甲骨学= 史学 经学。
以“文字学”的态度和方法去研究甲骨文是没有出路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