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 散文的缘起与繁荣

 潇潇雨ekg9m5f4 2019-01-04

朋友王先生捣鼓、琢磨了数十年的甲骨文,终于弄出了一点儿名堂。他竟然新辨识了三十多个字,还写了数十万字的论证文章。让我做一篇类似序言一类的短文,一直没敢答应。缘由是我并非文字学方面的专家,对甲骨文不甚了解。不入行,极易说些不着调的话,既丢了人,又现了眼。

王先生对甲骨文很着迷,着实的令我感到钦佩与疑惑。就文字学而言,尽管是固式的,但是也在渐趋的演变与发展。文字的缘起,最初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暂且不论。然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汉字,能见到的原初形态,大致就是甲骨文了。稍后又有了钟鼎文,再后来的大篆、小篆、隶书、宋体、楷书、繁体、简体之类的了。

文字是语言表达、记录的形式之一。事实上,甲骨文的发现,确是近现代的事了。

1899年秋天,那会儿,正是光绪皇帝坐龙庭的时节,在北京城里做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身患重病,派人到中药铺里买药。在买回来的中药里有一味名叫“龙骨”的东西,引起了王老先生的注意。其实,所谓的“龙骨,”就是龟甲与兽骨。因为当时人们主观意识觉得这些玩意儿年代久远,则具有一定的神力,所以就被视为中药了。恰巧,王懿荣先生是一位在金石学方面颇有研究,并且造诣很深的学者。他发现“龙骨”上刻有很古朴的文字,经过仔细辨识、研究,初步断定这些刻在“龙骨”上的文字,是比他熟知的金石文还要早的殷商时期的文字。因此,王懿荣先生花重金购买了药铺里的所有“龙骨,”并开始四处搜购,最终获得了1500多片。从此,一门显学---甲骨学研究,揭开了辉煌一页。

但是,一般人只知道王懿荣先生是最早发现甲骨文的学者,亦为最早有意识的购买、收藏甲骨者。他在甲骨学研究史上的开创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1900年,王懿荣先生遇难。所收藏的甲骨均有其子转卖给了刘鹗。就是写了《老残游记》的那位先生,他又在王懿荣的基础上,从1901年开始,四处搜购甲骨。直到1903年,大约收购了5000多片刻辞甲骨。同年十月,刘鹗在收藏的甲骨中,选取了1058片,精心编辑、印刷出版了六卷本的《铁云藏龟》。这是中国第一部公开著录殷商文字的著作,同时,刘鹗也是第一位将这些不为世人所知的甲骨文编辑成书,介绍给世人的。从而引起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等一批近现代学者的关注,因着这一批学者的共同努力,甲骨文的研究,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也成为二十世纪初的一门新兴学科

毋庸置疑,在中国甲骨学史上,刘鹗的贡献与王懿荣比肩。因为发现与敢于编辑出版甲骨文著作,既要有独具慧眼与远见卓识的眼光,又要有非同一般的胆识与魄力。

事实上,甲骨文即为殷商时期的通用文字。为什么刻在龟甲、兽骨上哩?主要是占卜、验证的记录卜辞,也是中国散文的缘起。类似的的占卜和卜辞,在《国语》与《左传》里多有记载。从卜辞内容、结构论,时间、人物、事件、结果等记叙元素一应具备。有些卜辞,富有排比意味,酷似后来称道的赋的写法。例如:“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字义简略,但是从中感悟出商朝人鲜活的空间意识,以及求卜者顾盼四方的神态和期盼答案的心境。卜辞的这种对应的叙述格式,直陈其事、简练明晰的赋的表现手法,以及传神的人物神态、暗寓人物心境的笔法,则为散文发展提供了养分。特别是崇尚实用与简洁明了的特征,则确定了后世散文发展的方向。

较甲骨文稍晚的,则为金文了。亦称“钟鼎文”和“铭文,”多铸在青铜器上。青铜器分礼器和乐器两大类,乐器以钟为多,礼器以鼎为多。因而,钟鼎成为青铜器的代称,所以青铜器上的铭文,则被称为钟鼎文。

商代前期,青铜器极少。到了后期,铸有铭文的青铜器渐多,然而字数少而简略。商代末期,出现了部分铭文较长的青铜器,最多的有四十多字。

西周是青铜铭文的繁荣时代。期间,不仅铸有铭文的青铜器数量大,而且文字篇幅也较长。如“毛公鼎”的铭文,多达497字。诚然,钟鼎铭文并非中国散文的渊源,而甲骨卜辞则是毫无疑问了。

中国是一个诗歌与散文的国度。从文章学角度论,早先的文体格式,只有“韵文”和“散文”之别,像戏剧、小说之类,那是以后的事了。就文字学而言,甲骨文大致是汉字的先祖了。至于说岩画中的一些象形图画,那就属于文字原始了吧?散文由原初的甲骨卜辞,发展到今日,确实是多彩纷呈的。事实上,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散文,生活蕴育了散文,并且离不开散文。同时,散文也脱离不了生活。

我那位沉迷研究甲骨文的朋友王先生,是不是甲骨文发现者王懿荣的后裔?没有细究。然而,他确是一个很特别的人物,也很有些传奇色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