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蔡氏意学:接续程朱理学、阳明心学,心物双破,唯意真实㈢

 海纳和皮冬 2018-12-15



三、阳明心学

 

程朱理学宣称,他们排斥了释老,接续了自孟子以来已经中断了1500年的儒家道统。在形式上这些说法是正确的,但是在内涵上,不完全正确。但无论如何,程朱理学的确做到了,在形式上恢复儒家的真实心性,以及更重要的,恢复对真实心性的无限信心,将人生和社会的存在和意义构筑于心性之上。这是宋朝儒家的伟大之处。

 

但是,由于在基本方法和理念上参考了佛教和道家,导致程朱理学对真实心性的恢复并不彻底,对佛教和道家拐棍的去除并不彻底,而相当程度上,保留了虚构特征、拐棍特征。主要体现在对“理”的哲学化,即将“理”改造成一个哲学本体,成为宇宙的支撑者,甚至创造者。“理”先于人心,脱离人心而单独存在,并且成为最终通过“性”成为人心的本体和主宰。

 

程朱理学的这些弊端带来两个后果。

 

一是,因“理”“心”分离,“理心为二”所带来的以心逐物,以心逐理的“支离”、疲惫。因为“理”分布在万物之中,必须通过对万物的学习(格物),才生明理(致知),而万物又是没有穷尽的,这就陷入了庄子所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后来的王阳明用“七日格竹”来戏剧化、寓言化地来展示这种支离和疲惫。

 

二是,使得在儒家传统中作为身之主宰的心,丧失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因为心是由“性”来支撑的,而“性”则来自天理的赋予,因此,“心”最终成为“理”的囚徒。

 

儒家道统的核心在认为人生而圆满,这种圆满就表现在心性的圆满,是自足的,没有任何缺憾,无需任何外在的支撑。而在程朱理学中,尽管形式认为人生而圆满,心性圆满,但是,这个支撑心的性,却是外在的虚构的理。这就导致程朱理学事实上是认为人是生而不圆满的。

 

为此,程朱理学还提出了“道心、人心”,“义理之性,气质之性”的概念。“道心”、“义理之性”是圆满的,因为它们都是来自“理”,而“人心”、“气质之性”却是不圆满的,因为它们才是肉身的,真实的“心性”。

 

事实上,这些说法非常类似基督教的神学观点,来自上帝的生灵就是“理”,“人心”、“气质之性”就是人的肉身,肉身是堕落的、罪恶的,必须赋予来自上帝的生灵,人才能被救赎,由罪人变成“义人”,由缺陷的,变成圆满的。而程朱理学(张载首创)则提出了“变化气质”说,很象救赎说的翻版。因此,我认为程朱理学可能还受到基督教的影响,而这一点普遍被学界忽略了。

 

正是因为如此,清朝的一些儒家干脆说,程朱理学,名义上主张性善,而实质上主张性恶,因为被认为是善的性是虚构的、假的,而真的性则是恶的。

 

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为对程朱理学纠偏而兴起。

 

其实,“心学”的概念,最早已经由与朱熹同时的陆九渊所提出,但是,两个原因使得陆九渊的心学未能光大。一是从整个中国学术史而言,跨度太大。孔孟道统之所以不抵法家,就在于将心性的功能定位在心的情感思考功能上,定位“权”上,即判断、选择上。这对一般人而言,太过于云里雾里,没有依靠和抓手,把握不了。

 

孟子之后的儒家之所以出现异化,引入其他唯心性拐棍流派学习,就是为人,为心性寻找一个比较“实”的支撑,以增强信心。其中对儒家影响最大的就是佛教的禅宗。禅宗通过将外在的佛性植入心性,而重新建立了对心性的绝对信心。

 

程朱理学希望能够接续孟子,重建儒家道统,在禅宗已经恢复对心性绝对信心的基础上,对其心性进行真实化改造,即抽调其佛性,用儒家的“理”进行替换。也正是为了对心性进行支撑,或者说在对禅宗的心性进行去佛性化改造的同时,又要保证对心性的绝对信心,程朱理学又不得不对“理”进行硬化、外化处理。这样就使得程朱理学与之前的禅宗以及道家不至于出现太大的断裂,不让弯拐的太大,使得人们更容易去接受。也正因为如此,最终程朱理学由异端最终转变成主流和官学。

 

但是,陆九渊和朱熹不同,不是认真继承北宋四子,尤其是二程,而是迫不及待地对其进行改造。他也认同二程的理,但是,却又认为这个作为万物创造者和支撑者而存在的理,不是存在于人心之外,而是存在于人心之内,所以他说“心即理”。这很接近于孟子所说的“义内”,即理义存在于人心之内,是由人心所发出。

 

因此,陆九渊所改造的“心学”,与朱熹所继承的“理学”相比,弯拐得太大、太急。

 

陆九渊的心学在当时没有流行的第二个原因是,太“粗疏”、粗糙,这是后来王阳明的评价。阳明心学就精致的多。陆九渊把北宋程子等人所定义的理,从人心之外,直接放到人心之内,就完事了。至于,“心、理、物”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太多关注,王阳明则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王阳明(1472-1529)比朱熹(1130-1200)晚生了342年,那时程朱理学已经被充分讨论,其弊端也充分显现,王阳明生当其时。

 

从技术上看,心学实质上是把程朱理学的“理”拉回人心之内。作为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万物的创造者和支撑者的“理”,并不存在于人心之外,而是本来就存在于人心之中。

 

这样就解决了程朱理学中的,由“心”、“理”为二,所带来的“支离”问题,“逐物”问题,以及“心”的主体性残缺问题。同时,也就解决了程朱理学将人心人性二分的问题。

 

将创造和支撑世界的理纳入人的内心之中,便真正意义上恢复了对心性的绝对信心,而且是打了鸡血似的爆棚信心。譬如陆九渊说“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为什么心学会带来非正常的自信、信心,问题就出在“理”上了。心学的“理”是继承自北宋二程的,也可说继承自程朱理学的,只是凑从人心之外,拉到人心之内,但是对理本身的属性,却被保留了:理是万物的创造者和支撑者,非常类似于神。原本创造和支撑世界的,类似于神的理,凌驾于万物之上,存在于人心之外,但是心学却认为,这个类似于神的理,不是存在于人心之外,而原本就存在于人心之后。人心就是理的母体和始源地。

 

这就是等于说,理是世界的创造者,而人心则是理的创造者。神创造了世界,人心创造了神。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吾心即宇宙”之类话是很合情合理的,一点都不吹牛,甚至还有点谦虚,因为还可以说成“吾心乃宇宙之母”。

 

因为“理”存在着虚构性,“心学”的“心”,与程朱理学的“心”一样,也存在着虚构性。其参考标准,就是孔孟的“理”和“心”。尽管都说“理”、“心”,但是在内涵上,孔孟儒学、程朱理学、阳明心学,三者是不同的。

 

一旦认定“理”仅仅存在于人心之中,紧接着的问题便是,人们该如何获知这个“理”,即如何去“致知”。王阳明认为,因为理内在于人心之中,因此“致知”不是象程朱理学那样,把存在于万物之中的理,搬运到人心之中,而是向自己的内心去体认。

 

但同时王阳明又认为,内在与人心之中的理,并不会自己呈现出来,必须在于物发生联系和接触时,才会得以呈现,被人所感知、认识。而与物发生联系和接触的过程,实际就是做事的过程,即人必须通过做事,才能对理进行体认或获知。因此,王阳明非常重视孟子的“必有事焉”这句话。

 

这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行”就是做事,“知”就是体认和获知“理”。“知行合一”即破了程朱理学的“逐物”,有破了禅宗的玄想。前者认为,理单独地存在于人心之外的万物之中,“致知”是将对独立存在的“知”的获知。因此在“知行”中,“知”是独立的,与“行”是分离的,即“知行为二”,先知后行。而在禅宗中,致知就是对佛性的“悟”,这个过程无需于外物发生联系,即无需去“行”。

 

“知行合一”的要义在于,“知”和“行”都不可以单独存在,“知”一定是要通过“行”的,而“行”中也一定会发生“知”。不是将原本分开存在的“知”和“行”合在一起,而是“知行”从来、本来就是合在一起的。

 

“知行合一”根源在“心理合一”,“心物合一”。“心理合一”前面已经说了,是“陆王心学”对“程朱理学”的改革结果。而“心物合一”则是“心理合一”的必然推论,因为,理乃物之理,是物的本质所在。这是王阳明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原因所在。

 

“心物合一”与“知行合一”的要义是一样的,不是原本分开存在的“心”和“物”进行合一,而是,心和物本来就是合一的。没有无心之物,也没有无物之心。

 

“心物合一”是现代人非常难理解的,因为现代人把客观的物质世界当成常识,认为物都是“客观”的,与人主观、与心毫无关系。也就是说,现代文明认为存在无“心”之“物”。现代文明也当然是“知行为二”、“心物为二”的。

 

合一的心、物就是“意”,意是包含心物的。因为内在的作为本体的心,和外在的客观的物,实质上都是无法直接感知的。我们之所以知道“心”和“物”的存在,是通过“意”而间接推知的。人所能够直接感知的只有“意”。而“意”则是“心物”感应、作用的结果。当我们感知物的存在时,这个感知只是我们自身的“意”。这个“意”,就是感知能力对物感知的结果。如果完全排除人的感知能力,客观之物是什么样子,我们无法知道,也无法想象。我们知道的有关物的任何信息,都是已经包括了人的感知能力。

 

因此,王阳明非常重视“意”,他说《大学》的核心就是“诚意”。他还说“意之所在便是物”,物中是被赋予了意的。认得认识过程,不是一个客观之物的信号由外向内陆向人的心里输入,而是人自身认知能力由内向外地赋予到物。

 

也可以这么说,我们无法直接认识客观之物,我们只能通过自己的认识能力去认识客观之物,我们所认识的不是客观之物,而是我们自身的认识能力。这就是“心学”所说的,“致知”只能向自己的内心探求。

 

尽管王阳明已经意识到“意”的重要性,他还是将关注的重心放在了“理”、“心”、“物”这些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