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届征稿连载 《巴清正传》5

 ycd2468 2018-12-15

作家近影




        

       文/张正武



作家简介



张正武,重庆市涪陵广播电视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文学教授。重庆市社科专家、涪陵区科技拔尖人才。中国散文网会员,涪陵区作协常务理事。先后在《作家》《短篇小说》等刊物发表评论等各类文章百多万字。多篇散文荣获第二届“作家世界杯”原创散文大赛金奖、第三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等荣誉。专著《涪陵文化概论》荣获涪陵区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五、“清台”千古

 

巴清安详地躺在床上。

她想到了他的夫君,心里在说,我很快就会来陪你了,到时你再也不会孤单了。她想到了她的丹砂事业,像一片一片燃烧的火焰,把天空映照得五彩斑斓。

他也想到了秦始皇,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她做梦也没想到,今生不仅有幸见到了这个时代至高无上的帝王,还得到他崇高的奖赏和无限的眷顾。她停顿片刻,想起之前的那些胡思乱想,觉得十分可笑。

是呀,她没有想到,秦始皇不仅没有没收她的家产,还保驾护航,才让她的企业实现新的飞跃,成为了真正垄断全国丹砂产业的商业王国。她也没有想到,秦始皇见她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且无儿女照顾,还再次把她接入皇宫,命令御医精心治疗。他万万没有想到,那个日理万机的秦始皇,还在她生病期间多次前来看望。

她眼中闪现出激动的泪花,觉得今生太幸运了。的确,她是非常幸运的。秦始皇作为一代帝王,在对女性并没好感的情况下,唯独对她另眼相待,尊崇有加。翻开正史,就能发现,与秦始皇有关的有身份记载的女性只有三位,除了他生母和湘水女神,就是巴清了。

但秦始皇对三位女性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对她母亲,既感激又憎恨。对湘水女神,虽然她贵为神仙,却遭到秦始皇的无情惩罚。据《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过湘江,湘水之上大风不止,无法通行。他大怒,问礼官负责居于湘水的是哪个神仙。礼官回答:是舜的妻子娥皇和女英,她们居住在湘山上。于是,秦始皇下令,征发三千囚徒砍光了湘山上的树木,并把整座山染成赭色。

但这个被后世司马迁评价为“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的始皇帝,却对巴清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尊敬。当巴清想到秦始皇对她心怀敬慕、大加褒奖和隆重礼遇时,眼里一片潮湿。因为正是这个始皇帝,不仅实现了天下大统,也把她推向了传奇人生的顶峰。

她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想在离开人世时,还能再看一眼她敬重的伟人。她努力想睁开双眼,但眼皮太沉重了,费了很大的劲,才微微睁开一点。当她缓慢地环视四周,突然,她发现最想见的男人,就坐在她的床边亲切地注视着她。

巴清一阵激动,热泪顺着她青黄的脸颊缓慢滑落下来。她努力想坐起来,但被秦始皇轻轻地按了回去。她嘴唇嗫嚅着,断断续续地说道:“我死后,求你把我安葬到家乡。至于我的财产,全部捐献给国家。”

说完,她觉得自己的视线逐渐模糊起来。但她感觉到有一双大手,正温暖着她的小手。她隐隐约约听到了那个熟悉的声音:“您放心吧,我不仅要让您落叶归根,还要为您修建一座高台,来彰显您的功劳和表达对您的怀念,让您彪炳千秋。”

巴清太高兴了,她很想说一声谢谢,但无论如何也张不开嘴。她感觉到眼角有热泪还在流淌,她觉得身子好像飘了起来。她心满意足,在嘴角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微笑之后,幸福地闭上了双眼。

当御医摇摇头退下之后,秦始皇打了个冷颤,觉得心中一片悲凉。他长叹一口气后,默默地坐在巴清病榻边,静静地凝视着眼前这张苍老而祥和的脸,一种平生少有的悲悯之情油然而生。

泪眼朦胧中,秦始皇仿佛看到了巴清温暖慈祥的笑容,看到了丹砂绚丽无比的色彩,看到了皇陵蜿蜒流淌的水银,看到长城巍然耸立的雄姿,忽然,一股暖流袭来,他又觉得心房暖暖的,血液也好像加热了似的。而顺着这股暖意,他心里从未有过的一种敬仰之情澎湃而起,令他身不由己地站起身来,满怀敬意地深深鞠上一躬。

一个是驰骋商海风光无限的一代女杰,一个是纵横天下所向披靡的一代君王,很难想象在巴清弥留之际彼此复杂的心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个在许多人眼里的“绝世暴君”,不仅在此时展现了他柔情的一面,还充分展现了“千古一帝”别具一格的伟大创举。

秦始皇一声令下,按照巴清遗愿,将她遗体护送家乡。经过认真选择,最后在今重庆市长寿县选中背靠南山、面临长江、风景绝佳的龙山寨,作为巴清忠骨的埋葬之所。很快,一座庄严肃穆的高台也拔地而起。秦始皇恭恭敬敬地亲书四个大字:“女怀清台!”

台是传统建筑之一。古语云:“积土四方高丈曰台”,是以土或石筑成的高大建筑。从古到今,中华大地上,高台星罗密布,但帝王建台,嘉奖一位平民女子,这不仅是秦朝男性功臣都不曾享有的殊荣,而且纵观古代中国,也是绝无仅有的千古绝唱。

晋代《华阳国志·巴志》、唐代的《括地志》、清代《长寿县志》等均有记载:“怀清台,俗名贞女山,在涪州永安县。”唐代的永安即现在的长寿。1997年出版的《长寿县志》记载甚详:“怀清台,长寿县古遗迹,怀清台在千佛乡寨沟村龙山寨内,是秦始皇为纪念巴寡妇清爱国壮举所修。”

此山原名青台山。此后,更名为“贞女山”,山上修筑的山寨,因秦始皇称“祖龙”而名“龙山寨”。巴清所葬的墓穴,亦称“寡妇坟”,又称“神仙洞”,并成为后人祈福显圣的祭拜之地。

虽然两千多年过去了,原来高高耸立的怀清台早已坍塌。但它庄严肃穆的高大形象,却始终在史书里光芒万丈;它内涵丰富的象征意义,永远在历史星空闪闪发光。

众所周知,《史记》记载了自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代大约三千年的历史,人物取舍非常严格,十分考究。能入司马迁法眼,并在这部正史里留名者寥若晨星,非“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者不可。巴清能够入列,足见她地位崇高。

其实,在巴清生活的那个风起云涌的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工商业主不计其数,而能名传千古记入《史记》的,只有范蠡、子贡、白圭、猗顿、郭纵、乌氏倮以及巴清等寥寥数人。

其中,越王勾践的谋臣范蠡在灭吴之后,乘扁舟浮游江湖,改名换姓,经商聚财,至千金辄散去。孔子的高足子贡,“亿(臆)则屡中”,推测商品的行情变化非常准确,所到之处,国君与他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

白圭曾为魏惠王的相国,后来转向农业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买卖,尊崇“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商信条,有“商祖”之誉。猗顿畜牧起家,成于盐业,积于珠宝。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还有乌氏倮的牛马,多到以山谷为计量单位,得以和大臣一起朝见君王。

当时,还有一个自以为是天下最为出色的商人,曾由商入政,投资出两代秦王却没有列入《史记·货值列传》。他就是吕不韦,曾权倾天下,专断朝政,可算是最有权势之人。然而,利润与风险并存,他最终遭到秦王嬴政的反噬,最终以吕氏企业倒闭破产而告终。

由此可见,司马迁是很有眼光的。他所列之人,不仅有头脑、有学识,而且更有操守,都是各个领域出类拔萃的顶尖人才。尤其可贵的是,他们都能“富好行其德”。巴清作为一个女子,能够跟他们并列其中,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

可以说,司马迁所著《史记·货殖列传》,是中国最早的经济史著作,是中国的第一个富豪榜。作为位列其中的唯一女企业家巴清,也是秦汉女性工商业主成功者最典型的范例。

东汉才女班昭著《七戒七章》,颂扬古代杰出妇女。她将巴清与东汉有名的孝女曹娥齐名,赞叹到:“巴寡妇能捐己产而保乡民,曹娥抱父尸于汙江。”

宋代学者刘攽在《女贞花》诗中说:“巴妇能专利丹穴,始皇称作女怀清。此花即是秦台种,赤玉烧枝擅美名。”女贞子、女贞花之名,都因她而来。

明代文士金俊明曾赋诗《怀清台》:“丹穴传赀世莫争,用财自卫守能贞。祖龙势力倾天下,犹筑高台礼妇清。”表达了他对巴清贞洁品格的赞扬。

而明人王世贞在《明故郑母唐孺人墓志铭》中,对巴清之事又有另一番议论:“昔者秦皇帝盖客巴寡妇清云,传称清寡妇饶财,财能用自卫,不见侵,天子尊礼之,制诏有司筑女怀清台。夫秦何以客巴妇为也?妇行坚至兼丈夫任难矣。客之志风也,此其意独为右赀殖乎哉?”

他的见解颇有见地,堪称独特。他推测秦始皇的这一行为,不仅仅是褒奖以产业致富者,还在于推崇“志风”,即对妇女志行坚毅,能够承担丈夫之重任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当然,由于在农业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封建时代,历代王朝都对工商业加以打击和节制,这也导致了不少人对巴清及秦始皇对她的表彰褒贬不一。

宋仁宗时的中书令夏竦按照封建妇道,在《女怀清台铭》里批评巴清“妇越闺户,预外事,是非贞也;图货殖,忘盥馈,是非孝也;采丹石,弃织纴,是非功也;抗君礼,乖妇仪,是非德也”。

他还指责秦始皇表彰巴清是“妇非所表而表之,表贪竞也;台非所筑而筑之,筑祸乱也”,“吾恐蜀民,以秦为明。吾恐蜀女,以妇为贞。弃德逐利,寖润风行。故摭秦罪,荒址是铭”。充分表现出对工商业和女性的压迫歧视思想。

就连北宋改革家王安石在青年时期写的《兼并》诗里也说:“兼并乃奸回,奸回法有诛,势亦无自来,后世始倒持,黔首遂难裁,秦王不知此,更筑怀清台。”他把寡妇清与奸商等同。

明人王立道有《跋叶母还金传》:“予每读《史记·货殖列传》,至巴寡妇清,未尝不叹子长之多爱而讥其谬也。夫传货殖已非所以为训,清以一妇人而且得托名不朽,贪夫窭人将日皇皇焉!”他认为,对于巴寡妇清事迹的记录,使天下见利而不闻义,则子长之罪也。

他指责司马迁作《史记·货殖列传》,表现出社会经济思想方面的分歧,而所谓“清以一妇人而且得托名不朽,贪夫窭人将日皇皇焉”,则不仅维护着传统儒学的义利观,而且透露出对巴清作为妇人的某种性别歧视。

但真正遗憾的是,由于后来人们的忽略,“女怀清台”在清代已经荒芜不堪。清代学士任应沅在拜访此地时,用诗描述了其荒凉破败:“我访怀清台,台基并堙没。三径自云封,嶙峋森石骨。”

1942年,正值全民抗日高潮之时,为了用巴清的爱国精神教育当代人奋勇保家卫国,郭沫若、卢子英与考古学家卫聚贤专程到长寿龙山寨考察。郭沫若被寡妇清捐财卫国的精神深深打动,他很快创作了既歌颂寡妇清,又教育当代人的五幕历史剧《高渐离》。巴清也成为第一个由郭沫若专程考察墓址并写剧歌颂的历史人物。

当时,郭沫若就曾呼吁当地政府维修保护“怀清台”。建国后,他还对此事念念不忘,多次提及。多年来,一些有识之士,也不断恳请有关部门重建“怀清台”。然而,岁月悠悠,清台幽幽,无数请求,付诸东流。

站在荒弃的怀清台前,我想,若巴清有灵,她绝不希望为她姓什名谁喋喋不休,绝不赞赏为她家乡所在何方争吵不止。她最想看到的,是谁能为她再筑大爱之台,点燃精神的长明之灯,为她捍卫那颗高尚的魂灵。

穿越时空,我看到了那座端庄典雅的纪念台里凝结的“大爱”,既有巴清对夫君的痴爱,对家族的友爱,对事业的挚爱,对国家的热爱,对秦始皇的敬爱,也有秦始皇对国家的钟爱,对巴清的敬爱。

这是一座大爱之塔。它把中华民族上善若水、大爱无疆的传统美德,凝固在华夏大地,高耸在民族心中,永世不忘,万古流芳。

穿越时空,我看到了那座高高耸立的纪念台里凝聚的精神,不仅有巴清执着勤奋的敬业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更有她从一而终的忠贞精神、报效祖国的爱国精神。

这是一座精神之塔。它把中华民族的众多伟大精神,固化在中华大地,耸立在人民心中,令万人敬仰,千古传唱。

想到这里,我心中的一座高台突兀而起,上面闪烁着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巴清精神永垂不朽!”

 

 

《巴清正传》参考文献:

 

[1]司马迁.货殖列传[A].史记[M].岳麓书社,1988.

[2]王学理.巴寡妇怀清的矿业与秦始皇陵水银之需[J].唐 都 学 刊,2012.(5).

[3]长寿县志[z].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4]康清莲.寡妇清评传[J].西南民族大学,2003.(12).

[5]谭平,杨志玲.论秦始皇之礼遇“巴寡妇清”[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3.(2).

[6]葛志毅.論丹砂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的文化意義與巴寡婦清其人[J].国学学刊,2015.(12).

[7]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M].增订本.2版.北京:中华书局,1986.

[9]李泰,等.括地志集校[M].贺次君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

[10]常璩.华阳国志[M].济南:齐鲁书社,2010.

[1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2]罗开玉.四川通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13]常勇,李同.秦始皇陵中埋藏汞的初步研究[J].考古,1983.( 7) .

[14]王学理.秦始皇陵研究[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