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浪淘沙——针刀医学的成长历程

 xyf4345 2018-12-15


针刀治疗什么病?


为什么能治好这些病?


闫忠斌

潞安集团总医院

疼痛科



针刀医学是一个成体系的医学理论,一个填补医学空白的理论。它对很多慢性疼痛性疾病的病因给出了更深、更准确的答案。


它治疗的是有以下症状的疾病(部分举例),很常见:

1.①背困、肩膀困、"肩膀背不动"、"肩胛中间疼"、"肩胛缝里疼";②双手、双臂弥漫性的麻、困等多种不舒服;③颈椎病后的眩晕、头重、"头昏昏沉沉"、头痛。2.腰疼、腰酸、腰困,放射到臀部、大腿的困、麻、疼。


为什么能治疗这些病?

01

治疗以上这些疾病医学走了很多弯路,历史很曲折,其中最大的曲折是这样的:因为CT、核磁的普及,发现了很多间盘的突出、膨出,认为这些突出、膨出压迫了神经,于是针对突出这个靶点治疗,方法众多,有的很"高大上",很有科技含量,但总体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可以说基本没有解决以上这些问题。

面对这种局面,众多医生心生莫大的困惑,也是医学的困惑:问题出在哪里?


02

问题出在病因找错了

后来知道了:间盘突出可以压神经,肌肉韧带等多种软组织同样可以压神经,且软组织对神经的压迫数量更多、更普遍,而且不但可以压神经还可以压血管、压淋巴管。

压了神经可以出现疼痛、麻木等症状;压了血管、淋巴管等管道系统导致微循环障碍,代谢废物积聚、组织内压升高,可以出现酸、困、胀等症状;压了交感神经会出现肢体发凉、发冷的症状。

更重要的是压了血管、淋巴管后,局部组织代谢减弱,使组织失去自我修复能力,处于失代偿状态;加之神经被压后不单单是疼痛,还有神经支配张力的减弱,神经——血管——组织这种一体化的整体功能下降(包括损伤后的修复功能),最终会导致疼痛性疾病久治不愈,转变为慢性疼痛性疾病,从而使反复发作的疼痛、顽固性疼痛成为常见病。 
    接受以上原理的前提是承认:软组织也是会经常生病的、也是会衰老的、负担太重是会劳损的。病理变化是粘连、挛缩、硬化、结疤等,这是这种学说的微观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说,解放神经、解放血管既是对症治疗,更是对因的根本上的治疗!

举例说,很多腰部、腰骶部、臀部的疼是因为脊神经后支被压了。脊神经后支背靠横突、上有多层肌肉覆盖,构成了易发病的骨纤维管的解剖结构,理论上后支经过的以及其周围的肌肉、韧带、关节囊、筋膜劳损了都可以卡压它,但根据肌肉功能的多少、使用的频繁、易损的几率推断,竖脊肌和起止于横突上的肌肉韧带对它的卡压是大概率事件,松解这些病灶,效果立竿见影。

从这类思路出发,深部的腰大肌与从腰椎侧面出来的脊神经前支关系密切,腰大肌功能强大、使用频繁,应该不是个省油的灯,其后有横突、关节突、内有椎体、椎间盘,软硬结合,如果此处被卡压,症状岂不和真正的间盘突出症相似?



03

针刀医学坎坷的心路历程

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些症状的疾病,病患众多,病常见,理论阐述也多,很多基础理论还很高深,但治疗的效果不大,白话说就是问题就没解决。毋庸置疑、无需掩盖,医学在在这些患者面前苍白无力、躲躲闪闪。"病人腰疼,医生头疼"正是这种无奈的表达。

病人来了总得面对,总得处理,病人等不得你基础研究的突破,临床医生更等不得。于是多路的临床大夫率先出发,苦苦探索,很多都把关注的重点放到了软组织,多有突破,其中针刀医学异军突起,发现了这些疾病的软组织方面的致病机理,并使用针刀这个医疗器械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其中部分是颠覆性的效果。因为使用针刀,所以把这种发现取名为"针刀医学"。

说的如此好,为什么说针刀医学的境遇是坎坷的,并且现在还在坎坷的路上?个人感觉有以下5个原因:

1.新生事物总是要由弱到强,经历坎坷,诞生即强势大多不是现实,普遍规律。

2.现代医学追求实证,崇尚量化,循证医学更是走火入魔般的以证据为金指标,各种化验、细胞学的检查属微观,以CT、MRI为主流的宏观上的检查以形态上的变化为主。当前医学求证的技术、设备看的见、摸的着才可承认,才是真的存在。

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归为形而上的东西,即使你真的存在,但囿于现代技术的限制,实证不了,不能量化,起码当下医学得把这些放一放。
    软组织的病变即是很难实证、很难量化,试问CT、MRI能看见多少神经血管,淋巴管从未听说,肌肉就是一团团的黑影,神经至细就是一个黑点;常规的化验也不能化验出有多少炎性水肿,炎性渗出些什么。形态不变,功能有变,奈我何!

正是因为是一群临床大夫从实践出发、从实际需要出发研究,目的是更快解决问题,而且要处理数量更多的病人,这种大势所需、所迫,便自觉不自觉的采用辩证、整体的思维方式(因为这种思维可以绕过纷繁复杂、百年研究不透的微观世界,规避自己所不具有的高精尖设备的短板,这种方式尤其对复杂的巨系统研究适用),所以虽然成果丰硕,实践成功,但在现在科学氛围中理论显的不够微观先进、不够"高精尖",针刀这个医疗工具更是"老土"、没有科学味。
     但,大道至简,再高深复杂的理论都要转化到可操作的简单层面,在实践中能解决问题。针刀医学做到了。辩证、整体、宏观和局部、分析、微观的思维方式同样科学先进,其思维成果风格不一样是合理的。
     更可贵的是针刀医学没有"资本"的加入、追捧包装,没有"资本"的寄生,是真正的"人民"化的治疗技术。同样解决问题,在这里不存在"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3.不公的待遇不止软组织疼痛一家。君不见很多病患,病大小不论,穷尽各类检查没毛病,就是难受,症状明显;"内分泌失调"、"围绝经期综合征"、"神经官能症"这类涵盖广泛的诊断拿来按在很多诊断不清的疑难杂症上常有,堪称神诊断;无菌性炎症理论指导下的多种注射治疗,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很有效,临床大夫也广泛使用,但仍是非主流。

4.现代医学≠西医,但主要承袭的是西方的医学,主流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西方人建立的标准体系,完全代表科学先进吗?唯物、辩证、综合、分析这类思维方式东西方从古至今同样拥有,优劣很大吗?没有绝对的事,不可能没有缺陷。很明显的例子——整个传统医学在这个体系里甚是尴尬,多少欲说还休、莫再提的伤心尽在其中。
    这个体系就是个篮子,好东西装不下了,难道就不考虑编个大的。有临床大夫喊出"疗效为王",甚是悲壮。

5.针刀医学本身的问题。因为实证困难,所以针刀医学应该还是经验医学,实践效果的反馈基本是检验理论、治疗对不对的标准。

因为新生,加之软组织纷繁复杂,单就神经来说分支众多、交通众多,知道是卡压了,但找到层层叠叠的软组织是哪一个在卡压也是不容易的,治疗的靶点也是经常找错的。
    急功近利,很多成书的经验方法,本身是匆忙出炉的,没有经过实践检验,是根据解剖关系想出来的,这类想当然的奇思妙想大部分表面看很是合理,实践治疗不见效果,让初学针刀大夫甄别困难,怀疑从而放弃也大有人在。
    因为深度不及或危险,知道但不可为的疾病也很多。

大浪淘沙,狂涛中有分量的总是会沉淀下来。医学界曾流行一句类似戏言的箴言:疾病,医学至多了解并治愈百分之三十。探月,相对于对浩瀚宇宙的探索只是毫厘之距,但对于人类已经很了不起了。针刀医学犹是如此,在医学的边缘探索着前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