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雪时晴帖 传为晋代王羲之书法作品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 展开 《快雪时晴帖》传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纸本墨迹,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1] 《快雪时晴帖》共全文4行,28字。它是作为一封信札写就的,其内容是作者在大雪初晴时以愉快心情对亲朋友人的问候。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富有独特的节奏韵律。其笔法圆劲古雅,无一笔掉以轻心,无一字不表现出意致的悠闲逸豫。即使偶尔重心忽左忽右,全局依然匀整安稳,不失平衡的美感。[2] 《快雪时晴帖》被誉为“二十八骊珠”,被古人称为“天下法书第一”与王献之《中秋帖》、王洵《伯远帖》被乾隆合称为“三希”,且此帖列于首位。[3][4] 中文名 快雪时晴帖 作者 王羲之(一说为唐人) 创作年代 东晋(或为唐代) 书法类型 行书 材质 纸本 书法内容 释文 全卷 版本一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5] 版本二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6] 印跋 帖幅前有“廷”印,后有“绍兴”联玺,又有“褚”半印,及“明昌御览”“冯铨之印”等。 帖前后有董邦达绘《快雪时晴图》和仿倪云林山水。 又有清乾隆书“神乎其技”4个大字,乾隆题写:“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天下无双,古今鲜对”等7题。帖后有历代名人题跋。如: 元赵孟頫跋曰:“东晋至今近千年,书迹传流至今者,绝不可得。《快雪时晴帖》,晋王羲之书,历代宝藏者也。刻本有之。今乃得见真迹,臣不胜欣幸之至。延佑五年四月廿一日 翰林学士承旨 荣禄大夫 知制诰兼修国史 臣赵孟頫奉敕恭跋”等。[7][4] 创作背景 王羲之晚年时,毅然决然地辞去职务,追求隐逸自然的生活,这点也让他的书法艺术成为最能表现与抒发个人性情的一种媒介。其书风呈现典雅细腻的精致度,以及保有严谨的法度,却又能用笔秀美而劲挺,展现出他天然率真的性格,连他的只字片言或短纸信札,都获得后人的保存,成为历代学习书法艺术的典范。《快雪时晴帖》即是如此,它是王羲之大约在大雪初晴时写给友人“山阴张侯”的一个问候信札。 此卷《快雪时晴帖》是否王羲之真迹还存在争议,此帖北宋时即被认为是王羲之墨迹,作为墨迹著录于《宣和书谱》中。元代赵孟頫等鉴藏家,也认为此帖“良是千余年异物”;而现今学术界大多则认为,此帖是唐代精摹本。[8] 艺术鉴赏 点画 《快雪时晴帖》其点画俯仰生情,钩挑都不露锋。其着重表现在用笔尤为圆劲,提按顿挫的节奏起伏与弹性感较平和,以圆笔藏锋为主,起笔与收笔匀整安稳,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提按得当,从容不迫,神态自如,骨力中藏。整帖看来雍容古雅,圆浑研媚,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无一笔掉以轻心,无一字不表现出意致的流利秀美。[9] 结体 《快雪时晴帖》结体以方形为主,平稳匀称,行书中带有楷书笔意,十分多变,富有轻快的节奏感。帖中“羲之顿首”以行草开头,“山阴张侯”以行楷收笔,形式优美而富于层次。 共4张 局部 “羲之顿首”,这四个字轻松自如,闲雅平和,亦行亦草,或断或连,笔意贯通。“快雪时晴佳想”,字字独立,笔圆墨润,介于行楷间,活而不滞,力透纸背。“快”字;左右相向的两部份,有着呼应的关系,“夬”的右肩略微高耸,末笔右顿,调和了倾斜的姿势。“雪”字也有类似的情形,上部向左倾斜,末一横画收笔有向右下的笔势,所以也调整了整个字的重心。[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