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5

 不忘初心证菩提 2018-12-16

       天道自然本来安泰宁静,因而光照四方。

      在天道自然的光照下,人自然而然,物也自然而然。

      人有安泰宁静的修养功夫,便有永不衰败的德性。

      德性不衰的人,人们就依附他,自然就护佑他。

       众望所归,是得天道之民。

      自然护佑,是得天宠之子。

 

                                最初与最高

   有一首叫<婴儿>的哲理诗,描绘了一个最初与最高的境界,也非常巧合地解说了庄子的"内圣"的内涵:生命的错误/在于选择了时间/生命的开始/最贫乏的是时间/最富有的也是时间/最初的境界/就是最高的境界.....

  这说的是在时间里人变了,也就是生活改变人,命运改变人.而生命开始,那不是幼稚,反倒是一种境界,一种最高的境界.何为"内圣"?这"最初的境界,就是最高的境界"就是"内圣". 

  最初,人不贪求什么,顺从天性而哭泣,顺从天性张口要吃,吃了就睡,冷了就哆嗦,暖和了就安静了。最初的需求就这样,不要心机,不要智巧,不要钩心斗角,各安其位,各随自然。

   即使现在,好多人都在想,如果不长大该多好,如果能说能笑,能走能跑,能自己吃饭,却依然像婴儿一样多好。于是,生活没有烦恼,世界没有欺诈,人间也没有伪善,那该多好。

   三岁的孩子到别人家里,别人给他苹果,他拿了就吃,也不客气一下,也不推让一番。吃完了,玩倦了,就爬在人家桌子上睡着了。有时,别人给他东西吃,他推开说:“不好吃”。也不管别人脸上好看不好看。他乐意了就主动给人推车,搬煤,赶猫赶狗。他不高兴时,分明看见鸡蛋滚到桌边上也不动手拣一下,一切率意而为。而大人们呢。见人一口笑,即便心里要哭也要装一副欢天喜地的样子。见了想吃的东西,嘴里口水淌,却硬撑面子,一迭声说“不吃不吃”;见了老官僚,心里恨他作恶多端,老不死,不早死,嘴里却满口“您老德高望重,越看越显年轻”,还要装出一副天真淘气讨人爱的样子。自己都恶心,如果能像三岁的孩子一样该多好,可是不能。

   三岁当然还在人生最初的境界,当然还保持了最初的纯真。

   所以,从最初与最高看"内圣",内圣不是让人可望不可及,让人顶礼膜拜.内圣就是纯朴,就是率意而为.果能人人内圣,社会所有贪占,争斗乃至杜绝作恶的条条款款还有什么必要呢!

                         我是谁?

   最初的情景是如此单纯、和谐、真率,显示了一种神圣的境界,一种纯洁的心地。此后,人便进入了漫漫的一生历程。这真是一场又苦又累的跋涉,又是一场又诱人又叫人心灰的赌局---人需要的太多,社会的许多存在像哄抬物价一样让人不得不去争夺:权力、金钱、地位、情感、异性、土地......

   只是到了人生最后才猛醒,才借生命的一束余光,反照自身,原来所争的一切并不属于自己。最辉煌的成就,也常不过功过相当,更别说并不辉煌的业绩,亮底儿看,损人尤多,损己亦尤多。原来,人生的辉煌昙花一现,短暂中又掺着许多虚假。原来,真正的鲜花与阳光,岁岁年年今又是,日日新,月月新,只在自然的怀抱中。

  这猛醒只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才看得到,实在迟了些,但迟了也有意义。

  有两位英雄同室操戈,一成一败。成功者,占有天下,为帝为王。失败者,流落他乡,寄居外国,一生不免壮志难酬,凄风苦雨。为帝王者后来晚节不佳,几乎把天下断送了,众叛亲离中,孤苦谢世。旁人把这消息告诉流落异国他乡的那位英雄,意在安慰他,让他高兴,那人却说:“我也是要上那条路的,一切都过去了。”一句话说尽了争斗的徒劳,荣华的虚妄。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赫赫有名的英国首相邱吉尔,临终前,别人请他说几句话,他竟然说出了:“一切都厌倦了。”他不再说,也不再做了,从容归去。

    蓦然回首,我是谁?

    我是自然之子。自然即内圣,即有一个圣者之心,有一个圣者之行。倘不能如此,虽为王为帝,亦何益?

                        自然

      什么是自然?

 

    自,自己也;自己者,我也。我,不仅是某一个人,也是某一物。任一世间的存在都是他(它)自己的“我”,统称“自我”。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水一牛一羊一机器一房屋一白云一星斗一声音,都是自我。自我就是原本,本来,实际。

    然,样子。

    所以,自然就是一人一物一事的自身本来的样子。

    一切都是自然的,人也是自然的一分子,人也是自然。

   不增加什么,也不减少什么,就是自然。加或减都是损害自然。

   人注定要修饰自然,人也就注定背起苦难去追求幸福。于是就有惊恐、疑惧、喜悦、忧伤、快乐。然而,人的本来样子却不是这样。

   在大森林里,有两个盗贼放下赃物,准备分赃,却碰到了老虎,立即惊恐不已,一个拔腿就跑,并爬到一棵树上躲了起来。另一个吓软了腿,跑不动,就被老虎一脚踏翻吃了。

   然而,有人在大森林里丢失了幼儿,幼儿觉得大森林里一切都新奇,十分好玩。就玩玩石头,摸摸野花,看看从参天大树的浓荫中泻下的阳光,感到有趣极了。这时也来了一只老虎,老虎望望孩子,以为他会躲开;孩子望望老虎,这是个什么东西呢?皮毛那么好看?老虎打量着幼儿,幼儿看着老虎;老虎在诧异,幼儿向老虎走去;老虎想逃走,幼儿想和老虎玩耍。老虎觉得这孩子那么小,便麻着胆子和幼儿玩,幼儿摸老虎的胡须,扯扯老虎的尾巴。老虎终于没有耐心,被幼儿的自然镇静吓得灰溜溜地跑了。

   这就是自然而然。

   这就是天宠之子。

  无私、无畏、无欺、无伪、天佑也。

                       道德

   庄子的道德和孔子、孟子眼中的道德不同。孔孟之道是要建立社会秩序,使人做人做事各守特定的规范。庄子的道德是要人回归自然,顺应自然。是要说破世事人情,看穿世事万物的大智慧。

   何为道?

   道就是自然,就是本来的样子。它产生一切,又磨灭一切。但无论产生还是磨灭,对于道本身,它并不增加什么,也不减少什么。所以,道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又生而死,回归自然。所以,道是天,道是物,道是人,道是一切,道又是什么也都不是。

  德就是得。道无声无息,它摸不着看不见,但它又无所不在地存在着。人诞生了,这是天之德,也是人的获得,获得生命。男女交合,新生命就开始孕育。孕育最神妙,说不清它的确切情景,但它到底实实在在地进行着,这是人类之德,父母之得。得人只能得到应该得到的,这就合乎道,也合乎德,否则背道亦背德。德之于人就这样。

   像婴儿一样,便无忧无虑了.婴儿活动,并不想做什么;婴儿走路,并不想走到什么地方.像木头一样无知,像石头一样不想什么,如此,祸不来,福也不至.没有了祸福,人还担心什么呢?这就是道德的境界,也是人生的圣境.

   明白这道德,就算明白了天地人生的要谛。不求什么,却可尽获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