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颠覆性观点!唐咀遗址可能与“陷巢州'无关 ? 水下遗址并非古巢州?

 caishankang 2018-12-16

2001年,在巢湖烔炀镇唐咀行政村湖近岸发现被湖水淘洗许多文物,被村民捡拾。

2002年,从村民手中征集了陶器、铜器、铁器、玉器、银器文物共260件,最早为新石器时代的玉斧,最晚为王莽时期钱币。

“陷巢州”话题再度成为媒体传播热点,频传《安徽巢湖湖底古城遗址重见天日》、《考古发现巢湖湖底有一处古城遗址》等报道。


唐咀水下出土部分文物

巢湖唐咀遗址是否与“陷巢州”传说有关?唐咀水下是否真的有城?

省内一些学者2005年在《巢湖名称与“陷巢州”考辩》一文认为, “(陷巢州古城遗址重见)好象有理有据,且十分具体,似可相互印证,让人采信。其实,破绽昭然,经不起推敲”;

清康熙《巢湖志》云:“湖陷于吴赤乌二年七月二十三戌时。”今人《我国第五大淡水湖——安徽巢湖湖底露出古城遗址》一文对此作了解释,并进一步发挥:“根据清康熙年间巢湖地方志记载巢州在三国时期吴国赤乌三年(公元240年)七月二十三戌时陷落,形成今天的巢湖。查巢湖中庙有关记载,称中庙始建于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相传三国时期,黎民陷于洪水浩劫之中,古巢州有一位老姥预知天机,登上凤凰矶拯救溺水者,后人便建庙以祀,云云。”

这种诠释与发挥显然有误,其一,不符合巢湖成湖年代,如果巢湖成湖于“三国时期”,那么《国语》、《汉书》何有关于巢湖的记载?三国时期,曹操四越巢湖又如何解释。其二,不符合巢湖政治史实,此地秦置居巢县,沿袭至三国东吴时期,周瑜曾任居巢长,改称“巢州”。巢湖形成于一万年之前,在三国时期泱泱巢湖早横亘于江淮之间,足见吴赤乌二年(239年)“陷城为湖”和“‘古巢州’遗址浮出水面”是不可信的。

《巢湖志》记载的“湖陷于吴赤乌二年”,并非完全子虚乌有。根据吴立等2009年发表的《汉代以后巢湖流域文化衰落的环境考古学观察》一文介绍,汉代以后,巢湖流域确实存在着气候环境的恶化,引起地震、洪水自然灾害频发的事实。文献记载,长江洪水就有三次:分别是太元元年七月(公元215年)、永和七年七月(公元351年)、晋元兴三年二月(公元404年)。与洪水相伴是地震灾害,巢湖流域位处郯庐断裂带南段,汉代以后,进入了一个地震高发期。历史文献记载从公元220年至320年的地震就有数次。



吴立等在《汉代以后巢湖流域文化衰落的环境考古学观察》一文中强调:“这与文献资料的记载相一致。清《巢县志·详异志》记载的‘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巢城陷为湖’恰与唐咀‘古居巢城’遗址终止的时间相合(距今1800年左右)。又《巢县志·艺文志下》载‘姥山西,旧称巢湖,姥山东,则故巢城’,‘则是赤乌未陷以前,已有巢湖。’‘巢陷时,所陷非止一城,今计齐头嘴及姥山东南至巢湖,长可百五十里,阔不下五六十里,皆其所陷没也’。”

综上所述,巢湖形成距今已有一万余年,这是无可值疑的事实。但是,在吴赤乌年代,由于当时洪水与地震灾害交织,有地震后滑坡(塌)、崩岸,导致周边房屋建筑塌陷的可能。因巢湖东北部和东南部多山地岗峦,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势相对较平坦,受灾害影响较大。

唐咀水下遗址

至于巢湖唐咀水下发现汉代之前文物,有可能为吴赤乌年代洪水导致商船翻船沉没,或地震灾害再次引发原东北湖泊周边村庄、集镇塌陷扩湖,这两种现象都有可能。具体原因,有待考古专家进一步考证定论。在这里,再次强调“赤乌未陷以前,已有巢湖。”只是吴赤乌年代的洪水和地震灾害有可能对原巢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许昭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