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四大奸臣,一人留下一个典故,如今更是家喻户晓!

 花木考究 2018-12-16

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中,无数忠臣义士如流星般在空中闪过,留下耀眼的光芒。他们在当时可谓是主沉浮、撼天下,为国家、为百姓倾尽一生精力,美名流传千古。而善恶总是对立存在的,作为忠臣的对立面,奸臣在历史上也从没有断过。他们结党营私排除异己,甚至有弑君杀臣,弄权误国营私、残害忠良之臣。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四位奸臣,在历史上可谓臭名昭著,不论是在当时的恶劣影响,还是在后人心中的“知名度”都是名列前茅。有趣的是这四大奸臣名声虽不咋地,但每一个却都留下一个经典的成语典故供后人启示,如今更是家喻户晓!需要注意的是,从这些典故之中,大家也可以看到其人如何!

庆父: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庆父是春秋时期鲁国上卿,鲁桓公姬允之子,鲁庄公异母弟。 鲁庄公死后,庆父变得贪婪残暴、权欲熏心,企图自己成为国君。公子般即位不到两个月,便被他派人杀死。公子般死后,庆父又立了一个傀儡国君即鲁闵公。鲁闵公背景有所不同,他既是鲁国国君,又是齐桓公的外孙。鲁闵公继位后庆父越发猖狂,随意诛杀异己,权倾朝野。

然就是这样庆父还不满足,遂没过多久就把鲁闵公杀掉,自立为国君了。这一下,齐桓公可坐不住了,他作为中原霸主,对邻国的动乱不能不问,况且被杀的是其外孙,于是派大夫仲孙湫以吊唁名义去鲁国查看情形,准备采取措施。公孙湫回来报告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意思就是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

后来鲁国人见庆父连杀两个国君,实在是大逆不道,纷纷反抗。尽管庆父逃到了国外,但还是被遣送回国,途中自杀而死!

赵高:指鹿为马!

对于指鹿为马典故,想必天下无人不知。在李斯死后,赵高名正言顺地当上了丞相,事无大小,都完全由他决断。后来赵高想要叛乱(篡夺秦朝的政权),恐怕各位大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圈套设法试探。于是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误邪?谓鹿为马。”然而,群臣的反应是:要么沉默,要么说马!

其实,赵高的目的很简单,即:谁和胡亥一条心,谁和自己一条心,谁反对他!后来说是鹿的,赵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伤(或陷害)那些人。从此之后,赵高正式权倾朝野。可以说赵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奸臣,他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顶峰。最后他危害纲纪,迫害良臣,将整个大秦帝国覆灭。故陆贾叹曰:“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指秦朝灭亡)。”

李林甫:口蜜腹剑!

口蜜腹剑意思是嘴上说的很甜美,心里却怀着害人的主意,形容某个人两面派的狡猾阴险。此典故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在唐玄宗时期,李林甫做宰相,凡是才能和功业在自己之上而受到玄宗宠信或官位快要超过自己的人,一定要想方设法除去,尤其妒忌由文学才能而进宫的士人。

而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却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明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最终李林甫担任宰相十九年,是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他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还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做大,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秦桧:东窗事发!

东窗事发,意为阴谋败露或罪案遭人揭发,是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而谈起它的起源,很少人知道其与南宋奸臣秦侩有关。相传北宋末年,金兵南犯。岳飞、李纲等坚持抗金,但奸臣秦侩主张投降。因此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秦桧后来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其后或遭天谴,秦桧与儿子相继暴病而亡。

虽然说典故有一定的“演义”色彩,但是,从中我们应该深刻反省因果报应的必然性。奸人秦桧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为什么流传下来的成语偏偏要叫做“东窗事发”呢?其实,典故的出处已经明确介绍了原因:“桧之欲杀岳飞也,于东窗下与妻王氏谋之!”。也就是二人在家里的“东窗”下设计了这个阴谋,所以称作“东窗事发”。

当然,在古代类似这样的典故还有唐朝李义府的笑里藏刀、来俊臣的请君入瓮等,只是相比以上四个人,知名度要稍微低一些。而需要注意的是,从元明之后,典故就骤然减少,基本上很少再有典故出现了!原因或许并不复杂:原先的典故,基本上满足了现实交流的需要,所以即便就很少再见到新的成语典故了!

而纵观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朝代是奸臣当道,陷害忠良于不义,祸国殃民,败坏朝纲。其罪行令人发指,而结局是民怨鼎沸,国力日衰。最终闹得是国将不国,这些奸臣无不是千古罪人,实在应引今人为鉴,奸臣自古难有好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