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平安银行的思考

 quanshan 2018-12-17

平安银行去年更换管理层以后,战略上开始学习招商银行,大力发展零售业务,但效果如何还得观察,其面临的主要困难:

(1)负债成本高,零售贷款和活期贷款比例低,根本原因还是因为零售基础薄弱,最近1年已经显现出存款停滞,贷款还在大跃进的增长,只能去同业借款,例如从货币基金借款,负债成本越来越高。

(2)负债成本高就要求贷款利率必须高,平安银行的零售贷款利率处于股份制银行的最高之列,虽然表现出净利差较高,但信用成本也高,去掉信用成本后的利差实际上不高。平安银行的资金成本高,如果大规模去做低风险的住房抵押贷款,可能不赚钱甚至是亏本的。

(3)贷款利率高和零售战略某种程度上是冲突的,比如平安银行的新一贷利率普遍超过10%,甚至高达18%,这个客户群整体上应该是信用记录和收入水平一般的人群。而招商银行的群体要高端的多,除去私人银行不讲,基础客户也是富裕地区的中产白领,有招商银行的工资卡,有更多的资金会去购买理财产品买保险等等,创造更多的非息收入,在城市化、人均收入上升和消费升级的过程中,招商银行受益明显。

(4)风格激进。在大多数行业,民营企业比国营企业更有效率,但是银行业比较特殊,一笔贷款的风险一般需要1年或者多年才能暴漏,考核制度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急功近利的激进做法,过去几年从民生银行和平安银行的路径就可以看出,民营银行在风控上并没有优势,反而是劣势,在战略上往往缺乏长远规划。

(5)缺乏品牌。零售业务核心是品牌,招商银行从2004年开始转型做零售,至今已经13年,在大家都在搞对公上规模的时候就低头耕耘,慢慢长路造就如今在中高端客户心目中的零售银行品牌。很多银行想转型做零售,但是望洋兴叹,因为转型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和耐心。

银行业的主要商品是资金,而企业和个人对规模和杠杆的渴望是无止境的,所以贷款的需求也是无止境的,贷款也是可以被创造的。恰恰因为贷款是可以随意被创造,但低成本存款是有限的,所以贷款规模的扩张和控制体现一家银行的治理水平,是量入为出,还是寅吃卯粮。

平安银行有中国平安做后盾,资源上有一些优势,如何利用这种优势需要继续观察,而银行业和保险业毕竟有很大差别,如果简单把保险业的销售风格移植过来未必是好的做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