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质量守恒定律优秀教案和反思

 黑眼睛j132hqrm 2018-12-18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和反思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测定,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关系。

2、能用微粒的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3、通过对实验的操作与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1、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探究活动。

2、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测定,培养学生定量研究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主动与他人讨论和交流,表达自己观点,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普遍意义的及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教学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三、教学设备

    实物投影仪、电脑、实验仪器和药品

四、主要教学方式    实验探究

五、主要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思想

 

 

 

 

 

 

 

引入新课

 

 

 

[导入]分析下面这个化学反应:        点燃

+ 氧气  二氧化碳

C     O2         CO2

在这个变化中,什么发生了改变?

肯定学生的各种答案,引出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

1.    物质发生改变

2.    分子发生改变

3.  状态改变……

 

复习旧知识,便于新授课的讲授。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提问]以上分析了化学变化中“质”的变化,那“量”是否改变呢?你认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会怎样变化?

[展示]二三百年前两位科学家的“争论”,他们谁对谁错呢?今天让我们像科学家一样,用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

展开联系与猜想:

化学应前后质量会减少 

化学应前后质量会增加

化学应前后质量会不变

 

 

初步判断

产生探究的愿望

 

 

 

 

让学生提出假设,激发求知欲,进入主动探究的状态。

 

 

 

 

 

 

实验探究

收集证据

 

探究过程

  1、教师演示,提供支持

2、展示实验基本操作

天平的使用

    药品的取用

3、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设计实验方案,按方案实施(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组内讨论、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分析实验,形成结论。

 

观察、分析

领会操作要点

 

 

组内进行分工(做实验、观察、记录)

 

 

 

 

巩固基本操作要点,突破实验中的障碍。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

向学生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为学生创造实践、合作的机会。

 

 

形成解释

组间交流

 

小组汇报、组间交流(质疑、知识共享)

1.   

组织学生汇报:怎么做的?

得到什么结论?

教师提倡学生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看法。

汇报本组实验。

 

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没有改变。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通过质疑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交流,知识共享。

 

 

 

形成结论

[讲述]我们通过实验体验到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事实,但形成规律却不是一两个实验就能说明的。

[展示]科学家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过程

[板书]质量守恒定律内容

 

 

领会科学家对真理的探究精神。

 

记录、领会

 

 

使学生体会一个科学定律的得出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是几代科学家不懈求真、求实的过程。

 

 

 

 

分析实质

 

[引导]化学反应前后为什么质量会守恒?我们从微观角度去考虑。

[展示]多媒体课件形象展示分子、原子变化情况。分析在此过程中什么没有改变。

[板书]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观看、分析、回答:

原子的种类、数目没变

 

记录、领会

 

用微观动画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实质,突破难点。

 

 

小结

[讲述]本课我们认识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原因,我们知道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原子守恒、元素守恒。

 

 

领会

及时小结,让学生在头脑中理顺思路,理解本课重点。

作业

将所学化合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

 

 

板书设计:

课题质量守恒定律

一、 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反应物质量的总和

等于反应后各生成物质量的总和。

二、实质: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发生变化               

 

 

一、教学设计特点分析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实验探究为主线,将学生分为五个小组,通过组内合作、组间交流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亲自观察、体验、讨论、辩论等一系列活动感知质量守恒定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并让学生体味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以“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建立假设,活动探究——解释应用,拓展提高——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四个环节组织教学,这节课体现以下特点:

1.以最佳的师生互动,实现开放性和实效性的双赢。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较强的教学开放性,给予了学生较大的分组实验的时间和空间,并没有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先交流实验步骤和方案,而是通过在学生分组实验过程中以亲切、自然的情感与学生融为一体来形成最佳的师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分组实验过程的帮助、支持、交流、引导的作用,最终来落实教学的实效性的。

2.将“以学生为本”的宗旨落到实处。

教学过程中既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和空间,又敢于让学生在实验中出错,走弯路,特别是对一个小组在实验出错后还要求进行实验改进时,为了使他们不留下遗憾,做出了删减一些教师演示实验的决定。让他们成功地完成了实验改进,这一举动也成为了本节课的一个亮点,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学生也真正体验了探究味道,也像科学家那样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这样的学习过程既有利于新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又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3.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搭建平台。

本课的实验探究没有停留在形式上的探究,没有为学生设置实验步骤和实验装置图,只是给出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几种药品和简单的仪器,让学生自主设计可以测定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的实验,促使学生有效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挖掘小组成员的个人智慧和分工合作的潜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在表达和交流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压抑学生思维,不管实验装置设计的对或错,都不忙于作出结论,让学生在讨论、争议中得到结论,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二、呈现的问题与改进方案

1.教师提出的问题未能激起学生的争议。

课题定位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变化的研究”,学生在上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当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时,没有出现预想的争论场面,学生都认为质量保持不变,深入挖掘学生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时,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竟能回答出质量守恒的原因了,这样的问题没有激发起学生的争议,反而使教师陷入尴尬的局面,不如不提。

改进1:以“蜡烛燃烧秤量的实验作为启动和驱动性问题”进行引入,再提出问题“你认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情况有几种可能?”这样诱发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化学反应中的现象来进行猜测。

改进2:也可以不用学生猜测,直接用化学史引入:展示两位化学家的争论,你站在哪一方?(简述理由)让我们用实验来证明你的观点吧!这样更直接,当学生推翻波义尔的结论时,会收获到更大的成就感。

2 教案的设计对实验及学生的差异考虑不周。

在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设计了四个实验,一个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活动提供支持,三个学生分组实验。学案上只呈现了演示实验和本组选择的实验的资料,因三个分组实验及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完成实验的时间相差了二、三分钟,先完成实验的小组只有观看的机会,而没有再思考、再设计的实验资料。

改进:将四个实验的仪器、药品都呈现在实验学案上,教师鼓励优先完成实验的小组再设计其他小组的实验,这样更有利于进行比较和交流,使探究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

3.落实知识的实效性还没有完全到位。

依据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进行分析并得出质量守恒的结论,使学生只是停留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相等的,但没有始终重申“参加反应的物质和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问题。(因为实验中有未参加反应的物质)

改进:在实验得出质量守恒的结论基础上,认真分析参加反应和反应后生成的物质是什么、计算质量总和都包含哪些物质的质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