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瓷一故事 —— 萧何月下追韩信

 天宇楼33 2018-12-18






1950 年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县东善桥观音山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沐英墓出土的这件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因为有着准确的纪年和完美的器型绘画,因此在国内也成为元青花中的标准器。明朝大将沐英(1344~1392)是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字文英,汉族,濠州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人,为朱元璋养子。

沐英从小在战乱、兵营、征途中度过。从1356 年(元至正十六年)起,12岁的沐英就跟随朱元璋东征西伐,开始军旅生涯,所以他就好似朱元璋的儿子一般,特别是马皇后视他为己出。1362年(元至正二十二年),18岁的沐英被授帐前都尉,参与守镇江,开始担任军事要职,他的一生平步青云,功勋显著。


沐英在1376年(明洪武九年)以副帅之职随邓愈征讨吐蕃,因军功被封西平侯,赐丹书铁券。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命沐英与傅友德、蓝玉率兵30万征云南。云南平定后,沐英留滇镇守,其镇滇10年间,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安定边疆。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9月,沐英因义母马皇后(朱元璋的孝慈皇后)病逝,悲伤过度而咯血。1392年(明洪武二十五年)5月,沐英又因太子朱标的去世,遭受打击而患病,于太子死后的两个月,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48岁。沐英死后,朱元璋十分痛心,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沐氏子孙世代承袭,镇守云南,直至明朝末年。

因此,可以看到沐英是朱元璋极为重视的一员大将。这个元青花在墓中陪葬也说明元青花在当时的珍贵性,这件梅瓶造型规整、胎质细白,釉色透亮晶莹,青花采用进口钴料,绘五层纹饰,肩部为变体莲瓣,内填杂宝,下面是缠枝莲纹,中间主题纹样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人物故事图,画着萧何、韩信和艄公。萧何头戴方顶硬壳幞头,身着长袍,左手握缰,右手持鞭,策马疾驰、五络须髯随风飘起、回首作眺望状,方顶硬壳幞头是一种硬裹的巾帽,用铁丝或藤草编成内型的硬壳,再糊绢或罗,并涂以黑漆,外型方而隆起,左右两脚用铁丝制成,并糊漆纱,向两侧平伸或上翘,向左右平伸,长至二尺,为宋代官员所好戴,宋代帝王也常戴用。元青花中的人物装扮服饰基本以宋代为模本,比较有意思的是在元以后的明清两代,也多以前朝样式为人物装束打扮。在梅瓶的另一面,韩信头缠巾,身着长袍,手牵骏马伫立待渡,一侧艄公持桨站于船头。清代外销瓷中的仆人形象与这件元青花中的艄公造型有些像,秃顶、身体稍前倾。背景作为点缀装饰着松树、梅花、蕉石、竹子等图形,下面是细条状缠枝,底下胫部为变体莲瓣,内填莲花和火烛纹,下面莲瓣纹的上部和卷草连接处画着反向的莲瓣尖,这是比较有意思的一种处理方式,在许多的元青花纹饰中都有这个手法,从元以后的莲瓣纹与其他纹饰连接处理就再也没有这样用过。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见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书中讲到楚汉时期军事奇才韩信的故事,他先后投奔项梁、项羽和刘邦,均不被重视。公元前206 年韩信投奔刘邦,也不为重用。刘邦先派他做一位管粮草的小官,还差点因犯军规而被处死。一次偶遇刘邦的宰相萧何,在一席长谈后,萧何认为韩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准备推荐给刘邦。结果韩信见不被重用,逃跑了,萧何知道后便去追回韩信,并说服刘邦重用他,官拜大将军,最终辅助刘邦成就帝王之业。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在唐宋时期已有相关的画本,元曲中就吸收了传统说唱艺术的精华,并赋予时代的特点,元朝平话作为话本体裁之一,与诗话、词话相对而言,是只说不唱的平铺直叙的话本。当时平话中就有这个情节并配有插图。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马道镇,在马道街以北有一座樊河桥和一块“寒溪夜涨碑”,就是当年韩信跑到这个地方要渡河时,河水猛涨,挡住了去路,然后萧何追至河边,将韩信劝回汉中的地方。民间传颂着一首歌谣:“不是寒溪一夜涨,焉得炎汉四百年。”也就说正巧寒溪河在韩信出走时一夜猛涨,因而拦住了韩信使萧何追上了他,因而得以成就汉代400 年基业。溪边原有萧何庙一座,于1983 年溪河涨水山体坍塌,庙宇随之全毁。

至清康熙年间,描绘中国战争历史题材的刀马人纹饰深得西方人的喜爱,也成为外销瓷中一个重要的纹饰。当时西方世界刚从中世纪诸侯混战中走向大航海时代,他们对骑马征战有着特别的亲切感,于是刀马人纹饰成为清初一个深受欢迎的纹样。中国传统陶瓷纹样中的刀马人应该是始于元青花,在宋代画马和人物骑马的中国绘画已十分成熟,但在瓷器上却很少出现,只有到元青花中才见到不少反映古代战争纹饰的刀马人纹饰,而且水平极高。这件萧何月下追韩信中萧何骑着扬蹄奔跑的骏马,马头向着观众侧首回眸。这个角度的透视绘画在画马的时候是比较难的,相对明晚期和清三代画的马匹来说,这件瓷器上的马与人的比例中马画得有点偏小,可是如果与西方的马与人相比较,中国元明清三代瓷画似乎都是在画南方的矮种马,马身偏长、偏矮,而西方早期画马在希腊画瓶中见得比较多,在古希腊画瓶上无论是静止的马还是奔跑的马,还是人骑的马,都比较高大而矫健

在萧何骑马追韩信的造型上,中国古代画工强调的是一个气韵,松树向着左上方伸展,枝干环绕在韩信的上方,似乎是在远处的石头与竹子,和近处的地面与梅花拦在了韩信的前面,近景中的芭蕉巧妙地伸展,而马蹄插在伸展的蕉叶中间,萧何坐骑的后脚巧妙的被前景中的石头遮挡,并与石块的深色连成一片,石块与松树形成一个“S”形,既与萧何连成一个整体,又分隔开萧何与韩信的两个画面空间。从这个画面分析来看,古代艺人们想要表达的是萧何追过头了,回首看到在石头松树那边的河畔上的韩信,他们想要突出的是一个“追”和一个“找”字。也就是说在追的过程中也有寻找的感觉。因此,它非常生动地将人与马都画成回头看的造型。另一面的韩信、马与艄公,似乎与萧何没有任何关系,他们自成一个完整的相互呼应的画面。韩信牵着马,马头朝着前方,韩信也看着前方的艄公,而艄公撑着船也看着韩信。他们似乎是没有发现萧何过来了,因此整个画面描绘着萧何追到韩信后发现韩信他们正准备上船的那一瞬间。跟希腊瓶画相比较的话,希腊人骑马和萧何骑马对照,希腊瓶画更讲究一个装饰性,中国的瓷器绘画则强调故事情节的生动与场景的意境与趣味。

元青花中还有一些秦汉时期的历史故事画面,其中比较有名的有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的《蒙恬将军图》玉壶春瓶。瓶子为喇叭口,细长颈,垂胆腹,圈足外撇。造型柔美,胎质细腻,釉色光润。器身用进口青料描绘《蒙恬将军图》。蒙恬头戴翎冠,身披甲袍,足蹬云靴,左手扶椅,右手发令。身后立着一名佩腰刀执帅旗的士兵,旗上竖写着“蒙恬将军”四个楷体大字。蒙恬前方右侧有一名持弓武士,似在禀报军情。另一侧有一位右衽、短衣、束腰、裹腿的武士抓着一名跑着的官吏。在构图上用松树、芭蕉、山石、草坪、围栏等布置了两个场景,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花纹细腻,人物生动,布局合理。


蒙恬是秦朝的一员大将,而汉代刘邦正是推翻了秦才建立的。韩信辅助刘邦夺取天下以后。刘邦对韩信却越来越不放心,先是解除了韩信的兵权,由原先封的齐王改封为楚王,不久又将韩信逮捕,放出后封了个淮阴侯,令他闲住在长安。后有人告他谋反,当时刘邦不在京城,坐镇京城的吕后想除掉韩信,于是就和萧何商议。萧何设计骗取韩信进宫被吕后预先埋伏的士兵抓住并处死,而且诛杀了韩信一家三族,因此就也有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一成语。萧何月下追韩信成就了韩信的一番事业,这个故事也千古传唱,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个古代故事,元代统治者信奉伊斯兰教,他们原本是反对偶像崇拜的,也就是说在伊斯兰纹样中基本上没有人物出现,然而在元代统治者断绝了文人士大夫科举入仕的途径之后,许多文人为生存、为平民百姓写元曲、画版画,所以在元青花中有许多历史人物和战争的故事,这同时也寄予汉民族士大夫阶层对元朝统治者的不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