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失的严山

 苏迷 2018-12-18

  文 张志新 图 陶开俭

  严山,位于苏州高新区通安镇境内。它西距太湖约4公里,东离阳山1.5公里,与相邻的平王山、恩顾山、彭山、龙山、渚头山……若断若连,形成太湖东北岸一个低矮的丘陵区。严山不高,海拔仅22.5米;占地也不大,范围不足千亩,但1994年出版《吴县志》所附的《吴县全图》上明确标有山名与地理方位。2013年春,我作为特邀嘉宾,陪同江苏电视台拍摄六集电视纪录片《回望勾吴》来到严山时,山已荡然无存。所在地变成了一个广数百亩,深十余米的大水漾。在随后出版的《吴中区志》和《苏州市志》上,再也找不到严山的踪影。整座山在地面上、在文献中已经完全地消失了。

  1

  我关注严山,还得从1986年说起。这年正好是苏州建城2500周年。为庆祝建城,苏州人忙碌着,做着各种准备。尤其是文物考古界,要拿出扎实的东西来,说明这里悠久而又文明的历史。作为吴县文管会负责人的我,这一年也特别忙,要修复一批文物;要出一本书;要筹备三个展览;要争取县政府批准颁布《<文物保护法>吴县实施办法》,并批准公布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要准备参加省考古学会年会的论文……那忙碌劲,不用说。

  四月初的一天,我突然接到通安平王山小学青年教师毛小荣同志的来信,反映通安严山石矿开采过程中,发现一批玉器,并已失散民间……收到这信,我的心格登一跳,因为通安是我极为重视的地方。我随即与通安乡文卫助理张兆有同志联系,并派会内两位同志立即乘车去通安了解情况。第二天下午,派出的同志回来汇报说:“没有什么,全是碎片,汉代的……”我打开他们带回的用报纸包着的玉器碎片,眼前倏地一亮,实物证实了我的估计:这是春秋吴国的遗物无疑!

  苏州城西的通安,历来是一个文化古地。阳山在《吴越春秋》《越绝书》等史籍称之为秦余杭山;而附近的抚侯山,《越绝书》载为“吴王治以诸侯冢次之处”,也就是埋葬吴国诸侯的地方;“秦余杭山犹高西卑犹位”则是吴王夫差墓的所在。“通安”这一地名,也似有通向“万安”地方的意思,而万安则是当年夫差兵败,被越王勾践俘虏的地方。旁边还有“殳山”“淹马”“平王山”“万家前村”等小地名,记录着当年的战事。面对从通安征集回的这些玉器碎片,我脑海中约略浮现出当年沙场厮杀,刀光剑影的激战场面。这是纪念建城2500周年前,上天赐于我们的一份厚礼!必须把这批文物收集好、弄清楚。

  2

  第三天一早,我与文管会的另一位同志乘长途车赶往通安。当时严山是通安石矿的一个矿区,山体仅留下一半,由于开山,留下了一个剖面:山体全是岩石,山头覆盖着不厚的封土。除了杂草,山上几乎没有植被,光秃秃的。张助理去工地找钟矿长的当口,我满山地转悠起来。在山头泥土的断层中,我发现一柄玉钺。从土层中挖出,居然还十分完整。在向矿工调查中知道,这里从前没有发现过大墓,也没有文物出土。矿工韩连金还告诉我,这次玉器发现时,他也在现场。是在“撬花”(开山的术语,即将爆破松动的石块撬开)清理宕口废泥时发现的。当时撬动一块大石,便有不少玉器随撬动的石块一起滚下悬崖,跌落到开山宕口的底部。后来他们挖开旁边的土层,发现还有玉器在一个略长的土坑内。土坑的底部已接近岩石;坑内的土和周围没有什么不同;坑的底部还叠放着八块大玉壁。矿上的民工出于好奇,发生了哄抢,文物被矿工们带回家。现场也被后来开山爆破,炸得丝毫无存了……

  我和在场的人谈得正起劲,张助理把钟矿长找来了。钟矿长十分年轻,浓眉大眼,头戴安全帽,十分精神。我向他说明来意,要求矿上配合,追回哄抢散失的“国家财产”。钟矿长十分配合,我们当下拟定方案:1、通过广播向矿工宣传《文物保护法》,讲明“出土文物概归国家所有”“保护文物有功,上缴文物光荣”的道理;2、通过当时在场人员排查,理出文物下落的线索,及时找来收有文物的人员,做好面对面的宣传;3、在矿区办公室搬来二张饭桌,立即设摊,当场兑现对上缴文物人员的奖励;4、请矿上宣布,拒不交出文物的人员,立即清理出矿工队伍……顿时,矿上热闹开了。矿工们原不知道有什么《文物保护法》,出于好奇才把哄抢到的文物拿回家。通过我们做工作,他们有的感于《文物法》,上交了自己的收藏;有的积极提供线索,帮助找人;有的先试着交些破碎的出来,看到真的兑现奖励,才把自己藏有的完整玉器交上来;有些不想交的,却又被人排出线索,指名道姓地说他拿了文物,这些人怕动真格清理出矿工队伍,思之再三,还是交出了文物。

  当天,我和同去的同志一个作解释、“估价”、开征集收据;一个发奖金,收文物,一直忙到傍晚。征回文物160余件,第二天收到的文物更多、更精、更完整,第三天扫尾。现场征集工作紧张地忙碌了三天。严山的玉器,可以说是一个宝藏。这次征集到的玉器、彩石器,就有402件。其中严格意义上的玉器有204件。有璧、钺、环、璜、瑗、琮等贵重礼器;还有珮、镯、珑、珌、珠等精美装饰品。严山玉器的数量之多,仅次于数年前河南省博物馆发掘的殷墟妇好墓;而玉器制作之精,规格之高,远远超过妇好墓。因此可以说严山玉器是有史以来发现的最精美、最重要的宝藏之一。

  玉器历来就属于珍稀之宝。根据文献记载,我国周代就有一整套用玉的礼制。这些以玉雕琢而成的礼器,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只有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人,才能拥有它。因为当时生产力还十分低下,没有先进的生产工具。尽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依靠拓榴石等“解玉砂”,要通过玉工旷日持久的劳作才能成器。况且当时的采矿技术和交通条件都很落后,取得玉材,谈何容易!所以玉器才显得那样稀有和珍贵。

  严山的玉器可是一大批。这么多,这么精美,这么重要的玉器怎么会埋在严山?在获得严山全部资料之后,经综合分析并考证判定:它应该是一处窖藏,而且是与春秋末越灭吴那场战争有密切关系的一处窖藏。

  3

  吴国南邻的越国,其始祖相传是夏代君主“少康”的庶子。传十余世,到允常时,得楚人文种、范蠡的帮助,开始强大。允常称王以后,越吴征战不断。其间较著名的有槜李之战和夫椒之战。关于这些战事,《吴越春秋》等史籍有着极其详细生动的描写。而与严山玉器窖藏有密切关系的,应当是越王勾践趁吴王争霸中原,会晋黄池之时发动的灭吴复仇战争。

  夫差二十年(公元前476年),越王兴师伐吴,战于吴淞江上,“吴悉兵屯于江北,越军于江南”“越王乃中分其师以为左右军,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为中军,……夜中……不鼓不噪以袭攻之,吴师大北。越之左军、右军遂涉而从之,大败于没,又郊败之,三战三北,乃至于吴。越师遂入吴国,围王台(姑苏台)。”频于争霸战争,恰中勾践灭吴九计的吴王,已将吴国的国力耗费殆尽,经不住复仇怒火中烧,经过十年生聚、教训的越军的攻袭,“居军三年,吴师自溃。”吴王受困之时,曾“使王孙骆稽首”请求投降,往返七次而未成。夫差二十三年(前473年)十月,“越王复伐吴”。吴王乘夜逃离与越对垒的吴城,与紧随其后的越军边战边退,弄得披头散发,满身血污,伤痕累累。从吴城到阳山,不过数十里路程,吴王却走了三天三夜。吴王食生稻,伏地而饮生水,吃粪种之瓜……等狼狈的举措正是发生在这一路上。接着他马失前蹄,烈马陷落。夫差在被随行将士救起后,继续向西北逃遁,最后“迁于干隧。勾践率军追至,围之数重”……

  所谓“干隧”,是一地名,但现今的地图上已经没有标识,当地也无人知晓这一地名的确址。但查明嘉靖岳岱所撰《阳山志》,有“……越兵至,擒夫差于干遂。干隧者,出万安西南一里也。”清《浒墅关志》也有:“干隧,越王擒夫差处。在万安西南一里,万安即阳山”的记载。岳岱,自号秦余山人,长期住在阳山附近,结草堂于阳山西之白龙坞,并在那里读书、潜心修志,他的记述应该是可信的。可见干隧即在严山与平王山一带。

  在干隧,被越军重重包围的夫差作了最后的抗争。他写下手书绑在箭上,射入越军阵中。手书上写道:“吾闻‘狡兔亡而走狗烹’,敌国如灭,谋臣必亡。大夫何不存吴一线,以自为余地?……”文种、范蠡接阅,也回射一手书,数说夫差之不是,还写道:“昔天以越赐吴,吴不肯受。今天以吴赐越,越岂敢违天之命!”随后便发起了灭吴的总攻。严山玉器窖藏,正是在战争即将结束之前,由跟随吴王仓皇出逃的“有禄与贤良”,在仓促中掩埋在这里的。……

  严山应该是吴越征战终曲吟成的地方!

  4

  严山是不应该消失的!因为它承载着太多的信息。特别是在吴文化、吴越战争史的研究中,它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以往的历史文献中,已经丧失了许多确切的地址记载,比如吴国埋葬诸侯的“抚侯山”究竟在哪里?夫差败走的“干隧”究竟在哪里?夫山墓“犹山西卑犹位”又在哪里……这些都给吴越战争史的研究带来了诸多的疑惑与不便。现在严山已经在地面上消失,与当年战争有关的“淹马村”不知是否还存在?平王山已经常常被写作“平望山”或“平旺山”,离严山不远的“殳山”,因为“殳”字比较冷僻,现已被众口一词地被称为、或写作“树山”。“殳”是冷兵器时代一种有特色的兵器,山以“殳”来命名也应该有一定的原因……这些历史地名的起名,都有一定道理,我们不应该轻易地将它们改掉。

  今天,严山已经在地面上消失,我写此文,只不过是为了“消失的纪念”。严山消失的现实已经无法挽回。只希望在当代的文献中,能给严山留有一席之地。同时也建议苏州高新区地名委员会的同志,能够将严山开山而形成的塘,命名为“严山塘”或“严山漾”,以使严山这一名称和确址,能够永远地保存下去,以对吴文化研究,作出一点努力与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