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豫皖苏边区机关的战略转移

 野田高梧 2018-12-18

“耿吴刘”事件的发生,皖南事变的爆发,预示着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达到顶点。豫皖苏边区面临的形势和压力日益紧迫。从1941年2月10日开始,边区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反顽斗争。最终,面对难以挽回的战局,新四军四师主力在5月不得不越过津浦线,赴路东开辟新的根据地,边区地方党政军机关亦随部队东撤。

形势逆转直下

1940年12月12日发生的“耿吴刘”事件是豫皖苏边区斗争中一起事关全局的重要事件。这一天,原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耿蕴斋,八路军第四纵队第六旅副旅长兼十八团团长吴信容,六旅十七团团长兼夏永砀县县长刘子仁,蒙蔽、裹胁部下近2000名官兵,在永、萧边境发动武装叛变,史称“双十二”事件。

事件发生过程中,边区党政军委员会先后派边区党委组织部长周季方、边区保安司令部参谋长黄思沛和边区党委书记吴芝圃,前去做争取和处理工作。路南地委、永城县委和夏永砀县委积极参与和协助,保护了边区领导的人身安全,贯彻了上级领导的意图。特别是路南地委书记李砥平,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与“耿吴刘”周旋,表现出共产党人的原则坚定性和临危不惧的大无畏精神。

叛变发生后,路南地委根据边区的部署,成立了萧县独立旅和夏水砀县雨亭总队,配合四纵十六团继续瓦解和追歼打击叛军刘子仁部。

“耿吴刘”事件发生25天后,即1941年1月6日,皖南事变爆发,第二次反共高潮达到顶点。汤恩伯被任命为总司令,向豫皖苏抗日根据地进攻。汤恩伯在豫皖苏区内划分3个“清剿”区,并任命了“清剿”指挥官:中牟、开封、兰封、考城、民权、杞县、陈留、通许、太康、尉氏、扶沟、西华12县为第一“清剿”区,由孙桐萓指挥;虞城、商丘、宁陵、睢县、亳县、鹿邑、淮阳、柘城、夏邑、永城10县为第二“清剿”区,由何柱国指挥;太和、阜阳、颍上、凤台、怀远、蒙城、涡阳、宿县、萧县9县为第三“清剿”区,由李仙洲指挥。此外,又建立一个国民党苏鲁豫皖边党政重建委员会,汤恩伯任主任委员,指挥国民党地方党政军一起向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发动进攻。

1940年11月初,汤恩伯亲率9个师26个团14万人,向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发动进攻。为反击国民党进攻,边区党政军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和“耿吴刘”叛变后的形势,撤销了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同时将豫皖苏边划分为三个军分区:凤台东北、龙亢以南、怀远以西及以北为第一军分区;涡北、宿西南、蒙北、怀远北为第二军分区;永城、夏邑、商丘、萧县、涡阳、亳县各一部为第三分区。另外,将睢杞太地区作为与敌人相互争夺的游击区。

1月25日,彭雪枫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军事政治游击宣传战”的反顽方针,作好了反顽斗争的战斗准备。然而,侵华日军的军事行动打乱了国共双方的军事部署和计划。直到2月10日,汤恩伯以7个师4万余人的兵力分三路向豫皖苏抗日根据地扑来,根据地军民不得不仓促应战,奋起反击,开始了为期3个月的反顽斗争。

惨烈的反顽斗争

同日,沿津浦线之敌驻军400余人,向宿南赵集一带进犯,被四师十一旅和特务团各一部包围。激战4小时后,四师歼灭敌人一部,敌军被迫撤退。宿县县长田迭波为策应国民党军队进攻,4月2日率自卫团200余人进犯淝河马家楼一带。四师十一旅三十一团4个连在地方武装配合下,于4日夜在暴风雨中强行军30公里,向敌人发起攻击,经两小时战斗,歼敌大部。4月6日的万楼战斗,更是可歌可泣。叛军刘子仁、土顽蒋心亮部配合敌骑三师共千余人,围攻驻永城西南万楼掩护主力转移的十二旅三十四团第一营。该营仅两个连130人左右,力量明显处于弱势。但大家不畏敌众我寡,与敌人进行白刃拼搏,坚持一天,打退敌军多次进攻,最后弹尽粮绝,除少数几人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

一次次悲壮激烈的战斗,终难挽回战局。1941年5月,四师主力不得不越过津浦线,赴路东开辞新的根据地。5月5日至8日,四师直属队与十二旅先后越过津浦线进入皖东北。留在路西的十一旅由于弹药奇缺,战斗接连失利,部队损失严重,亦于5月30日转移至路东。至此,为期3个月的反顽斗争告一段落。

当敌军向根据地发动进攻时,根据地军民已处于被动局面。“耿吴刘”事件的发生,使本来属于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后方的永、夏、萧、砀一带变成了敌军进攻的一线,根据地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日军对汤恩伯部进攻的突然停止和国民党军队对根据地迅即展开的攻势,是指挥机关始料不及的,加上对于国民党军队实力估计错误,导致根据地准备不足;敌我双方兵力对比为十比一,根据地武装力量处于明显劣势,且兵力分散;根据地军队新控制区域原为国民党统治区,群众尚未发动,新的基层政权未建立,征粮、募款、补充兵员都遇到困难,作战缺少群众支援。在这种严重不利情势下,新四军四师依然对进犯之敌进行了顽强抵抗。

2月10日,国民党一四二师全部及骑八师一部2000余人凭借优势兵力和猛烈火力强渡沙河攻打江口集阵地。根据地反顽斗争就此拉开序幕。2月10日至19日的10天为反顽斗争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四师对敌军基本上采取了进攻态势,歼灭了一部分敌人。但是由于敌军采用了紧密联防、谨慎推进的战术,加上四师部队未能实现聚歼敌人之一部的计划,很多情况下是分兵把守,导致形势发展愈发对根据地不利。

2月23日至3月4日,反顽斗争进入第二阶段。这10天时间,是四师兵力重新调整后,战局再次向不利于根据地发展的时期。虽然四师指战员进行了顽强战斗,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因为敌军力量过于强大,四师一些有重要意义的战役计划未能实现,战斗接连受挫,导致根据地失去了对涡南的控制权,部队不得不退守涡北,战局已经发展到了“不得已”的程度。

在这之后,根据地军队由于连续不断地战斗,已经极度疲惫,战斗力量受到严重影响,组织较大的聚歼行动已经非常困难。3月下旬,战场形势趋紧,睢杞地区和萧县尤为严重。睢杞武装已到了无日不战斗的地步,萧县则要每天面对敌人“扫荡”,根据地日渐缩小。不得已,根据地主力逐步向宿西、宿北转移。3月31日,敌军分3路大举北渡涡河,逼迫根据地军队退至北淝河沿岸。

4月以后,在敌军夹击下,四师又进行了一次次悲壮而顽强的抵抗。4月1日,四师十一旅三十二团二营在褚庄一带设伏,将敌军一四二师四二四团一个加强营大部歼灭。

边区党政军机关随军东撤

反顽斗争失利,四师主力东撤,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路西部分暂难坚持,因此,豫皖苏边区党政军机关亦随四师主力转移到路东,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边区地方党政军机关为避免损失,亦随四师主力东撤。

这次东撤,不啻一次战略转移,由于布置得当,撤退比较顺利。在撤退一个月前,边区党委就进行了准备,组织上撤销了涡浍地委,成立泽东地委和泽东办事处,具体负责向路东转移伤病员和地方干部,部署东撤后的地下斗争工作。泽东地委下辖永城、宿西、涡阳三个县委,书记由李任之担任。

1941年6月7日,泽东地委除留少数人员坚持地下工作外,地委机关及所属3个县的干部全部撤往路东。随后,边区撤销泽东地委和办事处,于6月初成立了路西地委,领导东撤后的地下斗争。

在睢杞太地区,反顽斗争形势同样日趋恶化。5月,边区党委根据形势需要,决定撤销睢杞太地委,建立水东地委和党政军委员会,由王其梅任书记,全面领导睢杞太地区的工作,并领导与指挥睢杞太独立团和当地地方武装,在四师主力东撤后,坚持睢杞太地区的斗争。

由于这次东撤组织较好,而且在东撤前,地下党在津浦铁路的宿县和蚌埠区段,通过敌伪工作,掌握了两大伪军据点,给东撤穿过封镜线提供了方便。所以整个撤退没有受到什么损失,进行得比较顺利。

(市委党史研究室为采访提供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