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型猛禽-虎头海雕

 零壹贰012 2018-12-19


虎头海雕 是一种大型的猛禽,栖息于亚洲北部的海岸及河谷地带。因头部有灰褐色的纵纹,看似虎斑,因而得名虎头海雕。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鹰形目 Accipitriformes

科: 鹰科 Accipitridae

属: 海雕属 Haliaeetus

种: 虎头海雕 H. pelagicus


虎头海雕是“海雕属”中最大型的成员,也是最大的猛禽之一。

雄性平均:身长90厘米,翼展190厘米,重量5.5公斤;

雌性平均:身长100厘米,翼展220厘米,重量8公斤。

部分大型的雌性个体,翼展可以达到245厘米,在一些未被证实的观察记录中,虎头海雕的最大翼展记录达到了280厘米,重量在12公斤。


虎头海雕与人的比例


虎头海雕因头部为暗褐色,且有灰褐色的纵纹,看似虎斑,因而得名。还有一点,它们的叫声深沉而嘶哑,也能使人联想起猛虎的狂啸。

虎头海雕的叫声 来自动物世界 00:11


虎头海雕,突出的特征为长有黄色的特大鸟喙,长度11-12厘米(虎头海雕头骨的长度约为14.6厘米),虹膜也为黄色。


虎头海雕的体羽主要为暗褐色,前额、肩部、腰部、尾上覆羽和尾下覆羽以及呈楔形的尾羽全部为白色。

飞翔时从上面看,腰部、尾羽和两翅前缘的白色与黑色的两翅以及其余上体呈鲜明的对比。


虎头海雕脚为黄色,爪黑色。脚下有粗糙突起,可以抓住粘滑的鱼体,防止它们逃脱。

虎头海雕的脚爪强健有力,据被它抓过的人描述:感觉肩膀被有尖的铁钳子夹住,直到顶到骨头才停下来,疼痛是过了一会儿才感觉出来的,更痛苦的是把它的爪子拔出来的过程。


虎头海雕主要栖息于海岸及河谷地带,有时也沿着河流进入到离海较远的内陆地区。飞行缓慢,常在空中滑翔、盘旋或者长时间地站在岩石岸边,乔木树枝上或者岸边的沙丘上。冬季成群活动,行动极为机警。

虎头海雕主要的食物是鱼,尤其是鲑鱼和鳟鱼,但不象渔雕、鹗等那样食性比较专一。

虎头海雕也吃野鸭、大雁、天鹅等大中型鸟类和野免、鼠类、狐等中小型哺乳类,以及甲壳类动物、幼海豹和鱼、海兽等动物的尸体等。


虎头海雕会在数棵树上和数个岩石上筑巢(巢的高度一般约为150厘米,直径最多可达250厘米)。它们会不断轮流使用这些巢。

求偶季节在2-3月份,4月到5月间开始产卵孵化。每巢产卵1-3枚,通常2枚,卵的颜色为白色,稍微缀以绿色。孵化期39-45天,幼鸟其绒羽呈灰色或白色,通常只有一只幼鸟存活到成年。

在成长期间,绒羽会转为棕色的羽毛。约10周大时,幼鸟会开始学习飞行,约4到5岁时进入性成熟阶段。


在幼鸟期,它们有诸多天敌,如:猛禽、貂、猫科动物、熊等,虎头海雕从成功孵化开始至生长到成年期,成活率只有45-67%。

然而,一旦完全长成,虎头海雕就没有天敌。


虎头海雕繁殖于西伯利亚东部沿海、堪察加半岛、萨哈林岛、朝鲜及库页岛、阿穆尔河三角洲、堪察加半岛。越冬于日本北海道、琉球群岛,阿留申群岛、科迪亚克岛和朝鲜。

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辽宁、河北、山西、台湾。本种在黑龙江洪河沼泽自然保护区有分布,但无繁殖确证。其余大部地区均为旅鸟,偶尔在台湾越冬。


虎头海雕在IUCN红色名录内属于易危物种(VU)

它们分布区狭窄,种群数量稀少并仍在下降,目前最主要威胁是全球气候变化、栖息地的改变、工业造成的污染、过度捕捞鱼类、食用被毒害的猎物等。

最近记录虎头海雕数量约为5000只(2012年),且数量仍在减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