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语片再次铩羽奥斯卡,它是18年来唯一赢家

 野田高梧 2018-12-19

文丨孔雀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12月18日,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公布了第9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名单,不出意外,华语片再次铩羽。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总是有恃无恐。


截至目前,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非英语片)的华语电影,就是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


(看片,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卧虎藏龙》是李安导演的电影,上映于2000年,由周润发、杨紫琼、章子怡和张震联袂出演。


影片曾获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原创配乐和最佳摄影四项大奖。


作为一部非英语的华语商业电影,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实在是一个莫大的荣誉了。



影片在北美上映时,票房突破1.2亿美元,成为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超过一亿美元票房的外语片。


而最终全球总票房为2.05亿美元。


从这个侧面也能看出影片在西方受欢迎的程度。


李安的《卧虎藏龙》,亦古亦白地讲了一个名叫江湖的地方,谈了一部关于人心的故事。



所有属于江湖的故事,都与一个大侠相关。


《卧虎藏龙》里,大侠的名字叫李慕白。


他是最传统的侠客,忠孝悌义样样兼备,武艺超群心系苍生,以一己之力维护江湖太平。


他立身鼎鼎,声名昭昭,因金盆洗手归隐山林,赠青冥剑于贝勒爷,而引发后来的血雨腥风。



李慕白和红颜知己俞秀莲是这个故事中典型的江湖形象,看似天地茫茫随意为家,然而实际刻板守矩十分无趣。


两人相识十几年心意相通仍不敢跨越最后的雷池一步,皆因俞秀莲死去的丈夫和李慕白曾互为兄弟。


本以为默默相伴便可守此余生,可玉娇龙的横空出世不仅撞破了两人心底的秘密,更为江湖带来了一种别样的生机。



说白了,李慕白和俞秀莲是撑场子的面子,玉娇龙是里子内想要诉的魂。


所“卧”所“藏”皆是心底深处渴望自由,期待放纵的一场江湖梦。


从小说到电影,《卧虎藏龙》的变化不仅是文字到影像的,也是近代到现代的,还是大陆文化到台湾文化,再转至以好莱坞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过程。


其中变化,耐人寻味。



李安的画面无疑是美的,他拍李慕白的时候讲究道家所谓无为之下的克制,拍俞秀莲更像是烟火平常人家的写实。


而拍玉娇龙,则是极尽渲染气氛。


所有的武打飘逸如仙,灵动出尘,玉娇龙不是仙女,更胜仙女。



因她所承载的是这个江湖一直标榜的“自由”二字,所以更洒脱。


配上2000年章子怡一张360°无死角的精致面庞,风打竹林,轻立枝头,俏生生的样子真如山水一般写意如诗,眉目似画。


镜头是电影的艺术,李安的镜头下,娓娓道来的是他心目中的江湖和江湖人。



不管是刀枪棍棒还是飞檐走壁,李安其实给每种武功和每段对决都安排了不同的质感和基调。


比如武林门人对碧眼狐狸的打斗,为的是制胜,出招实用,具有江湖气,俞秀莲和玉娇龙那场,拼尽全力。


重点在于争一个胜败,而李慕白和玉娇龙的对决,则是理念大于胜负,重在意境。



这些场面,比起某些影片中看似炫酷却有千篇一律之感的打斗,显然是要高明一些,也是更加耐看的。


说了武打再说一下文戏。


有一点比较奇怪的是影片里会有一些中国人不太会说的台词,比如“时间空间不存在”“寂灭的悲哀”“我一直深爱着你之类”,而这些似乎是没有特别必要的,又或者可以用中国风的台词含蓄地表述出来。


但影片却相当直白,可以看出影片剧本是比较偏西方的。



李安是在美国学的电影,学的是娱乐片。


从头到尾,他没有给自己一个“电影艺术大师”的定位。


从一开始做电影,他就明白,定位是“亚洲的主流,美国的艺术”。


在美国卖片,卖的是中国商业片,只有死路一条,艺术片,还有一线生机。



这几年,眼看着内陆的电影导演,要往死路上去死磕。


回头看李安,若干年前,就看透了,看化了。


到这一部《断背山》,仍旧小成本,故事讲得轻描淡写,不动声色,到了结末,显山露水那么一件衬衫,顿时就把全球多愁善感的观众煽得涕泪交流。


不敢说李安对电影的精髓全然把握,但是美国电影的那套东西,显然他已经炉火纯青了。



他的电影,一半是国语电影,一半是英语电影,好似太极八卦,圆转自如,静中有动,见招拆招,指哪打哪。


到了一定境界,电影如同功夫,已经是左右逢源,所向如意。


很多华语电影导演,有一种雄性荷尔蒙猛烈爆发的霸气。


李安没有霸气,但是他有劲道、有风度、有情怀。



作为一个中国人,他有操守。


作为一个导演,他有方法。


作为一个文人,他有气质。


蕴藉圆熟,在强势面前,他不顶,在困境中,他不丢。



对于李安,与其说佩服他的“剑法”,不如说,我佩服他的“人法”。


“剑法即人法”,人境就是心境。


电影好不好,和做人有很大关系。


这个道理,知道的人很多,实践的人很少。


李安要算一个。




还记得第一看电影的时候,看到玉娇龙腾空而起逐渐消失在云蔼之中,只觉得那一股青春所胁裹的孤独和悲伤痛彻心扉,仿佛我自己也腾身而下,无限坠落而去。


后来从电影的结构的角度看,这样的结果有悬念和出乎意料之处,避免了一般电影的大团圆结局,也给电影留下了一个飘逸的、神秘的尾声,有“神来之笔”之慨。



看了王度庐的原著小说之后,觉得这一情节固然受到小说的启发,而结构上也只能如此。


或者,我们应该从《卧虎藏龙》内在的精神脉络去把握,即:一个人的青春和爱与恨。


这些话题,李安大概也很迷茫。


所以,他站在悬崖之上,灵魂忍不住腾空而起无限下落: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去到哪里?欲看青杏落晓露,云深衣湿不知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