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论述文阅读题讲析(01)|分析论证试题(第458期)

 山湖微波 2018-12-19

一、考纲解读

2017年高考语文考纲对论述类文本阅读做了两点修改。一是明确了论述文阅读的材料范围。即“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与2016年之前的考纲规定的“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相比,第一次将论述类文本具体化。

二是增加了“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阅读能力要求。考纲提出:“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并在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中新增了“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考点。自此开始从论述类文体特征的角度考查阅读能力。

二、知识梳理

1.论点是正确、鲜明地阐述作者观点的句子。论点分为中心论点分论点。中心论点是作者针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一般位于每一段的开头或结尾,个别位于段中。在段尾或文章结尾往往有“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表示结论的提示词语。

2.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和可靠的史实等。理论论据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

3.论证是用严密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分析论点和论据之间关系有因果分析、假设分析、概念分析、本质分析、价值分析、辩证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

4.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举例论证是列举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引用论证是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和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来证明论点。比喻论证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的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5.议论结构可分纵式和横式两类。纵式结构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链条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中间的分析问题部分既可以层层深入论证,也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横式结构是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列出几个分论点从几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的结构。所以横式结构也称为并列式结构,并列式结构可分为总分总式、总分式和分总式三种。总分总式就是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总分式是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分总式是对所要论述的论点分几个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分析议论文的结构,要弄清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中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词语。

三、题型分析

1.(2018年全国卷Ⅰ)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自2017年开始,论述文阅读的第2小题开始从议论文的文体特征角度考查。题干中关键词为“论证”,表明试题紧扣考纲中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一考点。A项命题角度是论证方法,B项命题角度是论证的结构,C项命题角度是论证的观点,D项命题角度是论证的过程和内容。由此可见,试题围绕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要素,着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理解能力。

四、解题指导

2.(2018年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身体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做出了全新论证。

第一步:速读全文,概括段意。

解答此类题要能够快速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从宏观角度去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因此,要逐段概括段意,概括段意时可抓住段首句和段尾句。分析层次和结构要抓住文中过渡句。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论述文阅读选材属于科技伦理范畴。主要探讨大数据时代的“被遗忘权”的意义。其结构如下:第1段诠释了“被遗忘权”,介绍“被遗忘权”产生的时代背景,指出在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有着重要意义。第2段讲“被遗忘权”是对个人信息的一种控制,但与纯粹的隐私权又有所区别。第3段讲“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第4段讲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第二步:结合段意,分析选项。

A项命题角度是论证的观点,从原文第2段可知,数字化记忆会危害到个人隐私;从第3段可知,它会使人“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第4段说它会“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成为“数字化记忆霸权”。综上可知A项符合原文论证的观点。

B项命题角度是论证的结构。第1段提出“被遗忘权”的概念和产生的背景,第2、3、4段论述的内容确实分别与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相对应。全文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顺序展开论述,体现了逐层“深入”。

C项命题角度是论证的目的。文字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由文章的标题可知,作者写作的目的和个人隐私有关。第2、3段具体阐释“被遗忘权”的重要意义,从正面论证了拥有“被遗忘权”的必要性,也就是从正面论证大数据对人权的影响,第4段论述的是人“被数据”化的不利影响,因此,“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说法成立。

D项命题角度是论证的话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做出了全新论证”表述错误。全文论证的对象并不是我们的认同问题,而是通过大数据对我们的认同造成的影响来阐释“被遗忘权”的意义。

综上分析,此题答案是D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