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技术有名的博客

 教计1601高慧 2018-12-19

2

主要内容

中国教育技术学发展历程

中国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电化教育,它是萌芽于上世纪20 年代,正式起步于30 年代,到现在已经有了70 多年的历史。70 多年来,我国的现代教育技术( 电化教育)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视听教育的阶段和信息化教育阶段。

视听教育的阶段

120 世纪30 年代--70 年代,是视听教育发展的前期阶段。

它的基本特征是:幻灯、投影、录音、电影等开始进入高等学校和城市中小学。人们关注的热点是电教设备设施的建设和在高等学校开设电化教育基础课。

220 世纪80 年代到90 年代前期,是视听教育发展的后期阶段。

人们关注的热点是:电教系统工程建设,现代教材体系建设,开设计算机课。举办电教专业,开始电教实验,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开始成为热点。

信息化教育阶段

120 世纪80 年代到90 年代前期,是视听教育发展的后期阶段,也是信息化教育的萌芽、起步阶段,是从视听教育到信息化教育的过渡阶段。1982 年教育部决定在清华大学等五所高等院校的附中,开设计算机选修课,这是我国信息化教育的开端。

2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头10年,是信息化教育正式起步和迅速发展阶段。我国的信息化教育,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后期正式起步。                     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网络教育的兴起。热点是:网络教育基础的三建( 建网、建库、建队伍) 和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3、预测20102020 年是我国现代教育技术深入发展的时期。基本特征:普适计算的兴起。热点主要是泛在学习、非正式学习的探索。理论基础将会是混合学习理论。

南国农先生的学术主张

(一)我国的电教专业是多层次、多方向、多性质的。

(二)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依靠着两股动力推向前进::一是,现代媒体技术; 二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这就是中国的特色。

(三)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应摆脱依附, 走自主创新之路”。摆脱依附, 采中外古今百家之长, 走自己开辟创新之路, 这应是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发展之路。

(四)电化教育之所以没有改名, 有利于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电教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完善, 有利于促进中国电教事业的发展。

(五)对电化教育的解释:

1、电化教育, 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 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

2、电化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产物。

3、电化教育是属于现代教育范畴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4、电化教育是以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核心。

5、电化教育来源于美国的视听教育, 但中国的电化教育,是适应我国国情, 走自己发展的道路, 即以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核心的发展道路。

6、电化教育是一门学科, 一项事业, 也是一种产业。

7、电化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各种教育: 幼儿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等。它的施教对象是各个年龄阶段的人。

8、电化教育系统是一个大系统, 由四个子系统组成: 普通学校电教系统、高等学校电教系统、成人教育电教系统、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系统。

(六)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要摆脱依附, 走自己的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实现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 这就是深入发展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应走的路。

(七)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现代教育媒体。

(八)办好教育技术学专业, 最重要的是做好学科专业建设的三件大事:1 明确培养目标。2、建立课程体系。3、确定办学原则和教学策略

360截图20181219150854515

主要内容

课程开发(Curriculum Development 根据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以课程体系不同的科目进行组织、配合、协调以及构造新的科目等等来满足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和数量的要求。

掌握学习(Mastery Learning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一种教学活动程序,旨在把教学过程与学生的个别需要和特征联系起来,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掌握所教学的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学习准备(Readiness for Learning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准备性和适合性。
学习者特征(Learner Profile对学习者学习有关学科内容产生影响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特点。

 
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1958又译“沃森”。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创始人。早期研究动物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建立了最早的动物心理实验室。1913年在<<心理学评论>>发表题为<<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正式提出行为主义概念。1914年发表第一本专著<<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主张心理学是研究动物和人类行为的自然科学,应以“刺激-反应”公式作为行为的解释原则。认为意义并不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学习的过程。1928年在芝加哥大学的讨论会上提出行为主义心理学体系。主要著作还有<<动物教育>><<行为主义心理学>><<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的观点看心理学>>以及论文集<<行为主义之路>>等。


行为主义(Behaviorism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1913年由美国心理学华生在《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的观点看心理学》一文中首先提出。反对以意识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张研究行为,摒弃感觉、知觉、情绪、意志等一类概念,只采用刺激、反应、学习、习惯等概念;反对以内省法为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主张采用实验、观察方法。认为人和动物之间没有本质区别,提出“刺激-反应”公式,宣称这一公式是从生物界直到人类社会的普遍原则。强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行为对客观环境的依存性,主张机械的反应论,将人看成是被动的,仅接受外界的刺激而反应。

 
后象(After-image当刺激停止作用后,在短时间内感觉仍不消失的现象,是神经兴奋留下的痕迹,故又称“感觉残留”。它存在于各种感觉中,如视觉、听觉、味觉、肤觉等都可能伴随后象,其中视觉后象(简称“视后象“)表现最为明显。视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两种。
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教学主体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人工混响:(Artificial Reverberation用人工办法改善声源或录音节目混响效果的技术。通常借助各种混响器材在混响室内实施。常用于多声道录音的后期加工,当前期素材录制后,可分别按不同需要采用各种人工办法加入适量的混响,对音质进行修饰,最后合成高质量的录音节目。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研究模拟和延伸人脑功能的综合性学科。中心课题是用计算模拟人脑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学习、行为等自然智能。
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个人与个人或个人与集体间不通过传播机构进行的传播。包括交谈、演讲、课堂授课,以及利用某些工具(如电话机、扩音器、信函等)进行的传播。传播者不是以传播为职业的人,受传者是特定的对象,而且能及时得到反馈。参见“传播“。

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主张教育过程必须持续地贯穿于人的一生之中的教育思想。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法国保罗·朗格郎(Paul Lengrand)著<<终身教育引论>>,被认为是终身教育的倡导者。其基本观点是:教育是一个过程,不受时间和社会问题的限制,学校对教育的垄断应该打破;教育的职责一是通过适当的组织和方法,帮助人在一生中保持学习和训练的连续性,一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自我教育,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进步,大众媒体的迅速发展和信息量的猛增而产生,并逐渐成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70年代初,终身教育制度的模式首次公诸于世,并为许多国家所接受。从终身教育的观点出必,教育活动被认为是一个整体,所有的教育部门都结合在一个统一和相互衔接的制度中,并通过这一制度,培养能适应不断变动的社会的人。

陈述性组织者Declarative Organizer)美国教育心理学奥苏伯尔提出的一种适合认知领域目标的教学程序。当学生面对学习任务时,倘若其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上位观念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则可以设计一个概括与包容水平高于要学习的新材料的组织者。让学生学习这一组织者,以便获得一个可以同化新知识的认知框架。
比较性组织者(Comparative Organizer)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一种教学策略。当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倘若其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但原有观念不清晰或不巩固,学生难以应用,或者他们对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辨别不清,则可以设计一个指出新旧知识异同的组织者,这种组织者被称为比较性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Organizer)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一种适合认知领域目标的教学程序。组织者是先于学习材料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又称先行组织者,目的在于用它们来帮助学习者确立意义学习的心向使学生在“已经知道的”与“需要知道的”之间架设起桥梁。
多媒体技术Multi-media Technology)一种以计算机为核心,对数据、文字、声音、音乐、图形、动画等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一种技术。以此形成的系统称为多媒体系统。
多媒体系统Multi-media Technology)见多媒体技术。
个别化教学Individualized Instruction)指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适合于满足个别学生需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这种形式中,允许学习者自定学习步调,自选学习方法和学习材料,并允许学习者选择想要达到的目标。
辨别 (discrimination) 是对在一个或更多的物理维度上对互不相同的刺激作出不同反应的能力。简言之,是人们指出两个刺激是相同或是不同。
表达性目标Expressive Objectives)美国学者艾纳斯(E.W.Eisner)提出的一种目标取向。这种目标要求明确规定学习者应参加的活动及情境,但不提出可测量的学习结果。这种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个性化。
标准参照测验(criterion-referenced test是以具体体现教学目标的标准作业为准,看学生是否达到标准以及达标的程度如何所进行的测验。
常模参照测验(Normal-referenced test是以学生所在团体测验平均成绩作为参照标准,说明某一学生在学生团体中的相对位置的测验。
层级分析(hierarchical analysis是一种逆向分析的过程,是从已确定的教学目标开始,分析要使学习者获得教学目标规定的能力,必须掌握哪些从属技能的内容分析方法。
场独立性(Field Independence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具有该认知方式的个体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
场依存性(Field Dependence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具有该认知方式的个体对事物的判断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
成分展示理论(Component Display Theory CDT由美国当代教学设计理论家梅里尔提出。该理论从认知目标分类、呈现形式、呈现形式与业绩相匹配、呈现间关系等方面对教学活动作了精细严密的处方式说明。
成果(产品)评价(Product Evaluation检查计划实施后的结果或产品使用中的情况。它倾向于完成总结性评价的功能,但也可提供形成性评价的信息。
初始能力(Entry Competency学习者从事新的学习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它是从事新的学习的基础。
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gy) 又称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美国AECT1994年提出。
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s Design一个开发教材或方案的经过组织的程序,包含分析(确定学些什么)、设计(指明学习如何发生)、开发(创作或制作教材)、实施(在某种场合中利用材料或策略)及评价(决定教学是否适当)。
整合学习系统(Integrated Learning System将一组彼此相关的基于计算机的课组织起来,以配合学校或训练机构的课程。
整合技术(Integrated Technologies包含多种形式的媒体,由计算机创作或传递,由计算机控制的几种媒体形式组成材料和方法。
学习(Learning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基于经验而在知识、行为、态度上所发生的相对持久的改变。
宏观设计(Macro-Design指采用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一种设计,也用于大范围教学,如方案及课程的开发。
管理(Management控制教学技术实践的过程,包括设计、组织、协调及监督。
掌握学习(Mastery Learning由美国教育学、心理学家布卢姆等人提出的一种教学程序,旨在把教学过程与学生的个别需要和特征联系起来,让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它的基础是:在一个教学单元中,学生的表现需符合预先设定好的标准才可以进入下一个教学单元。
讯息(Message为达到改变一人或多人在动作技能、认知及情感行为的目的而制作的一组符号(字、图片、姿态)。
讯息设计(Message Design为操作讯息表现形式所进行的计划。
微观设计(Micro-design教学策略的设计。也用来形容小单元教学的开发、如一堂课和一个模块。
动机(Motivation行为的倾向及程度,当人们想接近或回避某种经验或目标时所做的选择,以及他们在这方面付出努力的程度。
动机设计(Motivation Design通过设定能引起兴趣、相关、期望及满意的策略来设计有趣、有意义并具有适当挑战性的教学干预手段。
需要评估(Needs Assessment确定目标、鉴别目标与现状之差距,建立行动优先顺序的系统化的过程。
目标导向教学(Objectives-Oriented Instruction经过设计的教学程序、以使学生可以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以及学到预先确定的内容。
组织开发(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一种复杂的教学策略,其目的是要改变信念、态度、价值观驻组织结构,进而更好地适应新的技术、市场、挑战以及变革本身的飞快速度。
绩效技术(Performance Technology一种选择、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及评估方案的过程,目的是以最高的经济效益影响人的行为及业绩。
外在学习条件(External Conditions of Learning促进学习的特定及独特事件,尤其是指学习者的外在刺激,如教材呈现的时间控制、顺序及组织。
内在学习条件(Internal Conditions of Learning促进学习的特定及独特事件,尤其指学习者在从事学习任务时的心理状态,换言之,是学习者先前已习得的能力。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一种心理学家流派,认为学习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一个主动的、自我调整的学习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从经验和获取经验的环境中得到意义,从而建构了个人的意识。
普及(Dissemination通过散发信息资料,有目的、有系统地使他人了解一种新发展。
远距离教育(Distance Learning指任何一种学习者远离教学源点的教学情境,其特征为学习者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的有限接触。
动态影像(Dynamic Visual知觉上移动的视觉画面。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lectronic 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 EPSS一种硬件与软件的组合,提供一种“信息库”、专家系统、工作辅助物、工具和其他要素,以帮助执行任务。
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由内容专家及程序员组成一个小组所完成的一种计算机程序,能教导学生如何应用适当的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
前端分析(Front End Analysis在设计过程中早期完成的事项,包括分析需要、目的、目标以及组织课程单元。
现象学研究(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一种基于认识论所进行的调查,主张仅从主体的观点来研究人类行为。结果是客观性的知识被排拒在外,从个别案例所获得的资料就其本身而言是有意义的。还要与其他相类似的观察资料合在一起使用。
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m一种哲学主张、强调在判断事实的真伪中观察的重要性,并认为非基于观察资料的形而上学和主观的诊断是没有意义的。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一种思维方法,提倡用多重的、动态的和复杂的观点与方法代替研究中一般的、静止的和简单的方法。其他与后现代主义同义的词包括解散、反讽、极端的并列。
问题分析(Problem Analysis)利用收集信息及决策策略的方式来确定问题的本质及变量。
程序模式(Procedural Models用来形容如何完成工作的一种模型,是规定性的,且可以做为解决特定问题的指导。
教育方案评价(Program Evaluation对连续提供服务,且经常提供课程的教育活动的评估。
程序教学(Programmed Instruction一种呈现教材的方法,将教材分印在一些小段或框面上,每一段或框面都包括一项信息(刺激),一个未完成的句子或是待答问题(反应),以及正确答案(强化)。
程序(Program一组指令,为了完成特定任务而要求计算机执行的行动;采用特殊程序语言的规则。
程序设计(Programming)为一个计算机或电讯媒体设计程序。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由社会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自己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战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进行的反省研究。
项目评价(Project Evaluation对受资助的、在特定时间内应完成一项具体任务的活动的评估。
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教学设计及开发项目的设计、监督及控制。
资源管理(Resource Management资源支持及服务的计划、监督及控制。
屏幕设计(Screen Design计算机屏幕上画面的设计,包括文字及图像,必须根据讯息设计及美学的原则来进行。
概念模型(Conceptual Model用来定义、解释及形容变量间关系的模型,是对相关研究和知识基础进行综合的产物。它可以用不同形式呈现,如叙述、描述、分类、数学公式或视觉化等。
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式教学技术。目的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自体验完成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它在教学中利用以逼真情节为内容的影像作为“锚”为教与学提供一个可以依靠的宏情境,课程的设计允许学习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
视听技术(Audiovisual Technologies制作或传递教材的方法,主要藉由机械或电子设备来呈现视觉或听觉讯息。
写作系统(Authoring System)一种计算机程序,为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而设计,其程序预先设定,使用者不需要或只需要少量编程知识。
写作语言(Authoring Language一种计算机语言,专门为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而设计,使用者需要具备一些计算机编程知识。
行为心理学(Behavioral Psychology一种心理学家流派,主要说明有机体所有的行为可以籍由刺激-反应联结的方式来解释。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致力于研究个体如何获得、处理及使用信息。
能倾处理交互作用(Aptitude-Treatment Instruction学习者能力与教学处理的不同交互作用。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模式(Model是某一确定的参照系统或过程的抽象物和简化物,这种抽象化和简化物被假定对参照系统或过程而言具有某种明显的逼真性。
学习目标(Learning Objective是对某一教学活动终了时学生将能做些什么作出具体说明。它还是规定教师将做些什么,而是规定学生将能做些什么。
言语信息(Verbal Information又称为“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作为一种学习结果,它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后,能记住诸如事物的名称、地点、时间、定义、对事物的描述等具体的事实,并能在需要时将这些事实表述出来。
智力技能(Intellectual Skills又称智慧技能,是在掌握概念和以倒是形式表达的规则的基础之上,将已知的概述和规则运用于与原先的学习情境相类似或完全不同的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是一种特殊的智力技能,是学习者用来我把和调节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方式等内部过程的技能。
动作技能(Motor Skills是一种习得能力,其行为结果表现为身体动作的敏捷、准确、有力和连贯等方面。
态度(Attitude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体对某事物、人或事件的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由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他认为,某些概述和规则是儿童完全掌握了的,某些概念和规则处于他们正掌握的边缘,另一些概念和规则超出了他目前的接受能力。他强调教学应集中于处于儿童的掌握边缘的那些概念和规则。他称这种学习的边缘区为最近发展区。
系统(System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方法(System Approach运用系统思想,按照系统特性和规律认识客观事物,解决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方法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30年代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般系统认以及后来出现的耗散结构等理论,是系统方法的理论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事筹划、战后的战略研究、宇航研究、经济规划等需要,则是系统方法产生的实践基础。系统方法将研究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揭示系统的运动规律和功能特征,以取得解决某一问题的最佳处理办法。其特点是:研究问题的时空跨度大,综合性强,能解决复杂问题、市郊高效而低耗,便于消化、吸收新的科学技术,使方法的形式和内容不断改进。在应用系统方法处理问题时,应注重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最优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
媒体传播教学(Media Communication Instruction是在传统的学校教育基础上形成的以学校和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系统,其基本特点是用某种通过机械的或电子的手段来控制有关教学材料(主要指视听媒体)为教学提供视觉的和听觉的信息来辅助教师进行教学,或直接利用视听手段来传送教学的一个实践领域。
经验之塔(Cone of Experience又称“经验锥体”是美国教育家爱德加·戴尔在《教学中的视听方法》一书中提出的一种描述人类感知经验分类层次的锥形示意图。他将人类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经验按其抽象程度的不同分成直接经验、模拟经验和高度抽象的经验三类共十一人层次每类经验都包含某些活动的特征。塔的底部为直接的、有目的的、具体的经验,塔的顶部为抽象的经验,如文字、符号等,戴尔认为,教育要从直接经验入手,并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运用模拟经验有助于传授知识,但不能完全代替亲自动手的实践。经验之塔是将学习理论与视听传播理论相融合来建立学科的基本原理的第一次尝试。
课程开发(Curriculum Development根据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以课程体系不同的科目进行组织、配合、协调以及构造新的科目等等来满足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和数量的要求。
掌握学习(Mastery Learning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一种教学活动程序,旨在把教学过程与学生的个别需要和特征联系起来,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掌握所教学的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学习准备(Readiness for Learning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准备性和适合性。
学习者特征(Learner Profile对学习者学习有关学科内容产生影响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特点。
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1958又译“沃森”。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创始人。早期研究动物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建立了最早的动物心理实验室。1913年在<<心理学评论>>发表题为<<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正式提出行为主义概念。1914年发表第一本专著<<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主张心理学是研究动物和人类行为的自然科学,应以“刺激-反应”公式作为行为的解释原则。认为意义并不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学习的过程。1928年在芝加哥大学的讨论会上提出行为主义心理学体系。主要著作还有<<动物教育>><<行为主义心理学>><<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的观点看心理学>>以及论文集<<行为主义之路>>等。
行为主义(Behaviorism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1913年由美国心理学华生在《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的观点看心理学》一文中首先提出。反对以意识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张研究行为,摒弃感觉、知觉、情绪、意志等一类概念,只采用刺激、反应、学习、习惯等概念;反对以内省法为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主张采用实验、观察方法。认为人和动物之间没有本质区别,提出“刺激-反应”公式,宣称这一公式是从生物界直到人类社会的普遍原则。强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行为对客观环境的依存性,主张机械的反应论,将人看成是被动的,仅接受外界的刺激而反应。
后象(After-image当刺激停止作用后,在短时间内感觉仍不消失的现象,是神经兴奋留下的痕迹,故又称“感觉残留”。它存在于各种感觉中,如视觉、听觉、味觉、肤觉等都可能伴随后象,其中视觉后象(简称“视后象“)表现最为明显。视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两种。
多媒体教学法(Multimedia Approach两种或多种媒体配合使用的教学方法。多种媒体显示的信息相互配合,可以取长补短、强化教学效果,有利于传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多媒体的有机结合所产生的教学效果,通常优于单独使用一种媒体。

视听教学(Audiovisual Instruction国外运用视听媒体辅助教学的活动。20世纪20年代末在视觉教学的基础上,随着有声电影、广播等应用于教学而发展。其特点是注重斐言语方式的学习途径以及由具体形象提供的学习信息。旨在借助视听形象的作用,帮助学生加深认识,牢固掌握知识,发展智能。运用的媒体除电影、广播、幻灯外,还包括图片、模型、标本等直观老龄以及观察、展览、参观、旅行等直观方法。美国心理学戴尔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为视听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60年代起,视听教学吸收传播理论、形成视听传播理论。同时,由于系统论和信息科学应用于教学,又产生了教育技术学。
视听媒体(Audiovisual Media传递音像信息的媒体。此术语最早见于1945年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有关该会视听教学业务部宗旨和作用的提纲中。按接受信息的感觉器官可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结合媒体三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视听媒体以电子化、综合化、系列化的形态出现。应用于教育领域后,腹胀更为扩大,有利于教育的现代化。
视觉适应(Visual Adaptation人眼对亮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对弱光的适应称为暗适应,对强光的适应称为光适应。暗适应过程主要是视网膜中的视杆细胞起作用,时间较长,能提高人眼对光的感觉性。光适应的过程是视锥细胞的功能,时间较短,能降低人眼对光的感受性。在图像的相对亮度变化范围内,高度变化的比例不变。人眼就不会感到高度和彩色失真。
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主张教育过程必须持续地贯穿于人的一生之中的教育思想。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法国保罗·朗格郎(Paul Lengrand)著<<终身教育引论>>,被认为是终身教育的倡导者。其基本观点是:教育是一个过程,不受时间和社会问题的限制,学校对教育的垄断应该打破;教育的职责一是通过适当的组织和方法,帮助人在一生中保持学习和训练的连续性,一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自我教育,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进步,大众媒体的迅速发展和信息量的猛增而产生,并逐渐成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70年代初,终身教育制度的模式首次公诸于世,并为许多国家所接受。从终身教育的观点出必,教育活动被认为是一个整体,所有的教育部门都结合在一个统一和相互衔接的制度中,并通过这一制度,培养能适应不断变动的社会的人。

学习环境(learning environment为学习活动所提供的条件。在学校教育中,主要包括校园、教室、图书馆、实验室、操场等。

学习资源(learning resource用于实现学习目标的一切资源。由信息、资料、设备、环境、人员、技术等方面组成。有两大类:一类按教学目的专门设计,称为专门设计学习资源;一类不按教学目的专门设计,但可移用于教学,称为非专门设计学习资源,如医科教学中的医学科技片、外语教学中的外语故事片等。
学习理论(learning theory又称“学习论”。有关学习行为的理论。有联结主义理论、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霍尔系统行为理论、符号学习理论、格式塔理论、学习场理论、数学的学习理论等。这些理论可分为两大派,即行为主义刺激一反应论和认知论。前者在教学上强调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后者认为学习是作为一种感知的再组织,教学的任务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要发展学生的智能。加涅提出学习的信息处理模型,是上述两派学习理论的综合。
视听资料(audiovisual material以音像呈现知识内容的资料。主要类型有:呈现声音的唱片和录音带等;呈现图像的照片、挂图、投影片、幻灯片等;呈现图像和声音的电影片、录像带以及以实物呈现知识内容的模型、标本等。近年又产生了缩微制品。视听资料有助于补充口授或文字资料的不足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