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隔代教育的心理机制

 木香草堂 2018-12-19
 

宝家义

将“隔代教育”百度一下,竟然找到相关网页761000.00多篇。以“隔代教育”命名的图书也举不胜数:有宋少卫的《非常祖母:隔代教育的成功之道》、勾红娟的《隔代教育:隔代不隔心》、古立言的《隔代教育的42条对策》、李石华的《隔代教育》,据说都还卖的不错……

在中国,隔代教育已俨然成为家庭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了。实际上,隔代教育并不是一种当下的教育现象,而是古已有之,只是过去没有人这么关注这么在意罢了,或者说过去的隔代教育没有现在这么多问题罢了。

可以说,没有祖父母就没有家庭教育,比如孝育。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就是从孝育开始的,然而如何孝并不是被教会的,而是孩子自己学会的:即父母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孩子也就上行下效了,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正是有了祖父母,也才有了三纲的人际架构,也才有了家庭的社会化模型,也才建备了家庭教育的舞台:祖父母、爸爸、妈妈、大姑、小叔等都是“演员”,孩子就是“观众”,大人咋演,孩子就咋学咋模仿。如果家庭中没有祖父母的话,孩子也就无从观摩无从体验,也就无从学习孝道了。

如果认为祖父母仅仅是孝育的“教员”那就错了。祖父母自古以来不仅是中国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更是家庭教育的全面参与者甚至是最高参与者。如果说离开祖父母,孩子就无从成长的话,那么,如果祖父母离开了孙子的话,人生也就有可能迷失了方向,生命也就有可能失去了意义。因为隔代教育对于祖父母来说并不仅仅是一种家庭责任,更是一种自我需要:是祖父母精神与生命的双重需要。事实上,即使祖父母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人生的责任,然而家长的地位与尊严却一点也没有结束。于是拥有最高地位与最高血统的祖父母就把心思注向了自己的孙子,否则祖父母一旦出离了家庭生活,出离了家庭教育,也就出离了自己的地位与尊严,也就出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于是,隔代教育产生了,这就是隔代教育产生的精神动力……

中国人从来就没有来世,只有现世。经营好现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人生追求,而人生最后的辉煌就是经营好自己的孙子了。普通人都怕死,如何才能做到视死如归呢?办法只有一个,这就是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就看到自己生命的传续:儿女双全,成就卓然;孙子健康,茁壮成长!而孙子才更攸关自己生命的未来……,如果自己死了,不,在死之前就看到自己生命的价值被放大并在很远很远的前方绵延,就是死了也犹如活着,死又有何惧嘛!于是,隔代教育出现了。隔代教育彰显着中国人的生死观,这就是隔代教育发端的生命动力……

隔代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现象,更多的应该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隔代教育却大有转正的趋势。一方面,家庭为老人提供了更多隔代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老人又有其内部的双重“需要”,祖父母就承担了更大、更多的教育责任,于是,越俎代庖、过分溺爱、横加干涉等家庭教育现象就频频发生了……这也就不难理解隔代教育为什么成为了全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了!

事实上,隔代教育的核心功能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即所谓让孩子成才、成功的教育,而是文化的传承,血脉的传续,生命的需要。一旦隔代教育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家庭教育中的问题肯定就会增多变大起来,也就有可能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隔代教育的心理机制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