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短贷长用的风险及银行对策!

 lwdalian 2018-12-19

信贷风险管理
信贷人专属交流、学习的平台


经授权转载自:金融街传媒

2013年,银行黄金十年结束。2014年开始,银行的不良开始大幅攀升。其中很多不良贷款存在一个令人关注的原因:融资结构错配。这里,对融资结构错配问题进行分析。


一、融资结构错配问题的表现


融资结构错配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短贷长用。


融资结构错配问题,即贷款期限错配问题,也就是企业的贷款期限与资金用途的期限不匹配。企业资金用途主要有两类:一是用于日常经营周转,这类贷款期限一般是一年;一类是用于某一特殊目的,比如用于某一项目建设,收购某一资产,这类贷款期限往往一年以上。其中后一类业务是融资结构错配问题的集中区域,其融资期限一般等于项目建设期(如有)加上回款期。其中回款期往往时间较长,有的项目甚至长达10年以上。如果企业贷款资金的期限短于这个融资期限,就会引发短贷长用问题。


二、为什么会出现融资结构不匹配问题


下面我们从企业端和银行端两个视角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融资结构不匹配问题。


1
企业端分析


首先,我们从企业端进行分析。企业的动力在于以低成本资金解决实际需要,这样也算是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花更少的钱把事情办成了,就是这个大原则。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短期资金成本更低。作为企业老板和财务负责人,要考虑怎么帮助企业节省成本,融资成本也是重点考虑对象。于是,怎么低成本的获得资金,并且满足项目需要,就成了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按照“风险与收益匹配”原则,长期资金成本更高,短期资金成本相对较低。于是,企业便有了使用短期资金的冲动。


你可能说别急,资金成本是低了,可是资金期限与项目期限不匹配怎么办?短期资金是面临这个问题,可是实际情况却是这样的:项目期限3年,那企业连续借3次一年期的资金就行了。这样,资金期限与业务期限不匹配的问题就看似解决了。之所以说看似,是因为面上1+1+1=3,但是实际操作中却面临诸多风险。其风险我们会在下面的风险中进行分析。


第二,短期资金更容易获批。目前各家银行的审批趋严,一级分行往往只有短期资金的审批权限,中长期贷款业务的审批权限则上收总行。于是,短期资金在一级分行即可完成审批,这样贷款获批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


这样,企业通过三次一年期资金的拼接,并且审批难度较低,完成的低成本资金满足项目需要的难题,并实实在在的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这样,一旦一家企业尝到甜头,其他企业便一窝蜂而上,最终短贷长用问题愈演愈烈,像担保圈问题一样蔓延开来。


2
银行端分析


银行端的情况相对复杂一下,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考核压力大。商业银行以营利为目的,这个无可厚非。但是当下银行业存在一种扭曲的情况是:银行的经营讲究规模效应,实现规模效应以后赢者通吃。所以,很多银行的考核指标很重,而市场上的好项目就这么多,怎么办?不做,业绩完不成,而经营部门的收入主要靠业绩呢;做了,风险是滞后的,费用拿了,出风险之前退出来就好了。这样就导致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为了达到考核指标而出现放水的情况。进而,才能出现我们下面要说的违规审批问题。


下面,我们给出次贷危机(2008年)之后至今部分银行的资产规模数据,一起感受银行在过去9年的疯狂扩张之路。


2008-2017年部分银行规模增速表

注:数据来于上市公司年报

第二,权限内违规审批。权限内审批一个好处就是,好冲量。上面我们分析了考核指标,加上宽松的监管环境,导致违规审批情况时有发生,甚至大面积发生。在这种集体大跃进的过程中,风险控制为违规审批让步,一切以业务为导向,导致短贷长用情况不可遏制。尤其是部分中小型银行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样,分行权限内违规审批业务,完成了总行的考核指标。


那么,银行是怎么一种违规审批法呢?最常见的情况是,银行通过向的壳公司(主要是贸易公司、建筑公司)提供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然后这笔资金几经倒手以后用于房地产开发。而房地产项目建设加回款期一般时间是3年,这样流动资金业务期限是1年,低于房地产项目需要的3年,出现资金期限错配问题。而流动资金贷款用于房地产项目建设,是《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2010年)明确禁止的:流动资金贷款不得用于固定资产、股权等投资。另外,《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托公司房地产、证券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办发[2008]265号)规定:要严格防范对建筑施工企业、集团公司等的流动资金贷款用于房地产开发。所以,银行采用这种方式发放贷款肯定是违规的。但是,这种情况又是当时大量存在的。违规审批的典型代表,则属于PF成都分行,向1493个空壳企业授信775亿元,换取相关企业出资承担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不良贷款。详见《PF成都分行被开4.6亿大罚单 对1493个壳公司授信775亿》。


第三,短期贷款风险相对较低。前面说了,短期贷款风险要低于长期贷款,这样分行也更愿意审批短期贷款。最终,虽然分行权限内违规审批了,但是期限较短,银行的主动性较强,可以在发现风险的时候及时退出,也算实现了对贷款的主动管理。


最后,在经济的上行期,银行更是敢于挥着膀子放贷款。接着在经济下行初期,不良贷款尚未大面积爆发,银行依旧会沿着之前的老路走下去。直至不良大面积爆发的时候,银行悔之晚矣。


三、融资结构不匹配的风险

我们仍然从企业和银行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中,企业存在的风险,也就是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


1企业的风险


企业主要面临一个风险,那就是每次的短期贷款资金可能批不下来,而项目回款无法偿还银行贷款,最终导致逾期,给企业的征信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引发企业破产。


为什么贷款可能批不下来呢?这需要我们从银行角度进行分析。


2银行角度分析


第一,强监管导致无法违规操作。目前金融行业遇到强监管,前期的流动资金贷款用于房地产项目建设等违规操作问题属于绝对禁止,属于底线高压线。这时,没有银行敢冒着违规的风险进行审批。并且部分房地产项目四证不齐全,想重组成房地产开发贷款都不行。


第二,审批难度加大。审批难度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审批权限的问题。前期违规进行期限错配的项目,属于银行业市场乱象整治的项目,这类项目应该按照问题项目进行审批。而这类项目尤其是涉及项目贷款的项目,审批权限基本都在总行。这时,总行审批机构不再考虑分行考核压力大的问题,而是一板一眼的看项目的风险进行审批,导致审批难度加大。二是当下不良贷款集中爆发,导致银行审批趋紧。目前属于不良贷款集中爆发期,审批部门瞪大了眼睛看项目的风险,审批尺度收紧,进一步加大贷款获批难度。


第三,银根收紧,无款可放。强监管对资金空转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加上资管新规的影响,导致市场资金紧缺。资金紧缺导致两个问题,一是资金成本高,二是资金短缺。部分银行获批项目不少,却没有资金发放贷款。这种情况下,银行把贷款收回去以后,再次发放难度较大。


四、给企业的建议


建议企业在融资时,一定要注意贷款期限与项目期限的匹配。具体期限按照我们所说的项目建设期(如有)加上项目回款期,确保项目回款能够覆盖贷款本息。而不要碰融资结构错配,要知道这种方式看似给企业节约资金,但很可能把企业引入生死存亡的境地。


五、给银行的建议


简单说一下给银行的建议:


第一,项目审批一定要合规,养成合规底线意识。


第二,主动核实企业融资期限是否与项目需求匹配。


第三,合理测算项目的现金流情况,做到现金流覆盖贷款本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