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荐读」岁暮天寒,古人如何优雅过冬?

 绍宜 2018-12-19

1、吃火锅,饮美酒

正所谓“食色,性也”,御寒第一步,从吃开始。

冬天吃什么自古以来是一个重大问题,令人意外的是,古人以食御寒的办法也是火锅。火锅从来就不只是现代人餐桌上的宠儿,这门饮食艺术在商周时期就非常流行。

商周时期,青铜器文化繁荣昌盛,人们常常用青铜器盛满菜做火锅,不过当时器具较小,只够一人食用,故称为“小火锅”。

北京故宫博物院里有一件西周有盘鼎,又名灶鼎,是商周青铜器中炊器与盛器的结合体。这种鼎,鼎下有托盘用于盛放炭火,跟今天火锅的构造非常接近。这件西周有盘鼎高20.2cm,宽16.4cm,重2.26kg,从容量来看,确实是“小火锅”。


「荐读」岁暮天寒,古人如何优雅过冬?

西周·有盘鼎 故宫博物院藏


之后火锅变得普遍起来,类型也更加丰富。在历朝历代的文物中都有火锅出现,汉代甚至出现了分格鼎,类似于现在的鸳鸯锅,辽代壁画中也出现涮火锅的吃法。


「荐读」岁暮天寒,古人如何优雅过冬?

辽代壁画中的涮火锅

除了火锅,美酒也是古代驱寒必备的饮品。

白居易有成名作《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明代散文家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也写到自己雪天饮酒的经历,在大雪三日之后,独自前往湖心亭的途中遇到“铺毡对坐,烧酒炉正沸”之人,最终“强饮三大白而别”。


「荐读」岁暮天寒,古人如何优雅过冬?

看来,在古人心中,与大雪天更配的恐怕不是炸鸡加啤酒,而是煮一锅火锅,温一壶美酒,与二三好友畅谈吧。

2、古人的“暖宝宝”

以食御寒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为了找到经济实用的御寒良方,古人可没少在日常器物上花心思。

火盆是中国古代最普遍的御寒用具,富贵人家的火盆做工精美讲究,寻常百姓家里的火盆则多用泥土制成,虽然简朴,却是冬日里温暖的最重要来源。

宋代诗人梅尧臣诗中提及火盆却是一幅更具创意的情景,“何时更看弄潮儿,头戴火盆来就湿”,头戴火盆观潮,想来也是十分新奇有趣了。

「荐读」岁暮天寒,古人如何优雅过冬?

清·铁五足八方火盆

火盆中的取暖材料也随贫富差异而有所不同。富裕人家可以用乌黑发亮、燃烧持久的炭取暖,穷苦老百姓家大多只能用稻草、秸秆取暖,还有人用牛粪取暖,牛粪虽然能燃烧供暖,但取暖的人必须忍受难闻的味道。

部分百姓也有十分“环保”的取暖方式,他们同牲畜睡在一起,借助牲畜的热量取暖。

总的来说,在古代,贫苦百姓度过漫长寒冷的冬天并非易事,白居易《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便生动地描绘了贫苦百姓在寒冬面前的艰辛与窘迫。

「荐读」岁暮天寒,古人如何优雅过冬?

清·掐丝珐琅火盆(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手炉、汤婆子是古代的暖宝宝和热水袋,它们既是古代御寒神器,也是现在大部分宫廷剧的常客。

手炉是冬天暖手用的小炉,多为铜制,炉内装有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甚至还可放在袖子里暖手,又被称为“暖手炉”“火笼”。

手炉制作工艺复杂,炉盖作为散热区,镂空雕刻,图样纷繁复杂,有梅兰竹菊、喜鹊绕梅等众多纹形,跟炉身的福禄寿喜、花鸟虫鱼、人物山水等花纹相得益彰,这就使手炉在使用价值之外更具有观赏价值了,即便是一个小小的手炉,也能让我们感受到千百年之前古人对待生活的那份认真和细致。

「荐读」岁暮天寒,古人如何优雅过冬?

清·提梁铜手炉

汤婆子跟热水袋类似,一般用铜或锡制成,里面灌热水,主要用来焐脚,既可随身携带,也能放入被窝中。此炉又称为“脚婆”“汤媪”。

苏轼在冬天送给友人杨君素的便是汤婆子,“送暖脚铜缶一枚,每夜热汤注满,塞其口,仍以布单裹之,可以达旦不冷”,黄庭坚亦有“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到明” 的诗句来赞美汤婆子带给他的冬夜好眠。

熏炉是古代用来熏香和取暖的炉子。最初采用青铜为材料,汉代的博山炉就是青铜制成的。

「荐读」岁暮天寒,古人如何优雅过冬?

西汉·金错山形铜熏炉 河北省博物院

随着制作工艺的提升,逐渐出现瓷质香炉、玉质香炉、翡翠香炉等等。但是这些精美的熏炉不能经受香粉的熏烤,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用来陈设或者把玩的观赏品,与实用器相比,陈设器价值也许更高,一般都是文人雅士,大户人家才置备的器具。

李清照在《醉花阴》中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说的便是在兽形的铜香炉中将一种名为“龙脑”的熏香燃尽。


3、发达的“供暖系统”

日常的器具御寒能力毕竟有限,古代宫廷为了保暖,往往采用的是大规模的“供暖系统”。

早在秦代,宫廷就已经采用火墙和壁炉维持室内温度。

火墙是空心墙,墙下有火道,添火的炭口在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烧上木炭火,热力就可以顺着空心墙,传递到整个大殿。为了保证热力通畅,在火道的尽头设有气孔,烟气由气孔排出。

「荐读」岁暮天寒,古人如何优雅过冬?

故宫有很完备的火墙系统

这种火道还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宫殿内其他人睡觉的炕床下面,形成的“暖炕”与“暖阁”,使整个宫殿都温暖如春。

考古学家在秦长乐宫遗址曾发现火墙,以两块筒瓦做成管道,与灶相通,用来取暖,在咸阳宫殿遗址的洗浴池旁边还有三座壁炉,似为古时候的供暖设备。

汉代,宫中设有温室殿,以花椒为泥涂室做保温材料,再挂上锦绣壁毯,设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地上铺着西域毛毯。在这样的房间里生活,冬天自然不会感觉寒冷。而椒房也因为其温暖和芳香的特性,多子吉祥的寓意,成为皇后居所。

汉代皇宫以花椒为保温层的方法,也被后人效仿,《世说新语》记载,西晋首富石崇便“以椒为泥涂室”,南朝庾信《梦入堂内诗》中也有“香壁本泥椒”的记载。

4、如何优雅地熬过冬天

除了以上那些具有创意的御寒保暖奇招,古人对于如何优雅地度过一个冬天也颇有想法。

明代开始,出现了一种'九九消寒图',以便一天一天数过这八十一天,表达一种迎春的殷殷心意。

一般来说,九九消寒图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字均为繁体字,每字九画,共九九八十一画,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画顺序填充一个笔画,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称作'写九'。

「荐读」岁暮天寒,古人如何优雅过冬?

|画梅,是“九九消寒图”中的一种

更具有雅趣的九九消寒图则采用图画的形式,也称作'画九'。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在寒梅图的一侧常常写有'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初回,梅花点尽无余日,看到今朝是杏株'的句子,当八十一片梅花被填满,春光,也就悄然而至了。

冬天到了,春天……其实还挺远的……与其抱怨难以改变的严寒,不若效仿古人,与二三好友相约吃火锅、品美酒,准备一幅九九消寒图静待冬日结束吧。

「荐读」岁暮天寒,古人如何优雅过冬?

毕竟,这个冬季,也同样充满想象与诗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