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许昌饭店曾经的“豪华”

 litie666 2018-12-19

  2008年,正值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人生可称而立,世态也见兴替。回望过去,中国怀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情,成就了一场伟大的革命。从贫瘠到富裕,从禁锢到自由,一个个瞬间在30年间书写完成了一部改革开放史。
  从今日起,本报推出《改革开放30周年·城市记忆》系列报道,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试图用讲故事的 方式来反映许昌30年来的沧桑变化。愿这组报道能帮助读者打开一扇记忆之门,在记忆中,回望扎实的“脚印”;在现状中,体味巨变的神力;在展望中,憧憬美好的未来……

  要问如今的许昌都有哪些上档次的饭店,沿着市中心悠闲地转上一圈,基本上能看个眼花缭乱:建设路中段的瑞贝卡大酒店,南大街口的贵宾楼,七一路的许昌大酒店、桃园大酒店,春秋广场东北角的天一阁,东城区的许昌迎宾馆、金港大酒店……这些高档酒店,还有诸如农家院、京福成等一大批特色饭馆,相互点缀,组成了许昌城区一幅诱人的美食地图。
  然而,30年前,你可知道,那时的许昌人都吃些什么?许昌街头的饭馆都卖些什么?那个年代的城市生活有着怎样的“饮食记忆”?
  在许昌城区曾经最为热闹的商业街———南大街北口,就是“老许昌”都不陌生的大十字街西北角,曾有一家名为许昌饭店的老饭馆,热闹红火许多年。它只有一层,18张方桌,却成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许昌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许昌饭店,已深深地嵌在了老一辈许昌人的历史记忆中。

十八张方桌撑起的饭店

 

  今年50多岁的卢连法,16岁就被招工分到许昌饭店。这里,成了他年轻时磨炼厨艺基本功的“大熔炉”。现在他的头衔是,中国烹饪名师、国家高级烹饪技师、许昌餐饮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
  “老许昌饭店属于国营性质,和当时的车站旅社、西关三食堂、工农兵饭店、小火车站饭店、灯塔回族饭店、七一旅社、车站回族饭店一起,成为许昌地区饮食服务公司管理的8个党支部。”
  在卢连法的印象中,1970年他16岁进城赶上招学徒工时,位于大十字街的许昌饭店就已经声名在外了。
  虽然名为“饭店”,其实许昌饭店的门脸并不大。一百三四十平方米的营业面积,不设所谓的单间,只有一个敞开了坐的大厅。18张老式八仙桌分散其中,桌上没有讲究的桌布,不摆杯盏碗碟,每桌仅有一个几块小木板做成的筷笼。四面墙壁上都印着大大的口号和语录———“毛主席万岁”、“为人民服务”、“斗私批修”等,一个个看得人热血沸腾。
  饭店共有8名厨师、两名招待员。每天实行两班倒,一班从早上5点到下午1点,一班从下午1点到当天晚上9点,每人严格限定8小时的工作量。店里每张桌上都没有菜单,招待员也不负责点菜,所有饭菜都写在一张纸上张贴在墙。来人吃饭,只需自行过目选择,而后到卖票处买票,就可坐等饭菜上桌了。
  由于饭店生意兴隆,为了保证不断货,厨房师傅每天一大早都要外出采购。所有采买的肉、菜,都是由食品公司根据各个饭店每天的营业情况,下达采购指标按量供应。

八成饭菜不到一元钱

 

  “许昌饭店在那个年代之所以最为红火,并不是因为它多么豪华高档,而是主要有赖于它的黄金位置和它的家常特色。供应的几十种饭菜,将近80%都不超过1元钱。”老许昌饭店人流不断的热闹场景,让卢连法难以忘怀。
  饭店每天早上6点半开张,直到晚上9点钟打烊。一天当中早中晚三顿饭,卖得多是家常饭菜。各色笼碗、蒸馍、油条、火烧、小笼包、丸子汤、粉条熬菜……就是这样的主打“内容”,使得这里每天食客盈门。特别是到了中午,18张桌子全部坐满了人,等着喝肉片汤、吃小笼包子的人排成了长队。一天的营业额最低五六百元,最多2000元。“那时候我一天的工资才合7毛钱,饭店能有这样的收入,生意已经相当兴隆了。”
  一个7寸盘的烧腐竹卖7毛,一个7寸盘的炒肉片4毛5分,一碗连汤肉片5毛,饱饱地吃上一碗肉面条只要2毛2分钱。除了这些家常系列,店里也供应一些相对“奢侈”的饭菜。如核桃丸子、四喜丸子、生汆丸子、红烧肉、菌类猴头等,大多一两元钱。其中,最贵的一道菜是扒海三样,标价3元一份,能吃到海参、鱿鱼、干贝三样海鲜,但平时一般人很少舍得吃。
  有一道菜———全家福,尤其被当时的许多人视为屡吃不厌的美味。卢师傅说,1978年以前,像许昌饭店这样的老饮食店所卖的全家福,内容都相当讲究,其中放有生汆丸子、油炸丸子、滑肉片、玉兰片、皮肚、木耳、五花肉10余种原料,成为很多人家过年不可缺少的“保留节目”。

讲诚信油条拿秤称

 

  从1970年到1982年,在许昌饭店做面食师傅的12年间,卢连法最大的收获,除了练就了一手过硬的案上功夫,就是体会到生意人一定要讲诚信。
  “那时候饭店虽然卖的大都是家常饭菜,厨房师傅们手里的活儿却都特别讲究和严谨。一根油条炸好,要达到1两4钱重,长度都在1尺1到1尺1寸5左右,一片油馍胚要保持3分宽7寸长。”卢师傅说,这些细小的标准,都由饮食服务公司业务部门逐项制定,并被当做行规要求各个饮食店严格遵守。为保证买卖公平,公司业务人员还经常不定期地到各家饭馆检查是否存在缺斤短两的情况。“一根刚炸出来的油条够不够斤两,当时就是上秤来称的。”
  在那个物质生活并不十分富足的年代,许昌人的生活虽然简单节俭,却民风淳朴,做买卖的都看重靠信誉吃饭。像卢连法这样的许多饭馆师傅,都力求让自己卖出的饭菜既好吃又够量。
  “我那时虽然工资不高,但毕竟拿的是国家的工资,饭店是国营单位,每天来上班心里甭提多自豪了。别的厨房师傅也和我一样,脑子里都充满着主人翁的责任感和幸福感,做饭炒菜累得嗓子疼,连口糖水都顾不上主动喝一口。”
  在卢连法的记忆中,那些难以忘怀的生活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当时人们的生活大都十分节俭,一些人即使上饭馆吃饭,也学会‘巧吃饭’。”
  大十字街附近住着的一位老先生,是许昌饭店的常客,几乎每天必来光顾。进店最爱买热气腾腾的小笼包,老先生往桌前一坐,等包子端上来就开始细嚼慢咽地吃,每次都是先吃皮儿,然后把油乎乎的肉馅放到碗里搅成卤,接着叫上一碗白面条,就着自制的肉卤,再美美地吃上一顿。

特色美食遍地开花

 

  根据查阅到的相关资料记载,解放初期,许昌城关的饮食业全由私人经营,全市共有店、馆46家,多数经营大众饭菜或地方风味小吃,主要有油条、水煎包、水饺、胡辣汤、豆腐脑、热豆腐、火烧、豆沫、江米粽糕、油茶、元宵等。
  1958年以后,地方财政拿出大量资金给饮食服务业,新建了许多营业房,如许昌的车站旅社、七一旅社、工农兵饭店、长葛第一旅社等。1962年,省、专、市、县分别建立饮食服务公司,饮食服务行业在此后几年得到了一定恢复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国营、集体性质的饭店占领市场,饭菜品种相对单一。
  直至1978年以后,国营饮食业恢复并增加了供应品种,改进了供应方法和服务方式,既经营可口廉价的大众饭菜,也承办酒席,经营各种风味小吃,既有宽敞、幽雅的饭馆、酒楼、餐厅,又有单品种经营店、小吃店。此后,私人饮食业也迅速发展,酒吧、咖啡馆大量出现,还有沿街摆摊设座,经营凉菜、火锅、小吃,过往行人随到随吃,十分方便。由于许昌人生活水平提高,承揽筵席的饭馆生意非常兴隆,高档饭菜的营业收入较之以前有大幅提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地风味小吃进入许昌,如兰州风味牛肉拉面、羊肉烩面、陕西刀削面、武汉热干面、阳春面、陕西米线、云南米粉、饸饹面都成了大众饭菜,德州扒鸡、道口烧鸡都在许昌打开了销路。
  1984年,国营饮食服务业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本着“留大店,放小店”的精神,对国营门市部在保持国有制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分别实行了国家经营、集体经营、由个人承包或租赁经营。1986年,区划调整时饮食服务公司撤销。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个体私营饭店的快速增多和城市老街的重新开发建设,大十字街口那个曾经热闹一时的许昌饭店,也终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对于老许昌饭店的消失,河南省名厨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烹饪大师、许昌餐饮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市区文峰阁酒楼负责人王继忠无限感慨:“许昌饭店时期的饮食业,虽然不像现在这样火爆繁荣,做的也都是家常饭菜,但老一辈师傅们一招一式都格外讲究、严谨,他们留下了做菜、做事、做人的宝贵经验。今天的许昌餐饮要想做得更加有声有色,就要在过去优秀的老传统、老做法的基础之上,不断加以创新、加以完善,创造出时代的特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