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互联网时代,教师要做“魔法师”

 天下知仓 2018-12-20


在国际教育领域,有一个颇为著名的问题,提出这个问题的不是教育界的人,而是一个影响了这个时代的人——苹果公司原CEO乔布斯。这个著名的问题就是“乔布斯之问”——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


作为一个致力于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教师,这个问题是对我所从事工作的拷问。乔布斯去世已近七年,他所提出的问题,我们是否解决了呢?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到,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在以“三通两平台”为标志的项目推进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全国中小学校互联网接入率已达87%,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80%,全国6000万名师生已经拥有“网络学习空间”。



这些数据有力地说明了近年来从全国到地方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投资力度、建设效度。然而“乔布斯之问”所关心的并非建设,而是应用。于是我开始回顾教育信息化走过的道路。我们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已有20多年,但仍有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应用了多媒体就是在融合,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仅仅是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当中,我们发现教师在演示课件、播放媒体,成了信息技术的“表演者”学生则成了信息化课堂中的“观众”,被动地看,被动地听,没有探究,只有接受。


很显然,教育信息化的大投入,并没有换来大产出。


在教育教学当中,究竟应该怎样应用信息技术,或者说,没用好技术的症结在哪里呢?


技术设备的发展来看,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学校,几乎都为每一间教室配备了触摸式设备(包括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控一体机、纳米黑板等),它整合了电子、感应、网络等技术,将传统的黑板和现代多媒体技术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其最具优势的功能是“交互”,可以实现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等多重交互。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发现很多教师并没有发挥触摸式设备的交互优势,在资源的设计和使用中几乎等同于“电脑+投影机”


如,仍然使用鼠标进行操作,或者只是简单地把鼠标变成手指单击,课件资源只是线性呈现,触摸式设备也只是起到了演示的作用。这不仅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效,甚至不如“电脑+投影机”用得顺手。


因此,我们应该深入挖掘触摸式设备的交互功能,营造出一种交互的教学环境。利用触摸式设备的书写、绘图、强化突出、过程回放、资源调用等功能,对多媒体材料进行灵活地编辑组织、展示和控制,引入多种类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




而且,在使用触摸式设备开展教学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教师更多地要进行资源的搜集、设计,也就是做好课前的预设,而在课上,这些资源的应用主体应该交给学生,通过设备的使用满足学生在课上的生成,这样才能够达到“交互”的作用。


此外,很多地区的学校开始使用“电子书包”,甚至使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3D打印等新兴技术开展教学。这些设备的应用,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利用先进技术开展学习活动。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数字化学习终端获取教育资源、进行教学交流和协作学习、进行信息加工与学习成果交流等。主要体现在:


学生可以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从而培养他们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交流和协作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个别学习和合作学习;


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进行科学计算、数据统计、图表制作、文字编辑等活动,完成电子作品,以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总结或交流;


还可以实现组内、组间、师生之间的多重交互,在学习过程中既分工又合作,优势互补,集体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上述这几种技术应用方式,都是在尝试利用技术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一种渐进性的改良。


工信部在2017年9月所做的调查显示,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超12亿,户均接入流量近2G。仅从这样庞大的用户群就能看出,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我们的购物方式、改变我们的娱乐方式、改变我们的交流方式……


“互联网+”时代还伴随着大数据的到来。在我们现行的学校教育中,传统数据是这样的:一个学生接受了9年的义务教育,可能仅存留了10K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他的学籍、成绩、学校设施使用记录等。而大数据的分析则完全是另一种数据量,一节40分钟的课,可供分析的量化数据可达50-60M,这相当于传统数据的5万年。根据“数字宇宙”的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数据使用量将达到35.2ZB(ZB:十万亿亿字节)。



在这样的时代当中,再看我们的“渐进性改良”,你就会发现这种改良是在试图以一种适应于传统教学的结构,来使用新兴技术开展教学,因此技术本身的优势大打折扣。飞速发展的时代把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改良远远抛在身后。


通常来说,教育信息化有四大要素,可以形象地比喻为“路、车、货、驾驶员”。网络的接通好比修好了“路”,硬件的配备就像购买了“车”,资源的建设就像拥有了“货”,而拉好货、开好车、走好路,最关键的在于驾驶员,这个驾驶员就是每一位教师。可以这样说,网络、硬件、资源都属于教育信息化不可或缺的外在因素,而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才是更为关键的内在因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一定要走变革之路,要在教育内部引起结构性的变革,教育不要“+互联网”,而是要“互联网+”,这就意味着,我们不应该把互联网当作工具来使用,因为工具是可以选择的;我们应该把互联网当作环境来看待,因为它已无处不在,我们别无选择。


回过头再来思考“乔布斯之问”,我们不难发现,“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绝非只是外在行为方式的变化就可以做到的,更重要的,要建立起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内在心理模式。因此,这场变革的核心是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是教育理念的根本变化,是人的信息化,是思维的信息化,是教育理念的信息化。


具体而言,要实现“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就要努力营造和创设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这是一种在教育教学各个领域都无处不在的环境。这种环境可以实现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等,从而实现一种教学结构的变革,也就是新课程一直倡导的“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以达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目的。

(作者单位:天津市红桥区教师进修学校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