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2018年版)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9-12-13

为进一步促进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的规范化,提高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的临床实践提供可靠证据依据,确保中医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合近几年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防治进展,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在2012年《临床肝胆病杂志》公开发表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基础上,遵照循证医学的原则,进行系统文献荟萃和历代专家经验梳理,总结近五年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成果,形成《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2018年版)》(后简称本《指南》),供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医师参考。

本《指南》规定了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诊断依据及中医证候分型、中医辨证论治方案、中成药治疗方案和专家推荐意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和专家推荐意见、中医其他治法和专家推荐意见、疗效评价指标,为临床医生或相关人员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诊断治疗方案。

推荐意见1:慢性乙型肝炎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是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但临床需注意兼证或合证,上述证型如出现兼杂,可根据临床表现辨证为复合证型。(Ⅰa,推荐)

推荐意见2:临床诊断单一证候可按上述方药治疗,两证相兼或多证并现,建议治疗时可参照上述方案合并选用,药物剂量可参照药典执行。(V,推荐使用)

推荐意见3:叶下珠制剂适用于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具有一定抑制HBV复制作用。(Ⅰa,选择性推荐)

推荐意见4:苦参素制剂适用于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具有一定抑制HBV复制作用。(Ⅰa,选择性推荐)

推荐意见5:乙型肝炎清热解毒制剂适用于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具有一定抑制HBV复制作用a,选择性推荐)

推荐意见6:垂盆草颗粒适用于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保肝降酶作用。(Ⅰa,选择性推荐)

推荐意见7:当飞利肝宁胶囊适用于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保肝降酶退黄作用。(Ⅰa,选择性推荐)

推荐意见8:肝炎灵注射液适用于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保肝降酶退黄作用。(Ⅰa,选择性推荐)

推荐意见9:鸡骨草胶囊适用于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保肝降酶退黄作用。(Ⅰa,有选择性的推荐)

推荐意见10:八宝丹胶囊适用于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保肝降酶退黄作用。(Ⅰa,选择性推荐)

推荐意见11:双虎清肝冲剂适用于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保肝降酶退黄作用。(Ⅰa,选择性推荐)

推荐意见12:熊胆胶囊适用于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退黄作用。(Ⅰa,选择性推荐)

推荐意见13:肝苏颗粒适用于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保肝降酶作用。(Ⅰa,选择性推荐)

推荐意见14:九味肝泰胶囊适用于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好抗肝纤维化作用。(Ⅰa,选择性推荐)

推荐意见15:强肝胶囊适用于肝郁脾虚、肝胆湿热、瘀血阻络型相兼出现的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好抗HBV和抗肝纤维化作用。(Ⅰa,选择性推荐)

推荐意见16:逍遥丸适用于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好抗HBV和抗肝纤维化作用。(Ⅰa,选择性推荐)

推荐意见17:六味地黄丸适用于肝肾阴虚型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好抗HBV和抗肝纤维化作用。(Ⅰa,选择性推荐)

推荐意见18:杞菊地黄丸适用于肝肾阴虚型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好抗HBV和抗肝纤维化作用。(Ⅰa,选择性推荐)

推荐意见19:复方鳖甲软肝片适用于瘀血阻络型慢性乙型肝炎及其肝硬化,具有较好抗肝纤维化作用。(Ⅰ a,选择性推荐)

推荐意见20:扶正化瘀胶囊适用于瘀血阻络型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症见胁下痞块,胁肋疼痛者,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Ⅰa,选择性推荐)

推荐意见21:鳖甲煎丸对气滞血淤型慢性乙型肝炎及其肝硬化的胁肋胀痛或刺痛效果较好,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Ⅰa,选择性推荐)

推荐意见22:大黄蛰虫丸适用于瘀血阻络型慢性乙型肝炎及其肝硬化,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Ⅰa,选择性推荐)

推荐意见23:安络化纤丸适用于瘀血阻络型慢性乙型肝炎及其肝硬化,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Ⅰa,选择性推荐)

推荐意见24:金匮肾气丸适用于脾肾阳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抗HBV作用。Ⅰa,选择性推荐)

推荐意见25:中成药临床应用需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以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V,推荐使用)

推荐意见26:中药联合西药治疗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主要形式,优势互补可提高临床疗效。(V,推荐)

推荐意见27:中西药联用系统规范的临床研究开展不够,需进一步完善研究设计、实施、结果表达的规范性。(V,推荐)

推荐意见28: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的其他治疗方法包括针灸、灌肠、穴位敷贴、远红外照射等,虽高级别临床研究证据不足,但在改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等方面有一定作用,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V,选择性推荐)

推荐意见详细内容见指南原文

指南负责起草单位

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

指南起草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指南指导委员会委员

王灵台,钱英

指南主要起草人

高月求,李秀惠,徐春军,孙学华,周振华,张鑫

参与指南起草专家(按姓氏拼音排序)

常占杰,车念聪,陈晓蓉,池晓玲,高锐,管小江,郭朋,过建春,胡建华,扈晓宇,李筠,李丽,李芹,李晓东,李勇,刘华宝,卢秉久,毛德文,孙克伟,王宪波,邢练军,姚树坤,余泽云,张国梁,张明香,张玮,赵文霞,赵学印


引证本文: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2018年版)[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8, 34(12): 2520-252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